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慕钱沪剧团在阳澄湖土戏台演出沪剧《芦荡火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在那个风和日丽却又暗流涌动的秋日午后,杜行申曲剧社的精英们齐聚沙家浜那历史悠久的土戏台上,为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芦荡火种》。
  这台戏,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深刻回响,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钱彦,以其深邃的眼神和沉稳的台风,将郭队长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站在简陋却充满故事的舞台上,一身粗布衣衫,手持短枪,眉宇间透露出不屈的斗志与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钱彦饰演的郭队长机智勇敢,每一次台词的吐露,每一个动作的演绎,都让人感受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钱凯饰演的胡司令,一脸横肉,眼神阴鸷,将反派角色的狡猾与残忍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身着华丽的军装,却难掩内心的丑陋与贪婪,每一个阴笑,每一次对下属的残酷命令,都让人不寒而栗,深刻揭示了反动势力的丑恶嘴脸。
  钱殊所饰演的刁德一,则是另一股不可小觑的邪恶力量。他外表温文尔雅,实则心机深沉,善于伪装。
  钱殊通过细腻的表情变化和精准的台词处理,让这个角色的狡诈与阴险跃然台上,让人不禁为剧中正面人物捏一把汗。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慕容雪饰演的阿庆嫂无疑是最为亮眼的存在。
  她聪慧过人,机智勇敢,凭借茶馆老板娘的身份,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支持。
  慕容雪以其温婉中不失坚韧的表演,将阿庆嫂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感人,每一次与钱彦饰演的郭队长的眼神交流,都充满了默契与信任,成为了全剧的情感纽带。
  至于钱晚雪所饰演的沙奶奶,则是那位慈祥而坚强的老一辈革命者。她虽然年迈,但心中那份对革命的热情与信仰从未熄灭。
  钱晚雪通过深情的演绎,将沙奶奶对后辈的关爱与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展现得催人泪下,为全剧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随着剧情的推进,台上台下的情绪被紧紧相连,每一个高潮迭起的情节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芦荡火种》不仅仅是一出戏,它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是对英雄先烈们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新时代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深刻启示。
  当中场休息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杜行申曲剧社的演员们深知,他们已成功地将这段历史记忆,以一种最为生动而感人的方式,镌刻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剧情内容:故事发生在1939年。新四军转移时,郭建光等18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
  他们同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的阿庆嫂和当地群众一起,与胡传奎和刁德一的“忠义救国军”进行了顽强机智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此剧矛盾错综复杂,情节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个性突出。沪剧原版是以阿庆嫂为中心的,把阿庆嫂机智灵活、不卑不亢的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其泼辣与圆滑共具,机警与沉着同兼。
  另外,铁骨铮铮的沙老太、临危不乱的陈天民、善于斗争的郭建光、阴险狡猾的刁德一及草包司令胡传奎等角色,无一不闪烁出个性的光彩。
  阳澄湖又名阳城湖。在江苏省南部,苏州城东北五公里,跨相城区和昆山市。
  阳澄湖畔,东依上海,西临苏州,它拥有岸线166千米,岸线蜿蜒曲折,富有诗意。南北长17千米,东西最大宽度8千米,面积117平方千米,蓄水量3.7亿立方米。阳澄湖总水面18万亩,太湖下游湖群之一,系古太湖的残留。
  湖中纵列沙埂2条,将阳澄湖分为东、中、西3湖。东湖最大,水深1.7-2.5米;中湖和西湖,水深1.5-3.0米。
  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与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等相通。
  因此,独特的水域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水生环境,造就了阳澄湖大闸蟹有别于其他湖区大闸蟹的特质。
  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白鱼、鲢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其中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
  沪剧中的两个名段《芦苇疗养院》 《办喜事》最初原唱为顾真,她边唱别人边给她记谱,可是这还不够,记谱的人问她这个“办喜事”叫什么名字,顾真说叫“沙家浜”,于是定名。
  沪剧《芦荡火种》芦苇疗养院 剧本唱词:
  (凌白)小王,你看,四面搭起芦棚,真像个疗养院,想不到我们抗日还会住疗养院。
  (唱)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
  天是屋顶地是床,—青枝绿叶作围墙,又高又大又宽敞,世界第一,哪个比得上!
  月里嫦娥把宫灯照,巡哨站岗,虾兵与蟹将,喏!还有龟丞相。
  天高云淡,野鸭飞翔;月明之夜,秋虫歌唱。
  静静听来味道好,虫儿好几样,赛过大合唱。
  听,蟋蟀叫,敞敞敞,纺织娘,窸铃铃,唧蛉子,啯啯啯,田鸡蛤蟆叫得响。
  小王啊!双目一闭把精神养,养好身体上战场,去打败小东洋。
  沪剧《芦荡火种》保火种 剧本唱词:
  (嫂唱)一场风潮心胆寒,眼看着黑云盖地白浪滔天!远望芦荡——
  (伴唱)烟雾弥漫,茫茫一片都不见!
  (嫂唱)近看湖边——
  (伴唱)湖水拍岸,水涨船高桥脚断,
  (嫂唱)五尺芦荡只没剩了一个尖!十八位同志在水中淹,
  (伴唱)水中淹,
  (嫂唱)淹……淹……淹在水中我的心里酸!七龙送信又未归,吉也不知,凶也难猜,有啥人再把信来传!
  欲向县委请指示,去也困难,来也不便,如今上下断了线,
  (伴唱)断了线……
  (嫂唱)寸肠九转,也想不出一个好主见。
  忽听得恶贼赌博闹声喧,镇静些,敌人就在我眼面前!
  旧恨未消新仇添,革命的意志比钢铁坚。
  我十岁上就到日和纱厂去做工,在那里被折磨了十几年,受尽了外国老板仗势凌人的气,吃尽了流氓工头血迹斑斑催命的皮鞭。
  多亏他们启发了我,好比吹散乌云见了天。参加组织搞革命,“八一三”派我来到阳澄湖边。
  十八位同志和我都一样,我们苦难人的心儿紧相连。
  县委把这副重担交给我,要把革命的火种来保全。
  眼看那狂风大来水浪急,伤员们已经熬了一夜天,十八位同志有伤有病又饥又寒,又没有一条船,怎受得那狂风打,暴雨淋,湖水冲淹。
  想办法更要争时间,哪怕是困难重重在当前,我也要千方百计弄它一条船,免得同志们在芦荡遭危险。
  开方唱词:
  (民唱)湖中悬日月,笔下传奇方,赛华佗,家住常熟迎春堂,三代祖传名儿扬。风痨阻隔,疑难杂症,妙手回春,指日可望。
  (嫂白)先生,迪格小囡有毛病,心里急来!急来!
  (民白)病家不用开口,能知病情根源,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不取分文,三代祖传,决不欺人。
  (唱)他心里闷来头里胀,好比千斤大石压胸膛。他内有病来又有伤,受了风寒着了冷,再加上平时饮食不周到,天时一变就痛难当。
  到如今,三焦阻隔上下不通气,难怪他,心虚体弱肝火旺。
  (白)老太,阿嫂,小兄弟的病要早一点看,否则很危险。
  (嫂白)先生,病倒给你说准了,格末总要想个办法救救他们才好呀!
  (民白)先要拿迪格伤吊出来。
  (嫂白)吊出来?
  (民白)病就好了。
  (嫂白)吊出来?啊呀呀,侬迪格先生啊,人家不晓得有伤叫呒没办法,晓得有伤,啥人不想吊出来,侬讲得阿要呒没路啊!
  (民白)呒没路?先生来替你们开一张方子,吃了我迪帖药,保险有路!
  (唱)这一张秘方非寻常,定能脱险取出伤。共有草药足九味,味味重头药性强。
  防风水香与没药,当归天冬不能忘,最要紧,寄生红花与石蜜,村醪半斤赛高粱。若问此方妙何处?妙处全在药名上,上,上,上。
  沪剧《芦荡火种》斥敌 剧本唱词:
  (太唱)哪个好来哪个坏,老百姓早就看清爽。“八一三”,日本鬼子打上海,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似虎狼杀得尸骨如山堆,鲜血满地淌;烧得一片是焦土,到处是荒凉。
  有良心的中国人,谁也不愿国家亡。新四军,东进江南来抗日,老百姓,当然欢迎都敬仰。
  难道说,支援抗日犯了罪,你们通同日寇倒无妨?你们是“忠义救国军”,手里有刀也有枪,为啥专打一心抗日新四军,反而不去打东洋?
  (刁白)喝!侬懂点啥?
  (太唱)我问你,新四军与你有什么仇?为什么,狠毒心肠不轻放?
  日本人给你什么恩?为什么,帮着鬼子来“扫荡”?你们“忠义救国军”,忠在哪里,义在何方?
  我问你救的是哪一国?不救中国救东洋!汉奸走狗卖国贼,早就识透你们狗心肠!
  (胡白)抓起来!
  (太唱)你有理,对着百姓当面讲;没有理,把我千刀万剐也无妨!新四军一定会到此来,你们的狗命也活不长!
  (嫂唱)沙老太不肯招出新四军,她明白年迈人苦刑受不起,故意骂得你们心光火,拿一条老命拼一死。
  你们真会上她当,拖到外面去枪毙,依我看,杀了一个沙老太,倒放走了新四军伤员一大批。
  再说司令就要逢大喜,这样动刀动枪也不吉利。侬是一帆风顺青云上,何必要自惹风波遭晦气。
  (刁白)阿庆嫂,照侬看哪能办呢?
  (嫂唱)我倒有个好主意,今朝把她放回去。
  (刁、胡白)放虎归山啥道理?
  (嫂唱)不是放虎归山里,此乃是,放下金钩钓大鱼,欲擒故纵妙笼计。
  沪剧《芦荡火种》智斗 剧本唱词:
  (刁白)阿庆嫂,
  (唱)我佩服你真是有胆量,竟敢在,日本人面前耍花腔,要没有,抗日救国好思想,你怎肯舍身救队长。
  (嫂白)教官啊!
  (唱)胡司令平时对我肯帮忙,我阿庆嫂,背后大树有靠傍,这是他,行得春风有夏雨,开茶馆是江湖义气第一桩。
  (胡白)放勒嗨格交情。
  (刁唱)新四军在此日脚长,一定在茶馆店里常来往,既然是行得春风有夏雨,我要问一声,你对你们照顾的如何样?
  (嫂唱)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来者是客勤招待,照应两字谈不上。
  (刁白)阿庆嫂究竟是开茶馆店的,连说话也是滴水不漏,啊!
  (嫂白)司令啊,迪格算啥呀?
  (胡白)说不像话不像。
  (嫂白)刁教官来,请用杯茶。
  (刁唱)我看她不慌又不忙,
  (胡唱)我看他不阴又不阳,
  (嫂唱)我看他不善又不良。
  (胡唱)说话好像鬼打墙。
  (刁、嫂同唱)不知她他究竟啥名堂?
  (刁唱)我有心问来要问到底,
  (嫂唱)我有心防来要节节防。
  (刁、嫂同唱)我问她若问起新四军伤员在哪里,
  (刁唱)趁机会看她神色怎么样,
  (嫂唱)趁机会把他底细摸清爽。
  (胡白)疑神疑鬼!
  (刁、嫂同唱)胡传奎好像生了气,这一个草包——
  (刁唱)真是呒用场,
  (嫂唱)正好派用场。
  (嫂唱)你要问起两双头,此地有许多新四军,还有不少伤病员,伤势有重也有轻,这个伤了就到此,那个好了就动身。
  我们这个村庄里,家家住过新四军,连我这小小的茶馆店,也曾经蹲过不少人。
  大前天听说鬼子来扫荡,他们说勿与鬼子去硬拼,还说只准打鬼子,不拨鬼子打。
  只听一声集合令,一个下午走干净。你们队伍开到了沙家浜,是不是要与鬼子拼一拼。
  如果他们不动身,鬼子扫荡搜了三天整,怎会搜不出半个人。
  沪剧《芦荡火种》军民情深 剧本唱词:
  (光唱)月似银钩星似棋,山河似画多娇丽,虞山脚下稻初熟,阳澄湖里蟹正肥,浪里渔舟撒丝网,又见那水击芦苇野鸭飞。这鱼米之乡好江南,
  (合唱)好一个大江南,岂容那日寇强占据。
  (光唱)近日来,鬼子“扫荡”多猖獗,斗争越来越艰巨,但愿我早复健康归部队,重把快机手中提,与同志们并肩作战去反“扫荡”,要拔尽那江南膏药旗。
  (太白)哎,指导员啊!
  (唱)回去两字且慢提,先要你好好养身体,你是寒热未退伤未好,走路偏东又偏西,怎好回到部队里?不嫌我老太怠慢你,在此地好好将补细调理。
  (光白)大妈!
  (太白)哎!
  (光唱)我不是今天走明天去,就是要走,也要等伤口稍微好一点。
  (太唱)稍微好一点,我也不依你。待等你,腿上的伤口痊愈好,待等你,身上的毛病全脱体;
  待等你,一日三餐九碗饭,待等你,身强力壮步如飞;待等你,面红堂堂——像正月梅花,
  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白,有了那三等九样花颜色,到那时候……
  (光唱)哎,到那时候,我就回到部队里!
  (太唱)到那时候,回去两字要再商议。
  在那个被夕阳染红的傍晚,杜行申曲剧社在沙家浜古老的土戏台上,以一幕《芦荡火种》点燃了整个村庄的热情与希望。
  舞台上,尘土在灯光的照耀下仿佛都跳跃着革命的火花,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紧张而又激昂的氛围。
  钱彦饰演的郭队长,身姿挺拔,眼神坚定,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不屈不挠。
  他站在舞台中央,面对着由钱凯精彩演绎的反派胡司令,两人之间的对峙,如同光明与黑暗的较量,让台下的乡亲们屏息凝视,心跳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加速。
  而钱殊饰演的刁德一,更是将那份狡猾与阴险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狡黠的笑容背后,都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他与胡司令一唱一和,企图瓦解革命的力量,却在慕容雪饰演的阿庆嫂面前屡屡受挫。
  慕容雪饰演的阿庆嫂,无疑是这场戏的灵魂人物。她机智勇敢,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巧妙地周旋于敌人之间,传递情报,保护同志。
  特别是那场智斗的戏码,慕容雪用她那细腻而不失力量的表演,将阿庆嫂的聪明才智与从容不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阿庆嫂以一句句巧妙的话语化解危机,引得台下的乡亲们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仿佛连空气都在为她喝彩。
  钱晚雪饰演的沙奶奶,则是这场革命风暴中温暖的港湾。她用慈祥的眼神和温柔的话语,给予革命战士们最坚实的后盾。
  每当郭队长等人遇到困难,沙奶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她的智慧与爱心给予支持,让人感受到革命路上的人情温暖与力量。
  演出结束,夜色已深,但乡亲们意犹未尽,纷纷涌向台前,向演员们表达最真挚的敬意与感谢。
  他们不仅为阿庆嫂的智斗叫好,更为每一位演员将历史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真实而叫好。
  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老人们则感慨万分,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杜行申曲剧社的这次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着新一代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让那份不屈不挠的火种永远燃烧下去。
  而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芦荡火种》的故事,将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演出中场休息,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纷纷起立,向钱彦致以最高的敬意,也向那位历史上的英雄保卫上海吴淞献出生命陈化成致敬。
  这一刻,浦江第一弯的古戏台不仅见证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更传递了跨越时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而钱彦,这位年轻的沪剧演员,通过这场演出,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为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
  他深知,每一次的演绎,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感,继续在戏曲的舞台上,讲述更多关于勇气、牺牲与爱的故事,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沙家浜的戏台上,灯光渐渐暗下,最后一缕悠扬的唱腔在空气中回旋,缓缓消散,仿佛连时间都为之静止。
  观众们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中,久久不能自拔。当大幕最终合上,剧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是对演员们精湛演技的最高赞誉,更是对那段不屈不挠、英勇抗争岁月的深深敬仰。
  就在这情感澎湃之际,一个身影悄然出现在侧幕边,他身着便装,面容坚毅,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深邃——这便是被誉为“神人”的郭建军,郭建光的原型人物。
  他的出现,如同一阵清风拂过燥热的心田,让所有在场的戏迷们瞬间沸腾起来。
  郭建军缓缓步入观众席,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稳有力。他径直走向正在后台卸妆的钱彦,后者正是今晚饰演郭建光的演员,其表演之生动,仿佛真的让历史中的人物穿越而来,站在了众人面前。
  “阿彦,你的表演,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郭建军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他紧紧握住钱彦的手,眼中满是赞赏,
  “你把郭建光的坚韧不拔、智勇双全,以及那份对信仰的执着,演绎得淋漓尽致。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让我看到了新时代艺术的力量。”
  钱彦闻言,眼眶微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郭老,能得到您的认可,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在准备这个角色时,我无数次翻阅你的资料,试图走进您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属于革命者的热血与情怀。
  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将这份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是我作为演员的使命与荣耀。”
  此时,阳澄湖畔的老乡们也闻讯赶来,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自豪。
  他们围拢过来,纷纷向郭建军和钱彦表达敬意与感激。
  “郭老,您是我们阳澄湖的骄傲,您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钱演员,你演得太好了,让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郭建光,那份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样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敬意的氛围中,郭建军提议:
  “让我们共同记住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