第111章 长安风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太平道在潼关之战艰难取胜后,虽暂时稳住了阵脚,然亦深知曹操之威胁犹存,如芒在背,不敢有丝毫懈怠。张一凡与诸葛亮等谋士商议后,决定趁曹操新败,士气低落,且其内部矛盾初现之机,进兵长安,以图进一步巩固在关中的势力范围,为日后逐鹿天下奠定更为坚实之基础。
  长安,作为昔日西汉之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其城防坚固,四周环绕高大城墙,仿若巨龙蜿蜒盘踞,城墙上箭楼林立,垛口密布,易守难攻。城中储备丰富,粮草充足,可为长期坚守提供坚实保障。曹操此前亦深知长安之重要性,故而在此布置重兵,委派得力将领镇守。
  太平道大军在张一凡率领下,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先锋部队由赵云、黄忠率领,此二人皆为当世名将,犹如两把利刃,锋芒毕露。行军途中,赵云向黄忠提及昔日霍去病北征匈奴之事,叹道:“昔日霍去病纵横大漠,封狼居胥,扬大汉之天威。今我等虽面对曹操,亦当有此壮志豪情,为太平道之大业,为天下百姓之福祉,奋勇向前,不离不弃。” 黄忠抚须点头,目光坚定:“子龙所言极是。想那老当益壮之马援,亦能马革裹尸还,我等自当效法先贤,不辱使命。”
  大军行至距长安数十里之遥,扎下营寨。张一凡召集众将,共商攻城之策。诸葛亮手摇羽扇,从容而言:“长安乃千年古都,城坚壁厚,强攻恐非良策。需先探清城中虚实,再觅其破绽,方可一击而破。” 遂令士兵扮作商人、百姓,混入长安周边地区,刺探军情。
  数日后,探马回报,曹操在长安城中之守军约有五万之众,且多为精锐之士。其守将夏侯渊之族弟夏侯楙,虽出身名门,却无甚将才,然凭借家族威望与曹操之信任,得以统领此军。夏侯楙为人骄奢淫逸,常于城中饮酒作乐,不理军务,致使城中守军纪律松弛,士气不高。
  张一凡与众将闻之,心中暗喜。张飞性急,当下请命:“大哥,此天赐良机也!俺愿率本部人马,今夜便突袭长安,定将那夏侯楙小儿擒来见你!” 张一凡微笑摇头:“三弟莫急,虽夏侯楙无才,然长安城防不可小觑。我等仍需精心谋划,以最小之代价夺取长安。”
  诸葛亮沉思片刻,计上心来:“主公,可效仿昔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我等可于长安正面佯装大规模攻城,吸引敌军主力,另遣一支奇兵,绕道长安侧翼,寻其防守薄弱之处,突袭入城。”
  众人皆赞此计精妙。于是,张一凡令魏延率一万士兵,携带大量攻城器械,于长安东门列阵,佯装攻城主力,大张旗鼓,制造声势。夏侯楙闻报太平道大军来攻,惊慌失措,匆忙登上城墙,指挥守军抵抗。只见魏延军中,投石车一字排开,随着一声令下,巨石如雨点般砸向长安东门,城墙上顿时烟尘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
  与此同时,赵云、黄忠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悄然绕道长安西门。此西门处有一山谷,地势险要,夏侯楙以为敌军难以从此处通过,故而防守较为松懈。赵云等人借助夜色掩护,迅速穿越山谷,抵达西门城下。
  城中守军忽见西门外出现太平道军队,大惊失色。赵云一马当先,银枪飞舞,如蛟龙出海,瞬间冲破城门守军防线,杀入城去。黄忠率弓箭手随后跟进,登上城墙,弯弓搭箭,射杀敌军,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
  夏侯楙在东门听闻西门被攻破,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其麾下将士见主将如此懦弱,亦无心恋战,纷纷四散奔逃。魏延见城中守军大乱,趁机下令攻城,太平道大军如潮水般涌入长安。
  张一凡在众将簇拥下,踏入长安城中。望着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夺取长安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太平道未来之路依旧充满艰难险阻。当下传令,约束士兵,不得扰民,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以收民心。
  太平道在长安设立军政机构,张一凡任命诸葛亮为长安太守,统筹军政事务。诸葛亮上任后,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商业,使得长安地区经济逐渐恢复繁荣。又广纳贤才,兴办学府,传播太平道教义与文化知识,为太平道培养后备人才。
  然曹操在退回许昌后,闻长安失陷,痛心疾首,誓要夺回。他一面整顿军队,一面派人联络东吴孙权,试图再次组成联军,共同对抗太平道。孙权在江东权衡利弊后,虽对曹操心存疑虑,但亦不愿看到太平道势力过度膨胀,遂答应曹操,出兵相助。
  太平道在得知曹操与东吴勾结后,亦积极备战。张一凡召集众将,商议应对之策。关羽之子关兴挺身而出:“主公,关兴愿率一军,镇守荆州,抵御东吴。若东吴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 张一凡点头赞许:“兴儿勇气可嘉。然荆州局势复杂,需谨慎行事。” 又令张飞、赵云等将领率主力部队,于关中地区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曹操之军。
  一时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太平道、曹操与东吴三方势力相互角逐,犹如三国鼎立,而长安则成为这场乱世纷争之焦点所在。太平道能否在这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天下太平之宏伟目标,尚待历史之检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