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精密仪表的困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总结会议结束后,李军就离开了。
  这次会议上,游戏开发公司需要作出的调整是最多的,他需要抓紧时间安排下去。
  剩下几人则是进入下一个议程,主要是关于航空航天工业部给到的精密仪表订单的事情。
  宁阿牛继续主持道:“鹏飞,你先给蒋先生说一下技术方面的规划吧。”
  周巡的秘书一早就把技术要求文件交给了宁阿牛,然后又被转交给了庄鹏飞。
  早上的时间,庄鹏飞已经大致了解了相关的技术,但是他毕竟不是这个专业领域的。
  而且整装精密仪表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技术领域,除了电气领域,其余的他都了解不多。
  他也是利用手中的人脉资源,找了不少人旁敲侧击的询问,才对这个项目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蒋先生,目前我国精密仪表主要靠进口核心部件,然后再在国内组装来完成,
  以我目前的了解,我们想独立生产出精密仪表,几乎没有可能,或许我们也要走这条路才行。
  这里面主要是高精度传感器,超精密加工零件等,国内生产能力达不到,我们也没有相关的生产线,
  在精密仪表方面,我们红星电子相比国内其他企业,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能自主研发、生产芯片了。”
  庄鹏飞苦着脸汇报道。
  蒋震廷颔首问道:“之前周部长说,可以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你有了解过吗?”
  庄鹏飞摇了摇头:“没有,不过我想三机部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零件的生产问题。
  最多是在集成控制系统,装配工艺和国产零件上能给予我们支持。”
  三机部就是航空航天部的前身,今年才改的,庄鹏飞还是习惯性的叫了旧称。
  庄鹏飞说完,蒋震廷陷入沉思。
  当初以为周巡就是单纯的来送一个黄马褂,如今看来也没那么简单。
  要拿这件黄马褂,恐怕红星电子也要帮助他们完成精密仪表的国产化才行啊。
  果然,一个薛甲顿还不配给红星电子这么大的优待。
  除了忠心,还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立足。
  如此看来,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这个订单,既是奖励,也是考验啊。
  蒋震廷不再猜测上意,无论上面怎么想,问题始终要解决的。
  于是开口问道:“你目前判断,有多少内容是国内完全不能生产的?”
  “这次总共交给我们的几款仪表,国产化程度都不同,而且技术细节我们也还没拿到,
  现在只能根据技术要求来推测,一个仪表中超过60%的部分能国产化解决,
  但是这部分的价值恐怕只能占到一个仪表中的10%。”
  庄鹏飞说完也有些惆怅。
  华夏目前做的都是些类似的这种量多却价廉的东西。
  真正赚钱的核心产品,几乎都做不了。
  除了因为经济原因,高精尖的设备买不起以及缺乏相关尖端人才之外。
  还因为国际上这种尖端技术都是封锁的,有钱也买不到。
  “我们通过购买先进设备,能解决多少技术问题?”蒋震廷继续问道。
  “精密加工零件部分,我想应该能解决一部分;还有高精度测量设备,大部分是能采购到的,
  但是超精密加工的设备,应该是运不进来的;尖端传感器制造设备,也是一样。
  还有高性能材料,投资会非常大,里面的关键技术,恐怕光靠设备也解决不了。
  我们通过购买设备能解决仪表零部件的30%,价值中的40%吧,
  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实际落地才能知道。”
  庄鹏飞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不乐观。
  红星挥舞着钞票,能解决仪表中90%的零部件。
  可是剩下的10%的零部件的价值,却和这90%零部件价值一样。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瞬间显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各国对尖端技术的管控,以及华夏自身体制问题。
  那10%的尖端零部件,注定了短时间内无法在国内生产。
  但是都通过进口解决,红星电子相比起原先的生产企业,也就进步了40%的价值。
  “鹏飞,你去做一个具体的调研,现在进口不进来的设备里,是不是能进口到其他国家,
  我们先将这部件放在国外生产,其他完全不能生产的部件,你再给我拟一个清单,我们再采购。”
  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有国籍,专利也有国界。
  将科学变现的商人们,那就更有国界的分寸感了。
  一时间无法突破的技术,现在也只能采用迂回战术。
  先在外面积攒技术资源和人才储备,然后再逐步的往国内转移。
  好在蒋震廷有一层香江人的身份,并且早已在国际上有了布局。
  有足够的资本实施这个迂回战术。
  “好的,蒋先生。”庄鹏飞点头应了下来。
  精密仪表中的关键零件数量都是数十个,涉及多个国家和企业。
  要厘清其中各个零件的生产或采购方案,也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
  不过好在航天航空工业部掌握了部分技术,可以找他们要来一部分资料。
  蒋震廷又对宁阿牛吩咐道:
  “阿牛,这个事情还是得你来牵头,具体的工作交给浩南和严岳去做,
  鹏飞那边的调研工作,你们也要配合,在国外建厂的事情,也要早做规划。
  还有航空工业部那边,继续沟通,把我们目前能够建设的生产线,先建立起来。
  徐书记那边又批了1000亩地,找人做一下规划,把仪表线和电子厂分开规划,
  研究所的规模扩大一倍,然后在边上给我留一个大学的位置出来,先空着。”
  如果说红星电子之前生产的dVd,在民用技术上已经是走了技术路线。
  那精密仪表的订单,那就是让红星电子真正尖端科技的路子了。
  这和红星电子的定位不谋而合。
  这样的定位,是以技术为核心来谋发展,研究所才是真正产生价值的地方。
  生产线是实现价值的工具。
  所以后续必定需要在研究所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早点扩大规模是必要的。
  而大学,则是蒋震廷自己的野心。
  技术说到最后,还是少量的那一撮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但也要大量的基础科研人员。
  所以各种人才梯队都要有,全靠外聘,筛选难度大,培养周期长,而且最好的苗子也不好抢。
  如果有一所能根据自己企业所需的技术,直接进行定向培育的大学。
  那么就能最方便,效果最好的解决人才梯队的问题。
  以现在自己能接触的官员级别,这样的政策是很有希望能谈下来的。
  就算最后不能达成,也能作为企业内部自我培训的基地。
  “好的,蒋先生。”宁阿牛记录在本子上。
  “没其他事,就散会吧。”蒋震廷摆了摆手,就准备起身离开,又顿了顿,“今晚上找个地方喝酒,叫上李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