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猪肉的记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前面两章节回忆了豆腐花和酸梅粉,一个是市场常见的,一个已经消失了,都比较有代表性,第三个食物回忆什么,原计划是水果类西瓜或者冷饮类冰柜雪糕,比较有现实意义,过往平均每月都有十次购买西瓜吃,近大半年一月仅有一次,这就是生活的无奈,以前习惯还要三元左右一斤,现在明显下降了一半,1.5元左右就能买上一斤西瓜,在广省这边生活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吃西瓜,全年恒温,全年凉拖鞋,记得除夕过年前一天回家上班都是穿的凉拖鞋。今天回忆什么,还是回忆市场常见的,今天的主题就是猪肉。
  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大部分人还不算富裕,尤其在农村,人们只求吃饱,不奢望其它的,一顿三餐能吃上白面、米饭,就已经很知足了,节假日如果偶尔有一顿猪肉吃,那味道简直太香了,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能吃掉一盆红烧肉,一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待遇,那时候的猪肉真好吃,肉烂味香,反观现在的猪肉,腥味大、肉质柴,口感一点也不好,有人说生活质量提高了,山珍海味都尝过,自然也就不稀罕猪肉了,还有口味也会喂叼,其实这样理解也没问题,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没说对,那就是猪肉是批量养殖,吃饲料长大,还要注射各种药物,试问这样的猪肉能好吃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猪肉吃着不如以前香了。尤其是70、80后以前出生的人,感触可能更强烈。小时候的猪肉一下锅,滋滋冒油、喷香扑鼻。谁家吃了一顿猪肉,隔壁都能闻得到。儿时猪肉的味道大家还能记得吗?与现在的饲料猪肉相比,简直不可一比。
  现在科技发达,不仅能天天吃到肉,而且还搭配着食谱做各种各样的肉吃,烧烤煎炸样样俱到,但还是觉得越吃越没意思。总是忘不了八九十年代的肉味,那时候没有物流,也没有送货上门,隔三差五,会有商贩骑着自行车绕村一周贩卖,但不是农忙请客季节,一般也不会有预算买猪肉吃,平时想吃一顿肉,显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时候的肉总是那么香,那种吃肉的感觉总是让人忘不了,到如今只能成为回忆,连做梦都想穿越回去,再尝尝当年的美味。
  八零后们都知道,那时候几乎不存在买肉的说法,大家为了脱贫致富,几乎家家都有自己养的猪。由于家庭大,子女多,养了一年的猪都要留一头好的,到了年前就宰一头留着家里吃。
  现在的快速饲养方法和自家养的猪几乎没可比性,那时都是由着猪的性子自己长大,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用句现在的话叫散养的猪,吃起来感觉自然不一样。米云记忆中一直到大学毕业,米云家从来没有断过养家猪,从米云几岁起,就养猪,虽然只有两三头,会留一头猪自家吃。甚至还有好几年养了一头母猪,每次都能下十几个小猪崽。
  尽管现在买更高级的猪肉,也找不到小时候吃肉的感觉了,不管黑猪还是野猪,味道吃起来都没那么香了,一道菜完全靠无数佐料撑起来。
  以前养一头家猪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喂的全都是粮食作物,像稻糠、花生渣子、刷锅水以及剩菜剩饭等全都拿来喂猪,甚至有时还给猪加顿餐,喂上一些萝卜、红薯秧子、菜叶之类的东西,好菜好饭还有水果吃,猪吃的好,自然肉就长得好,一头猪能长到300多斤,不像现在的猪,只要长得快就行,追求数量却不注重质量。
  像蛋、奶、肉等,好像一切东西的质量都在下滑,每天吃的都是些抗生素与生长激素催化出来的肉质,现在吃肉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香味,那种猪肉的味道,充斥着八九十年代一代人的记忆,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就把这种美好的回忆藏在心底吧,再用石头压牢固,好怀念那个时候的原生态食物。
  随着在外地打工时间越来越久,对于吃猪肉的感觉是越来越没有肉的味道了。外头的猪肉吃不出肉的味道,每当此时总是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猪肉。米云一般都是在老家带肉到广省这边,每年都带上几十斤接近百斤的样子。市场的新鲜五花肉偶尔买一两次吃。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都有过帮父母去山里打猪草的经历。背一个竹箩,从小溪边打水辣椒草,在山里打麻叶草、折耳根、还有各种嫩的藤。在年底屠宰猪的时候,还要用烧纸包着瘦肉在柴火灰里闷熟了吃,味道特别的香。用新鲜的肉炒的菜,菜都粘上了肉的味道特别的好吃,特别是肉汤,能回忆其中的美味,却感觉词穷无法描述它的真实味道。
  农村里面每当屠宰的猪肉留够过年的新鲜肉后,都会进行腊肉的腌制。腊肉比起现在的饲料猪腌制的腊肉,瘦腊肉在味道与口感上都要好吃很多。现在的腊肉吃起来有一种啃木皮的感觉。以前那些肥的腊肉很肥,吃起来油鼓鼓的。现在的饲料猪出来的肥腊肉吃起来没有油腻的感觉。
  这种口味的差异,其实就是喂养方式的不同引起,导致肉质与口感的不同。传统用草料喂的猪,猪食是经过柴火将多种草料煮熟后再添加部分糠进行喂养的;现在养猪场用饲料拌水或者直接倒入干饲料,让猪自由采食。导致两种喂养的猪达到相同重量的生长时间长短不一,影响了肉质。
  用传统草料喂出来的猪需要一年半至两年的生长时间才能达到200斤以上。各个季节使用的草料也不相同,春季吃的是菜园里的萝卜、萝卜叶、刚出生的野草等; 夏天以野外的各种可食用野草为主,如芭蕉叶、折耳根等; 秋天喂的是红薯藤、红薯、老南瓜以及野外还带青色的草料;冬天吃的是干红薯藤等晒干的草料为食。在所有草料进行喂猪前,都会用灶房里的大锅将草料进行煮熟,煮熟后会添加少许食盐,冬天相对其它时间添加的糠要多些。
  猪吃各种不同的草料,吸收了不同的营养物质,其生长相对缓慢,骨骼也能发育完善。肉的口味与口感都比较好,营养更具有价值。
  养猪场使用饲料喂出来的猪最多半年就可以达到200斤左右。猪从进场到出栏一直食用的都是同一种饲料。饲料是按猪生长所需要营养进行配制的,只要能长大就好。
  在喂养的过程中,都是干食倒入食槽,渴了就自己去自动饮水的管子边上喝水。饲料中没有更多其它的营养物质就连猪都有可能缺钙。
  现在猪肉市场95%以上都是用饲料喂大的猪肉,而真正用传统方式喂养出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基本没有。剩下的5%属于散养的猪肉,肉质相对饲料猪要好,只是价格要贵很多。真正传统的养猪除了自己家老人准备给儿女养着过年吃的,市场上面基本没有出售。
  造成传统养猪方式的弃用,主要在于出栏时间长、经济效益低、烧火煮猪食麻烦,并且随着养猪场的发展,猪肉的购买更加方便,所以养的人就越来越少。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回忆起了儿时吃过的猪肉,也在寻找可以买到那种猪肉味道的地方。
  米云记得农村的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家都养猪,而且喂养差不多一年才杀猪,多余的猪可以卖钱。
  喂猪用的都是稻谷粮食,玉米面,高粱面,压榨花生油后的花生皮,还有去山里,地里拔草喂,不管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传统养猪方式,几千年就是这样养猪,用稻糠和麦糠粗粮加杂草养猪。再有就是刷锅水,也就是泔水,兑着红薯和玉米面之类的喂猪。
  那个时候的猪肉真的香,吃不了,就用盐巴放瓮里腌起来,俗称腌猪肉,一年也坏不了,能吃一对年,接上杀年猪。那个年代没冰箱没办法,现在有冰箱了,也腌制腊肉。米云家至今都是每年灌香肠和腌制腊肉腊肠腊鱼等各种食物。
  在南北方的农村,过年都还流行杀猪菜,内脏、肥肉都是抢手货,那时肚子里油水少,人人都渴望吃点猪肉,猪肉能制成很多美食,炖白菜、炸肉丸子、清炒、红烧、汆丸子、晒腊肉、灌腊肠,在我们老家,没有腊味就好像没有过年,腊味既能自己吃,还能招待亲朋好友,那时候买猪肉,基本不去超市,都是去屠宰户家里,每次杀猪前,小孩子更要围观,图个热闹。
  八十年代的猪吃什么?想必只有老年人知道,很多年轻人没见过,听老人讲过,自家饲养的猪肉,主要吃野菜、菜帮子、豆腐渣、酒糟、玉米面和泔水,农村养猪也是圈着养,让猪吃了睡,睡了吃,那样才能长肉。
  自家养的猪肉,简称为“隔年猪”,也就是第一年喂养,第二年宰杀,那时候条件差,能长到一百多斤,就算成年了,再看看现在的猪吃什么?一辈子全吃猪饲料,而且饲料里面,还添加了乱七八糟的化工品,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防霉素等,而且还要注射各种药物,抗生素、抗病、抗虫等,导致了猪肉很难吃。
  有的人说了,只有从源头改良,猪肉才能好吃,难道养殖户就不能像从前那样喂养吗?喂食蔬菜、粮食、豆腐渣等,别让“饲料猪”流入屠宰场,其实您这样想就错了,养殖户不是慈善家,人家搞养殖也是为了赚钱,只有这样喂食,猪肉才长膘快、出栏快,回本也快。
  不是喂不了蔬菜粮食,而是不能喂,因为那样猪肉长得慢,回本慢,反正自己又不吃,只要能快速回本就行,猛喂饲料,狂打药物,把猪的生长空间缩小,就是让它睡了吃,吃了睡。
  原来的农村,流行劁猪匠,把小公猪的睾丸,和小母猪的子宫割掉,为的就是让小猪听话,避免成年期发情,光捣乱不长肉,现在养殖场的技术很高,完全不用劁猪,而且改用药物注射,这样虽然效率快,但是猪肉非常难吃,虽然药物可以抑制发情,但是也影响了猪肉品质,很多人反映买回家的猪肉腥,其实跟猪注射药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漏打绝育针,或者猪对药物有抗体,那肯定又腥又骚,任凭你技术再高,也是百搭,恨不得连锅一起扔掉。
  猪肉没有八十九年代的好吃,不是猪的品种原因,是猪的习性出了问题,罪魁祸首就是人类,现在的猪饲料,几个月就能长几百斤,为了追求出栏率,为了利益,人们不再重视食品安全,尽量还是去山上买土猪,这种猪很有特点,养猪的时间长,吃野菜、粮食多一些,猪肉自然好吃一些,美中不足的就是价格小贵,但是很受欢迎。
  原来两年出一次栏,现在一年出两次栏,养殖户忘记了根本,通过饲料喂食的猪肉,哪有香味可寻,只要不给身体带来危害,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那会儿觉得最香的是油渣儿。网油和板油我也分不清楚,反正据说是都不要票儿,但一般都得有点儿关系,要不然不好买到。回家之后切小块儿就炸,捞出来的就是油渣,烙饼、炒菜或撒面条里,感觉每次都能吃的满嘴流油。
  板油什么的不好买到,所以那会儿就流行买大肥膘。据说最肥的是一级肉,最贵。纯瘦的里脊肉最便宜,但还没人爱要。
  小时候老听到一句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特别的不理解,猪肉米云倒是吃过,也见过猪跑,溜过猪,可能现在的人很难见猪跑了,过去的几千年来都有机会见猪狂奔撒欢。
  猪肉对于过去和现在来讲都是一样的香,变的是人,如果想体验肉的香味,不烦饿两天试试,然后再回来吃肉,我相信你会发现猪肉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即便没肉,吃青菜你都发觉像吃肉一样。
  现在的猪肉都是速成猪,一般就是几个月就出栏了,都是吃的猪饲料,有时候饲料里面还添加一些生长激素,所以说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早熟,就是因为有很多食物并不安全。
  在80年代,一头猪长很多年。有的是三年的老母猪,吃的是杂的东西,而且经常看到一头大猪领着一窝小猪,四处流浪,四处跑着玩儿。
  那时候的猪是会运动的,都是散养的。现在为了让猪高产,肉量更多,引进了外国的一部分猪。来进行给猪配种,让其瘦肉更多,出肉率更多。这应该是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吧,就是推广的杂种优势,像约克夏猪,都是瘦型猪,体型偏大,肉质偏瘦。然后和本土的猪进行交配,改善出肉率。
  不光是猪肉不好吃,现在鸡肉也是一样的,鸡鸭鹅都是一样的。以前一只鸡的话都是养一年,从春天养到了过年的时候,或者说是来年的过年,杀鸡杀猪。
  现在的鸡一个多月,五六十天就出栏了。基本上不用炖,单独在锅里,拔拉拔拉炒一炒就熟了。怎么可能还有原来的那种,纯自然生长的鸡的,猪的,肉的鲜美和味道呢?米云父母的解释就是人的味觉也随着时代和生活水平提高,味觉也得到了进化了。
  之前的猪肉的脂肪偏厚,瞟比较肥,而且是在做的时候肉质也比较鲜香。那种肉的香味儿,煮熟之后是香味扑鼻的。现在的猪肉你不趴到盘子上,你都闻不到味道。更别说是吃到嘴里的,包括排骨也是。不会像之前一样,炖起来出现一层厚厚的油,一家炖肉,四邻八居都能闻到。
  从2000年之后的孩子们就是比较可怜了。虽然是玩具多了。生活条件非常好了,但是吃的这些肉,蛋,奶甚至是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不那么好了。
  很多食物都是基因改变的,带有激素的。这些肉的香味也仅能存在这些70后80后的脑袋里了,成了一个回忆。虽然现在很多的山鸡蛋,土鸡蛋,柴鸡蛋。但是各种各样的鸡蛋都不如原来自家养的小笨鸡的那种纯正的鸡蛋的味道。
  想要再吃到80到90年代那种纯家养的猪肉很难。除非是到偏远农村里去。以前的一只小笨鸡顶多长到两三斤,现在的鸡,即便是小鸡苗买了之后养着都得长到六七斤那么大。
  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很庆幸的一点,曾经吃过最香的猪肉,也吃过最香的鸡鸭鱼鹅。虽然那时候很穷,可是那时候很快乐,那时候的东西都是真的好,原生态的食物,不像现在,吃什么都很担心。
  以前农村的猪肉都是农民养出来的,现在的猪都是伺料猪。伺料猪和不是伺料猪,两者肉质完全不一样,前者肉质松散,后者肉质更浑厚,而且后者的口感更胜过前者。
  以前农民养猪喂得都是草料、红薯叶、米糠之类的,一点伺料都不沾,要七八个月才出栏,现在养猪只喂伺料,四个月就可出栏了,因为吃的食物不一样,就决定了猪肉的肉质和口感不一样。
  饲料问题,以前散养为主,猪都是满地乱跑,自己找食,圈养也以青饲料杂粮为主,现在都是混合饲料,猪肉也一股骚臭味。
  吃猪肉的人的问题,以前吃不起,特别馋猪肉吃,还爱吃肥的,现在想吃就有的吃,爱吃瘦的,味道也不诱人了。
  现在不缺肉。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之处,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现在不缺肉,顿顿都能吃到。而那时候很缺肉,很长时间才吃一次。那时候我们家里穷,基本不怎么买肉吃,别说喂猪啊,那是过年才杀的,平时吃得少,所以看见肉就觉得非常香,因为好久才能吃一次。
  现在的肉肉质大都没以前好。现在的猪肉和以前相比感觉味道淡了很多。这是因为现在吃的猪肉大都是饲料喂出来的,激素比较多,三四个月就能出栏,肉的质量自然不像以前。而那时候的猪基本都喂粮食、猪草等原生态绿色的东西,一喂就是一年,生长周期长,肉质也更好一些。所以那时候的肉吃起来香。
  现在的肉调料味儿太重。我们现在做菜,各种调料是少不了的,辣椒、花椒、八角、桂皮、香叶都不算啥,什么味精鸡精生抽老抽蚝油,能放的没有不放的,基本上是把肉本来的香味都盖住了,这样的肉吃多了自然就不觉得香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没办法。记忆中的味道都丢失了。像过年过节的味道,邻里之间的那种,互相来往的亲切感,还有人和人交往的那种淳朴,朴实,还有平易近人,都没有了,信任感也少,各种骗子太多,新闻报道有人中奖了丢不愿意去领,官方打电话过来拒接无数次,不相信自己能中奖。
  人类和科技的进步非常好。但是人类和科技的进步也毁坏了一些原生态的动物,植物,还有人的生存环境,社会问题太多,不愿多谈,米云居住十几年的第一个村里小学老师校长舅舅昨天中午过世,后天出葬,主因还是因病过世,米云只能远在千公里之外默默哀悼了,听母亲说,是中午吃完水果,喝一口水,没喘过气突然过世了,无痛中过世,也算是幸福,年近八十了,没有受病痛最后的折磨,母亲打电话过来说的,半夜回家打电话过来,叮嘱米云要注意身体早睡,外公外婆的葬礼,校长舅舅都坚持参加了,就是近几年发生的事。外公过世十年,外婆过世也有五年左右了,如发生在昨天,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这就是人生,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人力不可抗拒。
  米云记得今年四五月全县各乡镇老师体检,他们还在县城中医院短暂聚了一下,父母参加体检和拿体检报告的时候,对米云说的,村小学另外一个语文老师估计年过八旬了,身体还好,能走能动,百里路能独立进城体检,明年的教师体检,以后就会少了一位教师了,乡镇各村里其他老师好像没听说有健康问题,只要无病的老师基本都能长寿,拿着高额的退休工资,不比机关事业单位差,可以养花养草,钓鱼打拳的娱乐活动,没有任何社会生活压力。
  现在已经是老年化社会了,人均寿命都有很高了,美国的总统都是80岁的老人,世界上好几个总统都是头发花白,米云记得好多七十多岁的老师还坚持天天在河边钓鱼,米云只去了两天就有点受不了,皮都晒掉一层了,一个白人晒成了黑人,还无意中撞见跳河轻生的人,有一例中学生跳河还轰动全网,活着就有希望,身体健康最重要,心理健康也重要,希望以后市场上也能吃到绿色干净卫生的猪肉和各种食物的一天,希望社会生活永远和谐美好,多点信任和爱心,让生活更美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