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听打招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机械厂一车间,新品实验室。
薛副厂长从车间主任手里接过小棍,拿在手里握了握,随后用力一甩,本来只有15厘米,瞬间变成40厘米。
他握着短棍挥舞了两下,转头看向陈凡,“这么一根小棍子,能做什么用?”
陈凡从车间主任手里接过另外一支甩棍,甩开后挥了一下、划破空气,发出一声凄厉的呼啸声。
他走向一旁,对准桌上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红砖,用力砸下去,那块红砖立刻被打断成两截。
尤其是棍子击中的地方,散出一捧烟尘,竟然被砸得粉碎。
车间主任在一旁说道,“这种是目前我们机械厂能接触到的、最好的特种钢,一般用于车桥等关键配件。用这种韧性十足的钢材制成的短棍,砸在人身上,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伤筋断骨,杀伤力非常惊人。”
薛副厂长瞬间眼神明亮,举起手里的短棍,颇有些爱不释手,“这东西收起来不占地方,弄个套子别在腰上,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啊!”
他立刻对着车间主任说道,“回头多造一些,给保卫科都安排上。”
说完之后,他还回过头对着陈凡解释,“保卫科的同志只有枪,这东西一动就是非死即伤,要是换上短棍,以后抓那些小流氓、可就方便多了。”
陈凡耍了个棍花,笑道,“既然是保卫科用的,何必用甩棍呢,这东西制造工艺复杂,主要是为了在丛林这类不便行动的地方准备的。
你们随便给保卫科配个橡胶棍不就行了,简单方便,打人还疼,又不会轻易伤到人。”
薛副厂长想一想,觉得也有道理,便点点头,“那这个任务我就安排给三车间,他们那里有橡胶件,让他们去办。”
听到这话,车间主任不禁松了口气。
这种特殊钢材可不便宜,而且工艺复杂,一般的中低级工人可没本事打造零件,真要一造几百根,账算谁头上?人从哪里调?
重点是,这又不是计划内任务,材料不好弄啊!
这时几位老师傅从旁边不远处走过来,一人递上一把三折叠工兵铲,领头那位脸上满是骄傲,“这东西工艺不一般,普通师傅还真做不出来,我们几个老家伙也费了不少劲。”
陈凡、薛副厂长和车间主任一人接了一把在手里。
薛副厂长将工兵铲展开,眼里满是惊奇,“看你的图纸,只觉得这东西不一般,现在再一看,这是个万能铲啊。”
车间主任也连连点头,“能当铁锹、能做砍刀,这边还能当锯子,关键时刻还能当武器用。”
旁边的老师傅接着他的话说道,“不止啊,你们把最头上的盖子拧开看看。”
陈凡早在他说话的时候就在拧盖子。
所谓的盖子,其实有两层,一层薄、一层厚。厚的那段是刀柄,拧开后能从里面拔出来一柄多功能丛林战术匕首,薄的那端才是匕首的柄盖,在刀柄里面,藏有几根细小的钢刺。
薛副厂长仔细看了看,转头看向陈凡,“我记得图纸上,这刀柄里面还能藏火柴和干粮?”
“是铲柄,第一段铲柄藏刀,干粮藏在第二段铲柄里面,”
陈凡解释道,“与铲子相连的第三段铲柄里面可以藏绳索。在最顶端的柄盖上,还能装一个固定的指南针。”
薛副厂长不禁叹为观止,“你这设计够精巧的。”
陈凡微微笑了笑,看向旁边的老师傅,“也要师傅们有这份本事造出来才行。”
几位老师傅听了,纷纷咧嘴直笑。
我国早在很久之前,就给工程兵配备了第一代工兵铲,……俗称“铁锹”。
没错,第一代工兵铲跟普通铁锹并没多大的区别,只是手柄稍短一点。
(第一代工兵铲)
这种工兵铲起源于德国,后来经苏联传入我国,被我军直接采用,曾经在战场上经常替代刺刀和大刀的角色,被用于直接搏杀。
效果还挺好。
所以就这么一直用到80年代,之后才发明了第二代工兵铲。
可是相比第一代,二代铲也只是多了一个折叠功能,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以至于并没有被大规模装备。
事实上,直到今天,不少基层部队使用的、依然是第一代工兵铲。
而陈凡拿出来的,与其说是第三代工兵铲,还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野外生存装备。
可挖、可砍、可锯、可捅、可铲、可撬、可开啤酒瓶……,拆开手柄,里面还有多种求生装备,包括干粮、绳索、火柴、匕首、钢针、扁刺、指南针、急救药品等等。
也就是机械厂里面有不少特种钢材,更有各种机械设备、以及手艺精湛的八级工,可谓“应有尽有”,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来。
若是换个地方,陈凡也只能抓麻。
甩棍、工兵铲、多功能手斧,东西只有三样,可各种结构图纸却画了好几张。
除此之外,还有多功能收纳包、战术服、吉利服需要打造。
不过这些东西就不是机械厂能办的了,需要去找棉纺厂才能解决。
棉纺厂不仅有云湖地区最齐全的纺织布料,也有两家下属服装厂,足以一条龙解决。
丢下图纸,陈凡将所有打造出来的装备全部拉走,直奔棉纺厂。
出门右拐,五分钟左右,车子就开进棉纺厂的大门。
和机械厂一样,他也是棉纺厂的顾问,自然不用通报,直奔厂长办公室。
一路打着招呼,过了好一会儿才到厂长办公室门口,敲门进去,姜恒正拿着毛巾擦脸。
看见陈凡,他不禁满脸愕然,连毛巾都忘了放下,“你从哪儿听到的消息?”
陈凡走进去,顺手把门关上,脸上满是不解,“什么消息?”
他看了看陈凡,将毛巾搭在脸盆架上,走过来说道,“你不知道我刚到?那你来是有什么事?”
陈凡顿时惊讶了,“您刚回来?去了哪里?”
姜恒示意他坐下,笑道,“还能去哪里,去省城,跑羽绒服面料的事啊。”
提起水壶泡了两杯茶,端过来放到茶几上,顺势一屁股坐下,这才呼出一口长气,“啊呀,这回可是折腾死我了。”
他对着陈凡打了个手势,“一个多月,为了这件事,我足足跑了一个多月,你们卢家湾要是不办羽绒服厂,都对不起我这番奔波劳累。”
说话的时候,房门突然被敲响,姜恒仰着头喊了一声,“进来。”
房门被推开,沈雪怡走进来,将门关上,先跟陈凡打了个招呼,“小凡来啦,什么时候回来的?”
陈凡呵呵干笑了两声,“前两天,先回了一趟卢家湾。”
算起来回云湖半个月了,却今天才来这里,还是因为有事,也算是没心没肺了吧。
沈雪怡也只是随口一问,走到姜恒身边坐下,看着他说道,“事情办好啦?”
姜恒点点头,眼里还带着几分兴奋,“上个月我去了省厅,厅里的领导对这个项目也有兴趣,可是对相关信息不了解,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做决定。
为了了解当前相关方面的真实情况,我和两位主管领导一起,先后跑了上海、宁波、无锡、江西等好几个地方,还去京城和广州了解羽绒服的销售问题。”
他说着转头看向陈凡,“根据我们了解的信息,和你之前说的情况差不多。目前国内只有寥寥几家有生产羽绒服面料,国内生产羽绒服的工厂,更是不超过一只巴掌。
但是,根据广交会的交易记录,羽绒服在国外的销售势头非常不错。”
他端起茶杯吹了几口热气,小口喝了几口水,放下后继续说道,“根据我们找广东进出口公司了解的情况,羽绒服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薄的款式,这种一般是销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
这种地方冬天温度并不低,对衣服的保暖效果要求不高,所以羽绒服以轻薄为主。
而另一种自然是寒冷的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还有欧洲,这些地方对羽绒服的厚度、长度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除此之外,羽绒服的面料工艺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轻薄款的,一般使用两层或三层面料,但是一般不会用单层,因为单层容易跑绒。
而厚实款的,面料最多能去到6、7层,比轻薄款多了一倍还多。因为厚实款需要更多量的鸭绒,如果面料不足,跑绒不说,甚至连空气中的寒气都挡不住。”
他正色看着陈凡,“我可是在领导面前打了包票,保证卢家湾能生产出合格的羽绒服。领导这才拍板同意,在云湖棉纺厂增设一条羽绒服面料生产线,并给上海相关单位去函,为我们提供相关纤维原料和生产设备。
如果不出意外,最快今年年底,生产线就能投产。
小凡,卢家湾那边,你可要盯着点,别给我掉链子。我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
陈凡连连点头,“您放心,我今天才从卢家湾过来。现在卢家湾已经给县商业局打了申请,要筹办服装厂,甚至为了保证生产用电,我们还与隔壁青山公社合作,办了一个小水电站。”
他又看向沈雪怡,继续说道,“暑假期间,我带一个学生去了上海,丽丽她们也知道,那个学生在上海进修了一个多月的裁缝,并学会了使用工业缝纫机。
这次回来,生产队就特意办了一个服装培训学校,专门为即将成立的服装厂培养生产工人。”
如果是一年前,这家服装厂多半没戏,因为服装制造,已经超出了农村“副业”的范畴。
除非是“洗绒”还差不多。
但是今年,各方面的政策都开始慢慢松动,尤其是传说中的华西村,不仅公然办起了工厂,甚至还将整个生产队办成了景区。
这个消息都登了报纸,不说人尽皆知,但该知道的、几乎全都知道了。
这种情况下,卢家湾要办个工厂,根本就不叫事儿。
反正不管怎么说,卢家湾生产大队,还是一个集体,集体办的企业,终究还是人民群众的企业,与私人企业有本质区别,稍微松一点,完全没问题。
而姜恒听到陈凡的话,不禁面露讶色,“你们还送人去上海进修、专门学了工业缝纫机?回来就办了服装培训班?”
旁边沈雪怡也感慨地说道,“那你们的准备工作很充足啊。”
姜恒接着说道,“最让我惊讶的,是你们竟然准备用工业缝纫机,这个可是大手笔啊!”
陈凡看看两人,眼里有些不解,“好像棉纺厂下面就有两家服装厂吧,难道用的不是工业缝纫机?”
这次姜恒没有说话,倒是沈雪怡连连摇头,苦笑着说道,“什么呀,那两家服装厂,一家是为了解决部分困难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而开办起来的,用的就是隔壁机械厂生产的家用缝纫机。
这家厂生产的东西也很简单,基本上都是被单、劳保服这样的东西。
另一家倒是稍微正规一点,主要为供销社和市百货公司供货,可用的也同样是家用缝纫机。
那工业缝纫机是重要资源,给那些重点大型服装厂供货还不够呢,怎么会轮到我们?!”
陈凡眨眨眼,沈雪怡的话,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一家服装厂用家用缝纫机?
那一天能生产几件衣服啊?!
这时姜恒看着他问道,“你们打算用工业缝纫机,是有了确切的货源吗?那有没有多余的货、能不能给我们厂也介绍一下?”
陈凡“呃”了一声,略显尴尬地说道,“货源没有,就是大队书记通过公社,给商业局打了个申请,商业局表态会全力促成。”
说完之后,顿了一下,他又追加了一句,“嗯,就这样。”
似乎这样更能显示信心似的。
可惜,姜恒对他的信心是严重不足,满脸无语地说道,“我们通过省商业厅都买不到,你们孤峰县商业局就这么厉害,能买到一个厂要用的工业缝纫机?”
陈凡搓了把脸,咂咂嘴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只能出底牌了。”
姜恒眉头一挑,“你竟然还有底牌?说来听听。”
陈凡指了指东边,“机械厂不是能造电机么,让他们想想办法,再不行,买两台工业缝纫机回来,给他们拆了研究,再给我们生产出来。”
姜恒一听,差点没晕过去。
你当机械厂是你家的?说让他们造什么、他们就造什么?人家辣么大的机械厂,从来都只听……
想到这里,姜恒眼珠微转,看着陈凡的眼里,也变得颇为复杂。
如果是别人,肯定别想指挥得了机械厂,哪怕是地委商业局也得跟人家商量着来。
可是这个小家伙,他要是肯说话,机械厂还真有可能听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