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0章 光大门楣11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趁着间隙,希宁拿出二本拟好的折子,让人拿过去:“圣上先看一下。”
  赵康拿到后翻开看起来。
  郑相和李太傅走了进来,两人之间隔着至少三步路可以看出,关系不怎么样。
  下跪行礼后,迟迟没听到赵康叫他们起身,两人不由心中有点生气。这小子还没正式登基,就摆起谱来。
  郑相因为郑德妃和三皇子的事,只有加紧尾巴做人。可李太傅可不惯着,大不了请辞回去开书院。
  李太傅跪着拱手问道:“不知圣上命老臣前来所谓何事?”
  有了那幅旁边写着“悬壶门”三个大字的“传位遗诏”,赵康继位是铁板钉钉的了。哪怕不对付,也不能称呼为信王。
  赵康看完了第二本折子,合拢后放在旁边:“赐座!”
  两把椅子搬来,一边放一个,两人谢恩后去坐下。
  赵康斟酌了一番后,开始说话:“原本不想打扰两位爱卿养病,但先帝刚崩,很多事不得不请两位过来商议。”
  两人都说不敢,其实内心各有不同。
  李太傅暗暗冷笑,是不是想笼络他效命,朝堂上那么多同门,只要他说句话,事情就会好办许多。
  郑相则诚惶诚恐,不要是打算清算郑家了。郑家或许这次死罪能免,活罪难逃,是不是该自己请辞回老家。
  赵康拿起一本折子:“劳烦曹阁老念一下。”
  早就心里痒痒,想知道里面内容的曹阁老过去,恭敬地双手接过折子,开始读了起来。
  别看他岁数比刘尚书还大,声音却挺洪亮的。
  念完,四个人同时跪下谢恩,内容是:李太傅、郑相、刘尚书、曹阁老为四位辅政大臣,协理朝政。
  辅政大臣之前没这官职,新皇登基一般朝堂之上广纳言论,人后询问帝师,除了太师、要么太傅,还有丞相和三省六部主要官员。皇帝如果不愿意接纳意见,那只有谏言。
  现在官职前面按上个辅政大臣,无论是不是放了议论朝政的实权,就单单“辅政”两字,听上去就是高大上,有别于其他大臣。
  刘尚书和曹阁老高兴呀,果然跟着皇帝有好处。
  郑相更是快要喜极而泣了,没想到新帝没有因为端王和郑德妃的事情责罚郑家,还给了顶更高的帽子。
  等这四个辅政大臣表完忠心,赵康悠悠道:“这只是暂定,朕寻思着要选一个为首辅,其他三位为辅。可四位都是朝之肱骨,国之栋梁,难以取舍。故问下四位爱卿意思。”
  顿时四人眼中都发出饿狼般的狠厉,必须争这个首辅,拼了!
  曹阁老先一步开口:“老臣不才,乃康平四年进士,身居文昌阁大学士,愿毛遂自荐,担此大任。”
  动不动就自报家门,算你活得久……刘尚书翻白眼,阴阳怪气地道:“曹阁老,这首辅可不是摆资历就行的。筵席那天,老臣可没告病在家。”
  不光参加了筵席,还躲在……啊,呸呸,是和新帝经历风雨,共同进退的。那晚跪下呼万岁的第一人就是他,新帝肯定没忘记。
  一说告病,这里还有两个告病多日的老臣可不服了。
  “老臣得圣上宽宥重用,病无药而愈。”郑相好似一副感激涕零,是真劫后的激动,不过正当首辅也是真滴:“老臣愿为圣上效犬马之劳,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李太傅立即喊道:“圣上三思!”刘尚书和曹阁老哪里有他一派的人多,如新帝不计前嫌的话,最有竞争力的是郑相。郑家在朝那么多年,关系网盘根错节,不比他差。
  提醒:“用人必用忠诚之辈,郑德妃可是郑相嫡女,带兵进皇宫的御林军副统领可是郑相的堂弟。”
  郑相恼羞成怒,直接手指着:“老匹夫,别以为你是什么好鸟。杀了先帝的可是二皇子,你这太傅就教出了此等无情无义、弑君弑父的罪大恶极之人?”
  李太傅火了,言语直击要害:“好似带兵逼宫的不是你郑家人一样!”
  郑相也是豁出去了,轮辩论,老子当个言官都绰绰有余,发起飙来:“那也是想让先帝退位,可没象你教的学生那样,直接用刀捅,要了先帝的命。幸好苍天有眼,先帝拼死同归于尽,否则此等弑君弑父的无良无德之人当了皇帝,必定是暴君!也不知道李太傅有没有参与其中,所以才不敢赴宴。”
  “你你你……”李太傅气得血压升高,颤抖的手,指着横眉竖目、口水乱溅的郑相。转而对着赵康作揖喊冤:“郑相其身不正,还故意歪曲事实,冤枉老夫,望圣上明察。”
  反正不让他当,你也别想当这个首辅,郑相也转而求赵康做主。
  刘尚书和曹阁老,相对看了看,不言而喻地达成共识,他们还是稍微歇息一下,让这两位先撕。
  “李太傅、郑相……”赵康坐在那里直摆手,看似在劝,也没见下来,就坐在那里。最后叹气:“那就不设立首辅了,希四位爱卿能竭尽所能,与朕共同进步。”
  四个人作揖回应:“臣遵旨。”
  赵康满意地点了点头,暗暗佩服。另外一本折子上写着当众宣布后,询问首辅。
  果然这招很妙,当肉放在面前,却只有一个人可以吃,不争才怪。这就是帝王的权衡之术,有矛盾才能相互牵制。
  此朝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上朝,过年从年前就开始休息,到正月五日上朝一天后,如果无事继续放假。十五日因为是上元节所以不上朝。有事的官员十六日开始办公,无事的直到二十四日才算结束。
  所以后日元月五日的朝会是重中之重,到时会有很多事情急需处理。
  先是先帝的谥号,史官和礼部拟定了几个,最后定下“成”字。
  坐在旁边听着的希宁暗暗好笑,成王败寇,这个谥号起得还真是好。
  接下来还有二皇子和端王,赵康按照还有一个折子里写的内容建议。
  说是目前稍有宽裕,再建造两个陵墓,唯恐日后国库空虚。所以两人的棺木,随先帝一起下葬,埋入皇陵,放在先帝皇陵的耳室中。虽信王已封郡王,但毕竟尚未上任,所以两人均按皇子之礼。
  对此郑相和李太傅没有反对,原本这两人不贬为庶民已经算不错了,现在还能以皇子身份下葬,埋入皇陵,算是相当不错了。就是先皇如地下有知,看着这两个不孝子居然和他埋一块,不知道什么表情。
  等两个儿子的正妃侧妃挂了,也会送进皇陵,一大家子整整齐齐的,很热闹。
  就这样商议到华灯初上,这才结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