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皇太极狼狈逃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辽东的战场在开花炮的轰鸣声和燧发枪的硝烟中。
  已然成为了一片血腥与残酷交织的修罗场。
  明军的火器如死神的镰刀般无情地收割着后金士兵的生命。
  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洲勇士们此刻陷入了绝境。
  皇太极骑在战马上。
  望着眼前这噩梦般的场景。
  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
  身旁的多尔衮面色凝重。
  他望着战场上那一边倒的局势。
  心中清楚。
  这场战斗已无胜算。
  他驱马靠近皇太极。
  低声说道:“皇上,如今这形势。
  我们实在是打不过了。
  明军的火器太过犀利。
  再这样下去。
  我们只会全军覆没。
  依我之见。
  我们不如暂退蒙古。
  保存实力。
  待日后我们也有了火器。
  再回来与他们一决雌雄。”
  多尔衮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决绝。
  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骄傲的后金来说是多么的艰难。
  但此刻已别无选择。
  皇太极紧咬着牙关。
  双眼死死地盯着盛京的方向。
  内心犹如被万箭穿心。
  那是他的都城。
  是后金的象征。
  如今却要弃之而去。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缰绳。
  指节泛白。
  身体微微颤抖。
  仿佛在与自己的内心做着激烈的挣扎。
  周围的将领们看到皇太极的犹豫。
  纷纷下马。
  跪地请求:“皇上,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啊!
  此刻退兵。
  是为了日后的复仇。
  为了后金的将来!”
  他们的声音中带着哭腔。
  既有对战争失败的悲痛。
  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但更多的是对后金命运的担忧。
  这些将领们跟随皇太极多年。
  历经无数战斗。
  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局面。
  他们深知如果不及时退兵。
  等待他们的将是彻底的覆灭。
  皇太极望着这些忠心耿耿的将领。
  眼中泪光闪烁。
  他知道。
  他们说的是对的。
  可心中的那股执念却让他难以轻易做出决定。
  许久。
  他缓缓抬起头。
  望着那被硝烟遮蔽的天空。
  长叹一声:“罢了。
  传令下去。
  退兵!”
  这一声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
  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无奈。
  后金的军队开始缓缓后退。
  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显得如此落寞与狼狈。
  士兵们眼神空洞。
  脚步沉重。
  许多人身上带着伤。
  鲜血染红了他们的战袍。
  曾经的豪情壮志此刻已被疲惫和恐惧所取代。
  他们不明白为何曾经纵横驰骋的后金铁骑会败得如此之惨。
  而明军这边。
  宝山得知皇太极退兵的消息后。
  立刻做出了部署。
  他眼神冷峻。
  犹如一只盯住猎物的苍鹰。
  果断地派出了精锐骑兵进行追击。
  “绝不能让皇太极就这样轻易地逃走。
  给我狠狠地打!”
  宝山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在战场上回荡着。
  明军的精锐骑兵如疾风般冲向后金的退兵队伍。
  他们手中的燧发枪不断地喷射着火舌。
  每一声枪响。
  都伴随着一名后金士兵的倒下。
  “一枪一个奸奴!
  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
  骑兵们高声呼喊着。
  他们的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在明军骑兵的猛烈攻击下。
  后金军队的退兵之路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屠杀。
  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只能拼命地逃窜。
  一路上留下了无数的尸体和伤者。
  原本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
  在这场败退中。
  只剩下两万多人狼狈地逃入了蒙古。
  此战过后。
  登州镇的士兵们虽然取得了胜利。
  但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八千人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大明的荣耀和胜利。
  他们的名字将被铭记在大明的史册上。
  朝鲜士兵的损失更为巨大。
  八万多人战死沙场。
  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辽东的土地。
  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悲壮的注脚。
  而宝山。
  凭借着这场辉煌的胜利。
  奠定了他在大明“战神”的地位。
  消息传至京城。
  崇祯皇帝龙颜大悦。
  立刻传来圣旨对宝山进行了大肆表扬和赏赐。
  圣旨中写道:“宝山将军忠勇可嘉。
  智谋过人。
  力挽狂澜于辽东。
  扬我大明之威。
  实乃国之柱石!
  赏黄金千两。
  绸缎万匹。
  封忠勇侯。
  世袭罔替。
  望将军再接再厉。
  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当宝山接到圣旨时。
  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悦。
  他望着远方的战场。
  心中感慨万千。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是无数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他知道。
  虽然暂时击退了皇太极。
  但后金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
  未来的路还很长。
  大明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在盛京。
  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他们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后金内部也陷入了混乱与迷茫。
  皇太极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需要重新整顿军队。
  安抚人心。
  寻找新的出路。
  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
  虽然一片欢庆之声。
  但也有一些清醒的大臣们意识到。
  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
  朝廷内部的腐败问题依然严重。
  财政困难。
  民生凋敝。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
  大明的江山依然岌岌可危。
  辽东的这片土地。
  在经历了这场惨烈的战争后。
  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平静之中。
  但所有人都知道。
  这平静之下。
  暗流涌动。
  未来的命运充满了变数。
  是走向和平与繁荣。
  还是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
  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但无论如何。
  历史的车轮依然在缓缓前行。
  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兴衰荣辱。
  也将这些故事永远地铭刻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时光缓缓流逝。
  辽东的大地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开始复苏。
  然而那一道道深深的伤痕。
  依旧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惨烈与悲壮。
  宝山回到驻地后。
  并未沉浸在胜利的荣耀之中。
  他深知。
  这场战争的胜利只是暂时缓解了大明在辽东的危机。
  后金的残余势力犹如隐藏在暗处的饿狼。
  随时可能再次扑来。
  他每日都会召集将领们商讨军事策略。
  加强军队的训练和防御部署。
  “诸位。
  我们切不可因这一场胜利而掉以轻心。
  皇太极虽败逃至蒙古。
  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巩固防线。
  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以应对后金可能的反扑。”
  宝山神色凝重地说道。
  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忧虑。
  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一位老将站起身来。
  抱拳说道:“将军所言极是。
  末将以为。
  我们应当加强与朝鲜的合作。
  共同防御后金。
  同时。
  还需向朝廷奏请。
  增派援军和物资。
  确保辽东的军事力量充足。”
  宝山微微点头:“老将军的建议甚好。
  我这就修书一封。
  向朝廷详述辽东的局势和我们的需求。”
  在京城。
  崇祯皇帝收到宝山的奏疏后。
  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朝堂上。
  大臣们各抒己见。
  争论不休。
  “陛下。
  臣以为应当全力支持宝山将军。
  增派精锐部队和充足的物资前往辽东。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我大明边疆的安全。”
  一位主战派大臣慷慨激昂地说道。
  “陛下。
  不可啊!
  如今朝廷财政困难。
  各地灾荒频发。
  百姓生活困苦。
  若再大规模增兵辽东。
  恐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引发民变啊!”
  一位主和派大臣忧心忡忡地反驳道。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
  眉头紧锁。
  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辽东的重要性。
  但朝廷的现状也让他左右为难。
  良久。
  他缓缓开口道:“传旨下去。
  先拨付一部分物资和援军前往辽东。
  同时令各地官府加征赋税。
  以充实国库。”
  旨意下达后。
  各地官府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物资和招募士兵。
  然而。
  这一举措却引起了民间的不满和怨言。
  许多百姓生活本就艰难。
  加征赋税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
  “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朝廷只知道打仗。
  却不顾我们百姓的死活!”
  一位老农望着自家荒芜的田地。
  无奈地叹息道。
  在辽东。
  宝山得到朝廷的部分支持后。
  继续加强军事建设。
  他亲自到各地军营视察。
  鼓舞士兵的士气。
  “将士们。
  朝廷没有忘记我们!
  我们肩负着保卫大明边疆的重任。
  一定要坚守阵地。
  奋勇杀敌!”
  宝山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回荡在军营之中。
  士兵们听后。
  士气大振。
  纷纷高呼:“愿为将军效命!
  保卫大明!”
  与此同时。
  皇太极在蒙古的草原上。
  也在积极谋划着复仇之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