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墙夼水库流域马耳山的附近抗战传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抵御楚国和鲁国的入侵,加强国防,齐国自春秋时期开始修建长城,于战国时期修筑完成,前后历经了260余年,比秦长城还要早几百年。齐长城西起今济南长清,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区,绵延在泰沂山脉1518座山峰上,全长620多公里,在城墙沿线共修筑重要关隘12处,便门9处,城堡兵营50余处,烽燧12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诸城境内的齐长城建于战国时期,西南自马耳山进入诸城境内,经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黄岛境,经皇华、桃园等6个乡镇,境内全长60余里。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和保护齐长城遗址,有关部门对皇华镇尚庄社区的石人山齐长城遗址进行了修复。石人山东侧有一山口是齐楚两国边界的南北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古齐长城的“永镇关”所在地,它与马耳山西的“黄草关”是防楚的两个南大门。站在永镇关城楼上极目远眺,看如今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忆当年金戈铁马、烽火狼烟……
  鲁东南第一山
  --马耳山
  马耳山主峰海拔717.8米,占地40平方公里,为鲁东南第一高山,因主峰双石并举,状如马耳而得名,自古为山东名山。曾任密州知州的苏轼曾多次登临马耳山,并留下“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试埽北台看马耳,未曾埋没有双尖”等妙词佳句。这里山间岚气蔼蔼,泉水淙淙,有仙人洞、龙山泉、隐龙寺、石龙寺等众多胜迹。
  马耳山抗日遗址
  桥上网格有一块石碑,上刻的“马耳山抗日遗址”几个大字,时刻提醒我们铭记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1945年5月22日,日寇纠集诸城、莒县、日照、泊里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这是抗战时期,日寇对诸城抗日根据地最大的一次扫荡。在马耳山一带,日伪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各级党组织的部署下,各村民兵群众配合滨海支队和滨海十三团,挖地洞、建工事、埋地雷,拿着粗劣简陋的装备,英勇顽强的与日军作战,甚至拿石头做武器,战至最后一刻。民兵队长王义龙等多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抗日军民的顽强阻击,马耳山反扫荡最终取得胜利。
  战争时期的马耳山,弥漫着灰色的气息,每一寸土地都显得压抑而沉重。它见证了无数英勇的将士、先烈这里浴血奋战,扞卫家园。时代更替,岁月变迁,如今这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和平的气息为马耳山更添了几分苍翠。阳光洒在村庄的每个角落,温暖而明亮,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安宁与希望。
  鹁鸽崖网格--鸽崖
  村子之所以叫鹁鸽崖,是因为村西有一座山,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山谷,一群群鹁鸽便如约而至。它们从四面八方飞来,或在空中盘旋飞舞,或轻盈地落在树梢上,或低头觅食于草丛间。这些鹁鸽的到来,给山谷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这个村庄便被称为“鹁鸽崖”。如今这里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成为人们纳凉休闲,烧烤野炊的好去处。
  尚庄网格--钓鱼台
  尚庄原先在村后的小北岭上。传说姜太公(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因功封于齐国,外出时路过此村,见村庄地势高低不平,道路泥泞,村民出行耕种甚是困难。于是把整村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后村民感其恩德,就以他的名字作为村名,后来就叫成尚庄了。因姜子牙又有垂钓渭水之典故,所以尚庄在修建水库时修建钓鱼台一处。斜风细雨,孤舟蓑笠,在这里,人们可以尽享垂钓的乐趣。
  叶家沟网格--七泉山、冶金沟
  七泉山,因山上有七个泉子而得名。泉水清冽澄澈,喷涌而出,像跳跃的音符,演奏出灵动的乐章。叶家沟位于七泉山西侧,是由元朝一叶姓大户迁至而得名。村东有一条深沟,名叫“铁牛沟”,富含铁矿、铜矿,因曾在此处发现了冶炼铁矿、铜矿的土炉和成堆的铁渣、铜渣,故而这条沟又被叫做“冶金沟”。
  桥上网格--夫妻柏、太公泉
  桥上网格曾是抗日根据地兵工厂所在地。仅在抗战期间,村里就有三名妇女入党,书写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丽传奇。象征一男一女的两棵600多年树龄的圆柏枝叶高耸入云,各自顶起“半边天”,它诠释着团结、坚韧与永恒。
  太公泉位于马耳山半山腰上,传说此泉为姜太公(姜子牙)所开,饮此泉水能祛除百病,延年益寿,所以吸引众多村民慕名而来取水饮用。
  贾戈庄网格--美丽乡村
  走进贾戈庄网格,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绿树掩映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色彩斑斓的墙画,舒适静雅的庭院,一路草木葱茏,花果飘香……置身新时代的和美乡村,我们会更加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