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张榜沟村岳老师插队纪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张榜沟村:五莲县墙夼水库上游马耳山脚下的生态明珠》
在山东省五莲县的辽阔土地上,有一片被遗忘的角落,那里山清水秀,绿意盎然,这就是位于墙夼水库上游、依偎在马耳山脚下的张榜沟村。这个村庄,以其原始的自然美景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正悄然成为探寻乡村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绝佳样本。
山川秀美,生态绿肺
张榜沟村坐落于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背靠巍峨的马耳山,前临碧波荡漾的墙夼水库。这里的自然环境堪称完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春天,山花烂漫,满目葱茏;夏季,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秋来,果实累累,层林尽染;冬至,银装素裹,静谧祥和。村旁的山泉清澈透明,富含矿物质,滋养着一方百姓。张榜沟村就像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绿宝石,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肺。
古韵犹存,文化瑰宝
张榜沟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村落中仍保留有不少清代建筑,青砖黛瓦,古朴典雅,见证着过往的沧桑变迁。村中流传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古老习俗,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清明时节的踏青祭祖、中秋夜的月下团圆等,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为张榜沟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外,当地的剪纸、泥塑、织锦等手工艺,代代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转型,乡村振兴
近年来,张榜沟村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走上了一条绿色转型的康庄大道。村集体领导村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优质苹果、樱桃、中药材等,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同时,张榜沟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吸引着城市居民前来体验田园生活,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这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步改变张榜沟村的面貌,使之焕发新生机。
社区共建,和谐家园
张榜沟村注重社区治理,强调共建共享的理念。村委会定期组织村民会议,讨论村务大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决策民主公正。村里设有文化活动中心,经常举办书法绘画比赛、戏曲演出、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张榜沟村还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成立爱心基金会,为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提供资助,彰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温情关怀。
《张榜沟村:五莲县墙夼水库上游马耳山脚下的生态明珠》不仅是一篇赞美乡村自然美景的文字,更是一部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征程的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张榜沟村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广袤的乡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相信张榜沟村将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岳老师的插队纪实
1976年冬,我们在山东省五莲县许孟公社的农业学大寨任务已圆满完成,县委重新划分了县委农业学大寨工作大队,调整了各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大队部的领导成员。
我和汪湖公社的工作队员分到了县委驻松柏公社农业学大寨工作大队。大队长由县法院院长李志民同志担任,教导员由团县委书记齐忠礼同志担任,秘书由县委宣传部干事范凤学同志担任。
我分到松柏林分队,分队长由县知青办主任迟明早同志担任,教导员由街头公社党委常委、组织委员王凡堂同志担任。
我被派往张榜沟大队工作组,县粮食局科长王志勇任组长,我和中至公社潘家沟的潘兆欣为组员。
张榜沟大队座落在马耳山西耳朵西沟沟底,离公社驻地10多华里,76户人家,203口人。原来是地主的看山户,后繁衍生息,成为一个行政村。户数虽少,但有5个姓氏,形成了拉帮结派的局面,村子不大,但非常复杂,人们的思想分散,生产处于瘫痪状态。
我们进驻后,为了解村里的情况,叫村里派饭吃,因该村有柞树,可生产蚕茧,家家户户的一个菜都是白菜炒山茧蛹子,一盘白菜最上边放上四五个蛹子,那时生活困难,这就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王志勇组长说:“早上、中午都不要吃蛹子,只吃白菜,到了晚上每人只吃一个,解解馋就行。”
我们按照组长的指示行事。看到党支部书记司砚俊岁数较大,小事小节不注意,号令已不通行,但为人不坏。我们做他的思想工作,叫他让贤,他很有觉悟,表示同意,经过民意测验,考察了一个叫赵丛旺的青年任党支部书记,特事特办,突击入党,公社党委及时给予批准。
他上任后,敢说敢干,很快打开了局面,工作突出,一跃跨进全公社的前列。
人们的思想不散了,派性已基本消除,生产搞得轰轰烈烈。
我们的头三脚已踢开,接着制定完善了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使村里的工作走上了正轨,成为全公社的先进村队,我们工作组也得到了大队部和公社党委的表彰。
刚入驻村时,为了解村里的情况,我们在户里派饭吃,情况掌握后,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我们自己生火做饭,大队离公社驻地远,不能随时割肉,那时又没有冰箱,我们借到公社党委开会的机会,多割肉,放在坛子里腌成咸肉。做饭时,三个人齐动手,分工明确,烧火的烧火,切菜的切菜,看锅的看锅,一顿饭很快就做好了。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只要天气好,我们三个人,在组长王志勇的带领下,就去爬马耳山西耳朵山顶,顶上很宽敞,有生产队的打麦场那么大。有时我们还带上干粮,中午饭在山顶上吃,下午再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从马耳朵西边往回归”的歌曲愉快地下山。
下雨过后,我们一同上山拾粘娥子(松蘑),谁收获的归谁所有,摘除根茎和沾上的干草,干干净净地晒着,每人都收获三四斤。
在我们汪湖公社平原地区没有松蘑,除送人外,捎回家过年,餐桌上多了一个稀有菜,两个妹妹都说是我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