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年货年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对于小孩子来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就是春节了,过年期间,孩子不仅能跟随父母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还能碰到更多的同龄小朋友相聚在一起玩耍,还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新年礼物。
  相较于现在,不少已经为人父母的80后和90后都对儿时过年的气氛非常怀念,那时候的孩子一到过年就会缠着父母买鞭炮和玩具,每一个都年味十足,其中很多物件都是00后和10后都没听过,也没见过的。
  80和90后小时候流行的“年货”,你还记得几个呢?
  00后对于折纸翻花很陌生,但在80和90后父母眼中,这可是我们小时候过年常见的小玩具。
  两根竹签之间粘着五颜六色的拉花纸,售卖的老爷爷随手一抖,拉花纸就会变换成各种造型,引得孩子们拍手叫好。
  小时候,每逢过年,周围的小孩子几乎人手一个折纸翻花,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小玩具已经很少见了,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可能也会慢慢失传了……
  对于男孩子来说,过年时除了放鞭炮就是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拍卡片、玩手枪。
  玩具枪的款式有很多,那个时候最为流行的就是一种装有红色外壳子弹的塑料左轮手枪了。
  其中红色外壳的子弹是独立包装的,可以匹配很多玩具枪,男孩子们在拿到压岁钱后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去小店消费。
  有人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家境一般,没有多余的零花钱去买玩具枪,于是小伙伴们就将子弹扣出来用石头或者砖头砸,也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鞭炮声,玩具枪声,这些热闹的声音回荡在80和90后儿时精彩的寒假。
  提到过年,不得不说放炮,现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很多地方在春节期间都严禁放炮,因此很多10后甚至00后的孩子都没有感受过什么是鞭炮声不停歇的春节。
  虽然如今我们也能在过年期间见到烟花爆竹,但现在的烟花已经改良升级了许多,相较于此,过去的老式鞭炮则给许多80和90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老式鞭炮,其实就是将红纸鞭炮剥开外壳,把里面的一粒粒炮芯取出来单独点燃,还有人将这些小炮拴成不同造型,玩出了不同的花样。
  鞭炮年年有,但这种独特的玩法是许多人对儿时过年的一种情怀。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得小时候玩的霹雳球吗?
  这两个核桃大小的球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碰撞到一起就能发出响声,小时候过年,霹雳球也是很多孩子除了鞭炮和烟花之外最爱玩的充满年味的玩具了。
  对于小朋友来说,谁都无法拒绝贴纸的魅力,在儿童贴纸的种类还比较单一的过去,很多孩子一到过年就嚷着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旺旺大礼包。
  大礼包里的零食虽然好吃,但其中大小不一的旺旺贴纸更能吸引孩子,不少孩子会将贴纸贴到自己的铅笔盒里,也有人因此养成了收集贴纸的爱好,看着手里满满一沓贴纸,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如今的旺旺贴纸依然存在,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将其当成宝贝一样收藏了。年味,是从一样样饱含着童年回忆年货中散发出来的。
  在80年代的湖南,有许多经典的年货和特色食品。以下是一些可能在那个时候湖南人常常享用的年货,这些湖南特色十足的年货,你还有印象吗?网上节选湖南人年前的年货准备:80年代的湖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年货:
  腊肉腊肠: 腊肉和腊肠是湖南年货的经典代表,制作精细,味道独特,常常作为过年时的主打食品。
  腊鱼腊鸭: 与腊肉一样,腊鱼和腊鸭也是湖南传统的年货之一,制作工艺独特,保留了肉质的鲜嫩。
  腌菜泡椒: 湖南人喜欢的腌菜
  糖果:包括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轧糖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蜜饯:如蜜饯、话梅等,它们酸甜可口,是家庭年货的重要组成部分。
  炒货:如瓜子、花生等,这些小食品既可以作为零食,也可用于招待客人。
  饼干:如葱油饼干、芝麻饼干等,口感良好,适合过年期间食用。
  糕点:如月饼、麻糕等传统糕点,不仅是美食,也象征着吉祥和如意。
  鱼干:新鲜鱼类经过加工制成的鱼干,既是食材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肉制品:如猪肉、牛肉等,用于制作各种菜肴或者用作小食品。
  春联:即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新年时张贴的对仗语句,寓意吉祥和祝福。
  鞭炮:在中国文化中,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和驱邪避凶。
  灯笼:红色灯笼象征红火和吉祥,是春节期间的常见装饰。
  酒:如白酒或黄酒,用于招待客人或自饮,尤其在节日氛围中更为重要。
  茶叶:当时虽然茶叶品种不多,但口感纯正,仍然是家庭必备的饮品。
  湖北也一样,和湖南这边的差异不大,这些湖北特色十足的年货,你还有印象吗?网上节选湖北人年前的年货准备:
  打了糍粑好过年,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打糍粑”,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家家户户便开始碾好糯米,准备干柴好打糍粑,糯米用木制饭甑蒸熟,倒入石臼舂打至烂,就是基本的过程。打糍粑时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能不时吃上一小撮糯米饭。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都是小时候过年有味的事。
  打好的糍粑取出揉成一个个大小适度的糍粑团,加糖即可食用。
  腊肉、腊鱼、腊肠,腊货不可少,和北方人吃饺子过年一样,过“年”不吃腊肉等于没有过年。南方对腊味情有独钟。腊肉已经是城市居民日常食品,但是腊肉带来的过年气氛,却没有因此消失。
  烘制腊肉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做的,腊肉香气诱人,色彩金黄,味美可口,油而不腻,老百姓会提前做上一些腊肉准备过年,然后从春节开始吃,一直吃到夏季,有的甚至可以吃到来年的腊月。
  春节吃炒米是湖北人的习惯。走亲戚时搓麻将到半夜,饥肠辘辘,来一碗炒米,用热水泡开,加点糖或者盐,就能开吃了,堪称湖北版方便面!
  先将糯米浸泡后,用木甑蒸熟成“阴米”,阴干后,再用河沙炒成炒米。现在已经不局限于春节吃了,炒米在黄石洪湖一带也叫做米泡。
  麻糖对湖北人来说,麻糖代表着过年。小时候家里还会熬制麻糖,那是小孩子一年里最开心的时候。
  麻糖是用糯米、绵白糖、芝麻、花生仁等原料制成的,咬起来松脆易断,一般是长条状。不过貌似以前过年吃的切片很厚,不好咬断,每次都黏牙。现在大家的饮食越来越丰富,所以人们只是象征性地买一点品尝一下。
  龙须酥一定有很多人都吃过这个!龙须酥色泽乳白、细丝万缕、酥松绵甜、入口即化,又叫银丝糖,一根细细的糖丝,很符合它的形象啊!小时候我们简直对它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甜甜的,恨的是它超级容易脆弱!一碰就散架了!而且掉得到处都是,一吃白粉糊满脸。
  不过关于它是不是湖北的特产呢,还有待考证,只知传说是明代正德皇帝(就是那个特别会玩的皇帝朱厚照)游民间时发现,并带回宫中,取名“龙须酥”。
  麦芽糖,每次快过年就有老爷爷走街串巷卖这个,然后就有人拿着塑料瓶子、废铁过去换,老爷爷就用锤子和菜刀把糖砍开。这个糖特别硬,放嘴里含化了才会变成一团软黏的糖,很甜。
  麦芽糖又称关东糖、灶王糖,敲敲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又酥又香,有粘性,美味食品,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京果
  京果又名酥京果,长得粉白粉白的,外面是一层糖粉和糯米粉混合的物质,吃完之后手指上会黏黏的一层。中间是酥酥的脆皮层,咬起来咔嚓声很大。
  麻枣
  麻枣其实在有些地方也是叫做“油京果”的,它的制作方式和京果很像,口感也差不多,只是外面的白色粉末换成了芝麻而已,但是形状更多变,除了球状,还有长圆柱的!
  蛋卷
  蛋卷也是过年时常吃的点心,与现在的蛋卷相比,童年时的蛋卷更厚更硬,常常会在里面裹进糖。冬天里一口咬下去,咯吱咯吱响,那种甜甜的幸福感~
  云片糕对于大家来说不会陌生吧,看上去就是白白的一块,却可以揭出好多层来,有的里面有芝麻和杏仁什么的,味道就是淡淡的甜味,有股糯米粉的清香。
  酥糖完整的名字应该叫“武穴酥糖”,是黄冈武穴市的特产,原名桂花董糖。里面有桂花、香条、芝麻,又甜又酥,还能治咳嗽,虽然是饴糖熬成的,但是一点也不黏牙。
  酥糖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以前桂花镇有个姓董的孝子,他母亲感染风寒没钱治疗,他自创了这种点心给母亲吃,结果病好了,所以又叫“桂花董糖”、“孝母酥”。
  芝麻糖杆也是春节时常见的糕点!在天门市又叫做灌芯糖,尽管它的中间其实是空的。这种糖杆外边是一层芝麻,很脆,中空外直,很甜。以前都是卖货郎用扁担挑着四处兜售。
  麻花,在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还保持着做豆腐、炸麻花、炒花生的习俗,这些都体现着年味!这种麻花不像天津和其它地的麻花那样大,很小巧,吃起来也很脆生。
  翻饺也是湖北特产,炸翻饺曾经也是传统湖北年里不可少的一部分。小时候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帮忙做翻饺,做法很简单,就是一张方形的面皮中间划一刀,然后翻几下,然后油炸,所以叫做翻饺。它吃起来很脆,有咸甜味的,经常和炒米放在一起吃,同样的,吃多了也会上火。
  柿饼严格意义上要算蜜饯。柿谐音“事”,过年吃柿饼象征事事顺心。
  柿饼长得很难看,又干又瘪,颜色也不讨喜,外边还有一层白霜,可是吃起来却很甜,厚厚的果肉有种沙沙的质感,外表丑陋却有美味的内在。小时候柿饼贵,过年能吃到算比较奢侈了。
  琪玛酥也是硬硬的,外面有一层油亮的糖浆,不油腻。在亲戚家拜年常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喝茶,然后吃琪玛酥,非常有过年的气氛。
  麻烘糕,武汉人都知道的青山麻烘糕,很像云片糕,但是比云片糕要脆一些,带有芝麻、桂花的香味,入口即化。
  湖南湖北两地的年货和年俗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两地各有各的特色,大部分年货都是共同存在的,湖南的烟酒,湖北的小吃闻名于外。
  小时候,都是要贴春联,放鞭炮,吹气球,吃糖人……每一样春节里的习俗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儿时的年味已然深深地刻在每一个80和90后的心里了。
  80年代人们生活渐渐富裕起来,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曾经“三转一响”,也被新的“四大件”所取代。
  80年代家庭中流行的“四大件”,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80年代以前“三转一响”为主的新年货,已经开始步入百姓的生活中,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其中这一响:就是收音机。老式收音机,不是现在市面的电子收音机。米云的爸爸从教师岗位退下来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修表匠,那时候机械化手表还比较流行,米云的父亲在村里修了一两年的手表,也修老收音机。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所以在当时电视机在置办年货成为了主流。觉得那时候,那些穿着喇叭裤,烫着爆炸头,抱着收录机在大街上跳舞的年轻人好“岸居”!春联、年画、挂历的流行让年味的文化气息愈加浓厚。
  八十年代结婚,自行车已经是标配,在当年骑自行车特别凤凰,永久,飞鸽等自行车那是相当有排面的,骑上自行车找对象不愁,街头回头率也特别高。
  上个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手拿大哥大,腰上带着bb机,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这些都是过年回家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戴上这些倍有面子的事。黑白电视换成彩色电视机,彩电已经普及,家家都有了摩托车。
  那时候的零食也相对丰富了,各种糖块也都能在大集上可以买到。平时小孩子们最多拿上几角钱买点小零食。家家乐、 辣椒糖 、搅搅糖,糖果罐头,冰袋,我们小时候叫包冰,小卖部两毛一袋,还要插一毛钱一米红色或者绿色塑料管吸着喝,小时候总想着等长大了有钱了,就坐在冰棍箱边把冰棍吃个够,或者买一箱冰棍抬回家接着吃,现在想想好可笑。那时真的是太穷了,物资也少,冰棍才2一3分钱一根,都吃不起。
  记得90年代,表哥结婚,喝茶吃零食,拿到过巧克力,华丽的包装,金色,银色包装纸包裹着各种颜色,各种夹心的巧克力,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巧克力还有白色的,还分可可脂和代可可脂,一般都只吃黑色的大块巧克力。
  还有过年时吃不完的零食和喝不完的饮料,什么鸡鸭鱼肉各种菜式,啤酒,白酒、饮料健力宝、雪碧,可乐,寻常的日子都随处可见,更不用说过年了,那群纯真的伙伴也有几十年没有再见过,让米云的回忆有满满的幸福感!真的好怀念童年时的那个年代,那时的空气是清新的,没有雾霾,也仅是怀念而已,不是希望回到过去,还是要积极面对新生活。
  儿时的那个年代是回不去了,只是追忆,不需要开倒车,要面向未来……。日子还是要一天天过,快乐一天,悲伤也是一天,像老话说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手插磨眼子里 了——捱也得捱,不捱也得捱。
  30多年弹指一挥间,不一样的就是日新月异,生活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断的刷新人们的认知,时代变迁太快,科技发展的快,机械智能现代化刷新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鞭炮习俗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日常吃的不比过年吃的差,没有以前那种平时粗茶淡饭,过年大鱼大肉的仪式感,也不喜欢走亲访友了,不走亲戚,就是年味彻底退化的表现,以前家家户户都乐意走亲戚,左邻右舍都会走动来往,现在的时代,孩子过年回家了,因为生存压力大,也没有那么活泼开心,有的打工在外都不回家,年不再是“年”,只是一个文化符号罢了。
  还好米云母亲家的亲戚都在县城附近,每年都可以共同组织在一块儿吃几顿饭,平时过节也可以经常有聚会,虽然没有二十多年前的年味了,时代要发展,有很多东西没法改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