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孙膑与金牛岭的传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孙膑与金牛岭
  话说那孙膑在马陵大捷之后,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军师之职,开始踏上遍寻齐国名山之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终于在众多山峰之中选中了景色宜人、仙气缭绕的九仙山。于是乎,他就在仓敖岭西麓的抱犊峰之下,亲手搭建起了三间简陋的茅屋,并从此隐居于此。
  在这里,孙膑时常聚众讲学,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前来聆听教诲。同时,他也潜心钻研兵法之道,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多年来的作战指挥经历,试图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精髓。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孙膑终于在此完成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军事巨着——《孙膑兵法》。这部着作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成为后世兵家必读的经典之作。
  一日清晨,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孙膑决定前往松柏乡的前长岭去赶一场热闹非凡的大集。集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孙膑饶有兴致地漫步其中,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牲口交易场所。
  突然,一头牛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那头牛身躯健壮,全身皮毛油光水滑,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它那双大眼睛宛如两颗硕大的铜铃,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与矫健。当这头牛看到孙膑时,竟像是认识他一般,轻轻地扬起了前蹄,然后又乖乖地低下了头,仿佛在向他示意。
  孙膑见状大喜过望,当即高声喊道:“这牛我要了!”说罢,他毫不犹豫地放下一锭银子,牵起缰绳就朝着九仙山走去。一路上,这头牛都表现得极为温顺,老老实实跟随着孙膑。然而,眼看着就要临近书院之时,这原本乖顺无比的牛却突然间性情大变。只见它突然高高扬起四蹄,仿佛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一般,以风驰电掣之势向着南面高耸入云的大山疯狂奔去。孙膑见状,毫不犹豫地紧跟其后,一路疾驰,直至登上高山之巅。而那头牛竟然旁若无人地开始啃食起嫩绿的青草,不一会儿,它那圆滚滚的肚子便已填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吃饱喝足后的它并未停歇,反而慢条斯理、悠然自得地在山上漫步游览起来。就这样,它不知不觉间走到了东面的一处山凹里,眼前赫然出现一个浑然天成的巨大石洞。牛没有丝毫犹豫,直直地朝着石洞内走去,然后心满意足地缓缓躺下,似乎十分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舒适。
  孙膑赶忙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牛头,柔声说道:“看来此地早就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安身之所,既然如此,那你就在这儿安心居住吧。”说来也怪,那牛像是听懂了孙膑的话一般,居然满意地点了点头。
  也正因如此,这座山峰后来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金牛岭”,而那头牛所栖息的石洞,则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称作“金牛洞”。
  时光荏苒,某一天,孙膑独自站立于巍峨壮观的抱犊峰山顶之上,极目远眺,尽情欣赏着山间秀丽迷人的景色。忽然之间,他亲眼目睹有一样神秘之物自天空悠悠飘落而下,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的脚边。孙膑瞪大双眼,目光紧紧锁定眼前之物,心中瞬间涌起一阵狂喜,简直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原来,呈现在他面前的竟是一部散发着奇异光芒的古老书籍,那光芒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耀眼夺目。这部神秘的古籍便是传说中的《天书》!由于它的出现,这座山顶从此便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天书顶”。
  孙膑满心欢喜地将《天书》捧在手中,如获至宝般爱不释手。此后,他时常独自一人静坐在“天书顶”(在一些志书中,这里也被称作“兑书库”)之上潜心研读此书。往往一读起来,便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直到口干舌燥之时方才肯下山。而每当此时,他都会急匆匆地奔向“天泉”之畔,开怀畅饮一番,让清凉甘甜的泉水滋润喉咙、消除疲惫。如此一来,所有的倦意都仿佛烟消云散,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
  闲暇之余,孙膑还会前往金牛岭上去照看那些憨厚可爱的牛儿们。他会与牛儿们闲聊几句,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事。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晚,夕阳西下,孙膑这才恋恋不舍地返回书院,稍作歇息,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就在这一天,孙膑又如往常一样端坐在熟悉的位置上研读《天书》。然而,读着读着,他突然发现书中竟然有两个生僻的字,无论如何绞尽脑汁都无法辨认出来。这可把孙膑给急坏了,要知道,如果不能读懂这两个关键的字,那就很难领悟全书的精髓所在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孙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玉帝老儿问个清楚明白才行!可是,玉帝远在天庭,自己又该如何才能到达那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孙膑的心头,令他愁眉不展。 他心烦意乱,好希望早一刻就能搞明白这两字的含义。走着走着竟走到牛洞处。这牛原本还老老实实地在那吃草,好的,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内容进行扩写后的版本:
  话说那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孙膑正悠然自得地漫步于乡间小道之上,忽然间,一抬头便瞧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只见那牛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甚是惹人喜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孙膑发现它的瞬间,那头牛竟然如同受到惊吓一般,撒开四蹄,风驰电掣般朝着东面方向狂奔而去。
  孙膑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名之火。想他堂堂一代军事家,怎能容忍一头牛如此放肆?于是乎,他二话不说,迈开双腿,使出浑身解数,紧紧地跟在牛屁股后面穷追不舍。一路上,尘土飞扬,气喘吁吁,但孙膑始终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追上这头牛,好好教训它一番。
  就这样,一人一牛一路狂奔,不知不觉间来到了街头的一片大洼处。说来也是奇怪,那头牛眼见孙膑快要追赶上自己,却突然停下了脚步,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此时的孙膑早已累得气喘如牛,大汗淋漓,但心中依旧窝着一团熊熊燃烧的怒火。
  正在这时,他瞥见路边有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平铺在地面上,粗略估计约有一亩地那么大。恰好旁边有位农夫正在辛勤地犁着地,孙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向那位农夫借来犁具,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套在了牛身上。然后一边手脚麻利地忙碌着,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道:“哼,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今天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原来,孙膑此番并非是要让牛犁地,而是要让它挑战犁动眼前这块硕大无朋的巨石。
  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一幕,全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他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觉得孙膑此举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然而,令所有人都万万没想到的是,那头牛居然真的不负众望,轻而易举地就拉动了犁具,开始缓缓地翻动起那块巨石下的泥土。不多时,整块大石头地已被犁得平平整整,焕然一新。
  待一切完工之后,那头牛还意犹未尽地回过头来,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瞅了瞅孙膑,仿佛在得意洋洋地炫耀着自己的本领,似乎在说:“怎么样,主人?我的表现不错吧!”众人目睹此景,皆惊叹不已,对这头牛的神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此以后,当地的人们便将这块原本普通无奇的大石头地命名为“一亩石”。每当提及这个名字,大家都会想起当日那头神勇无比的牛以及孙膑那别出心裁的举动。渐渐地,话说那“一亩石”的奇妙故事一经传开,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四方,最终成为了民间传说里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此时,孙膑心中暗自思忖着,这头牛可真是不同凡响啊!于是,他对着眼前的牛轻声说道:“好了,咱们也该打道回山上去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头牛听到他这句话后,竟然撒开四蹄,再次朝着东北方向狂奔而去。只见它一路疾驰,穿过田野和村庄,径直跑到了叩官苏家庄与南回头交界之处的东岭之上才停下了脚步。而后,它转过头来,目光平静地望向一路追赶而来、气喘吁吁的孙膑。
  孙膑眼见此景,不由得怒火中烧,扬起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抽向那头牛。谁承想,这头牛被鞭打之后,毫无畏惧之色,反而突然猛地扬起两只前蹄,紧接着又扭头朝着北回头方向的大北山飞奔而去。就在它扬起前蹄的瞬间,坚硬无比的大石头上竟然硬生生地被踏出了两个深深的牛蹄窝印。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即便到了今日,那两个牛蹄窝子依旧清晰可见。每逢下雨之时,雨水便会蓄积在其中,形成两汪小小的水洼。
  孙膑见状,心中愈发恼怒,但脚下却不敢有丝毫停歇,紧紧跟随着牛的步伐,一路追到了大北山的山顶。当他终于登上山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瞠目结舌——原本普普通通的牛,此刻竟然周身闪耀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宛仿佛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巨变,那头原本普通无奇的牛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头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金牛!那粗壮有力的四肢,如同四根擎天柱般稳稳地支撑着庞大的身躯;金黄色的皮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犹如阳光洒落在上面;两只尖锐而弯曲的牛角冲天而立,散发出令人胆寒的威严气息。
  至此,孙膑才如梦初醒,心中的疑惑顿时烟消云散,恍然大悟过来。原来,一直以来他都未曾察觉到这头牛身上所隐藏的秘密和非凡之处。如今想来,这头牛又岂会是凡尘俗世中的寻常之物呢?它分明就是一头深藏不露、法力高强的神牛啊!
  只见那头金牛缓缓地将前蹄卧下,动作优雅而轻盈,似乎在向孙膑示意让他坐到自己宽阔坚实的背上。孙膑见状,小心翼翼地爬上牛背,刚刚坐稳,神奇的一幕便发生了——金牛竟然猛地腾空而起,脚下生起五彩祥云,载着孙膑朝着遥远的天庭疾驰而去。
  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孙膑紧紧抓住牛毛,不敢有丝毫松懈。眼前的景象如梦似幻,令他目不暇接。他们越飞越高,穿过层层云雾,逐渐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
  后来,当地的人们偶然间发现了金牛腾空而起的那个地方,地上赫然留着四个深深的牛蹄窝。这些牛蹄窝形状规整,大小均匀,仿佛是上天特意留下的印记。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罕见的奇事,便将大北山的山顶命名为“牛王顶”。从此,这个名字代代相传,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一个永恒的传说。
  刘秀避难的传说
  在五莲县街头镇房家沟村的西边,矗立着一座形状奇特、高耸入云的山峰,它宛如一个孤独的巨人,突兀地屹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名字——垛子山。
  登上垛子山的山顶,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巨大的凹坑,这凹坑就像是被天外陨石砸出来一般,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当地的老百姓将这个神秘的凹坑称为“凤凰窝”,并且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美丽高贵的凤凰曾在此处栖息,并繁衍后代。
  而就在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垛子山东坡之下,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般镶嵌着一个小巧玲珑的自然村落。整个村子规模虽小,不过仅有寥寥三五户人家,但它却拥有着一个意味深长且引人遐思的名字——可落垛。
  说起这个独特村名的由来,其中竟蕴含着一段与东汉皇帝刘秀紧密相连却又鲜为人知的深厚渊源。
  时光倒流至当年,舂陵兵与绿林军、平林兵强强联手,于沘水之畔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并最终大获全胜,一举歼灭王莽军多达两万余人。次年二月,更始政权如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刘秀也因战功卓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然而,命运的波澜总是出人意料。同年十二月,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拥立王郎为帝,并公然悬赏巨资追捕刘秀。在此生死攸关之际,刘秀不得不踏上漫长而艰险的逃亡之路。
  在那段充满艰辛与磨难的漫长岁月里,他犹如惊弓之鸟般四处奔逃,这一逃便是长达数月之久。据民间传说所言,为了能够避开身后那些如狼似虎、穷追不舍的追兵,刘秀一路上马不停蹄地辗转奔波,先是途经任城(也就是现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部),接着又匆忙穿过东海郡(当时的治所设立在郯县,即当今的郯城北部)一带,历经无数风餐露宿和惊心动魄之后,终于来到了如今被称为海曲之地的地方。
  就在这里,他曾经在五莲县石场乡的山庄霞客院里稍作停歇。遥想当年,刘秀小心翼翼地藏匿起自己的身影,躲进了那座位于房家沟村西部的神秘所在——可落垛。这个地方山峦起伏,高耸入云;山林茂密,幽深静谧,仿佛是上天特意为他准备的绝佳藏身之处。
  而且,刘秀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他还不辞辛劳地辗转涉足到东港区的三庄镇等地。一路走来,可谓是饱经风霜雨雪,历尽世间沧桑。而龙门崮,则成为了他躲避重重灾难的一处至关重要的安全庇护所。
  说起这可落垛,它的地势异常险峻,山峰陡峭如削,让人望而生畏;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将整个山体遮掩得严严实实。正因如此,那些紧追其后的敌军即便在此处苦苦寻觅了整整一两天的时间,却依然无法发现刘秀的丝毫踪迹,只能无奈地望着这片茫茫大山兴叹。或许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天格外眷顾刘秀,使得他能够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中侥幸逃脱,幸免于难。劫后余生的刘秀心中满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感激之情,于是他决定给这个给予他第二次生命、让他成功避难的地方取一个特别的名字——“棵里垛”。
  随着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岁月就像那永不停歇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了能让后人永远铭记刘秀曾经在这里经历的那段艰难岁月和避难的历史,当地的民众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齐心协力,决心要共同建造一座气势恢宏且意义非凡的寺庙。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终于,一座宏伟壮观的寺庙矗立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然而,这座承载着众人希望与寄托的寺庙却命运坎坷,多灾多难。它先后遭遇了两场来势汹汹的山洪袭击,汹涌澎湃的洪水如猛兽一般无情地冲撞着寺庙,导致其损毁极其严重。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坚韧不拔的当地百姓并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选择放弃。相反,他们凭借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修建庙宇,使之始终屹立不倒,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只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转眼间到了清朝末年,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寺庙竟然遭逢厄运,不幸被一群穷凶极恶的土匪所霸占并加以利用。这些土匪无恶不作,肆意欺压周边的百姓,给当地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愤怒不已的当地百姓再也无法容忍这群匪寇的恶行,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将这座已经失去原本意义的寺庙彻底拆除,以绝后患。虽然这座寺庙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所代表的那份坚韧与抗争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间。如今,唯有一块孤零零的石碑依旧矗立在原地,见证着那段过往的历史。岁月的侵蚀使得碑上的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它依然默默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遥想当年,在这座寺庙之前,还有一棵苍劲古老的银杏树。传说此树已然存活了两千余年,堪称树中之寿星。1957 年,这棵银杏树被东港区的石臼所相中并买下,用于打造船只。工人们就地将其分解成一块块板材,由于那些树木异常巨大且沉重无比,整整动用了五十多号人,历经将近一个月漫长而艰辛的努力,才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板材成功运输到石臼所。
  曾有人感慨道:“倘若那棵古老的银杏树能够留存至今,此地岂不成了一处热门的旅游景点?”答案不言而喻。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类似于这般古老的树木,在这一带可谓随处可见。假如你有心漫山遍野地去逐一清点,光是百年以上的大树,只怕花上个十天半月都难以数清呢!
  只可惜啊,在五八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期,因为要大力开展钢铁炼制工作,上级下达了一道指令传达到各个村庄。于是乎,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大树便被砍伐殆尽。就在众多古树遭遇这场灭顶之灾的时候,在风景秀丽、宁静祥和的房家沟村里,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村民。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在这个村庄中,有一棵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楷树,犹如一位古老而庄重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这棵楷树枝干粗壮,树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它不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更是村民们心中的精神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村子里除了这棵近千年的楷树外,还有四五棵有着将近一百年或两百年树龄的楷树。这些珍贵的树木均已被收录在了五莲县联通公司张西洪先生所着的《五莲古树名木》一书中,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龙门崮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听闻了这棵古老楷树的传说和故事,纷纷慕名而来。他们怀着敬畏之心,来到这棵树下参观拜访,感受其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后的独特魅力。
  时光荏苒,如今当年那棵能够落朵的古银杏树已经消失不见,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那棵古树旁边,依然幸存着一棵近百年的银杏树。它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始终陪伴着这座大山,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每当微风吹过,银杏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向人们轻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动人心弦的往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