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发配安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东野弘文,扶桑来大唐求学的遣唐使后裔。
扶桑,小小岛国,自古游离于广袤的大陆之外,对华夏帝国的感情向来复杂,素来充满了羡慕、敬畏等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
但于大唐帝国来说,就只有拜服,彻底的拜服了。
扶桑人将大唐视为自己的精神母国,大唐人的语言文字,要学;大唐人的诗词歌赋,要学;大唐人的穿衣举止,要学;大唐人的建筑仪轨,要学…总之,无论大唐有什么,通通都要学!
所以,一代又一代的遣唐使被派到了大唐,有些人学成了之后回去将扶桑建成了另一个微缩版的大唐,因为先天没有大唐的恢宏气势,所以务求小巧精致;有些人学成了之后便想要留下来融入大唐的生活,所以从朝堂到军队,从寺庙到学堂,都有遣唐使的身影。
无论是学成归去或是留在大唐的遣唐使,都为自己在大唐帝国生活、学习的经历来自豪。而遣唐使的后裔们,除了姓氏中可以看出些端倪,颇有些自成一体的特色,其他各方面来说,都与唐人无甚分别了。
甚至夸张一点来说,这些后裔甚至比唐人还要以唐人为荣。
加入镇北营后,最早看出来东野弘文是遣唐使后裔的是俊哥儿。
俊哥儿点卯的时候,念到东野弘文的名字,“东野,东野”的复述了好几遍,然后私下里问他:“东野,你是遣唐使后裔,对吧?”
东野弘文很诧异,因为他的姓虽然是个复姓,但一直以来总有人念到他的名字时,下意识就会说一句:“我就说嘛,西门这个姓不可能对的是东方,西门对东野,这才合理嘛!”
因为天生个头儿不高,所以东野弘文走的并不是力量型的路子。最早在会州少戎军的时候,东野就一直以灵活着称,从小练就了飞檐走壁的本事。进入丰州镇北营选兵的时候,大伙都没有料到,小小会州一共才有不到三十人的少戎军,竟然就出了东野弘文这么个好苗子,进了后军做了副将。
从镇北营到镇北军,最后发展到大军东征,这支军队主打就是以攻为守,所以身处后军的东野弘文和虎子、汪平他们,一次次目睹了兄弟战友的生离死别,但自己却没有办法走到最前线。
对一个军人来说,特别是一个志存高远的军人来说,身处战场却不能上前线,无疑是一大遗憾。
得益于朔方军底子雄厚,镇北营所有的队正、副将和以上的军官都有坐骑,再加留守丰州城的时候现成有一个偌大的马场,东野弘文一有时间就去练习骑术,所以在后军乃至整个步军的队伍里,东野的骑术都算得上是佼佼者。
与范阳军一场大战,镇北军和振武军损失惨重,特别是这支队伍的将领都是冲锋在前的典范,所以一场大战下来,将领的死伤率远超普通士兵。
对于普通的伙长和队正来说,从基层提拔自然是最合理的做法。但是对于集斥候、游击和作战的骑兵前锋来说,必须要有足够的组织能力和优异的骑术,再加上要和李俊为首的朔方少戎军同心同德,才能胜任这一职务。
阿斯楞一族善于骑射和游猎,是天生的猎人,特别适合作为骑兵斥候。东野弘文待在阿斯楞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备受熏陶,只不过几天的时间,就对游击作战有了相当的理解和心得。
五六千人对战两万大军,换谁心里都要打鼓,更何况对上的是素有天下第一铁军的范阳军。
东野知道,李俊天天心心念念的不过就是个军情,只要有详尽的军情,攻守就可以张弛有度。
为了刺探范阳军情,东野弘文征得了阿斯楞的同意,带领自己麾下的一营骑兵,全面深入范阳境内,一路分东、南、北三个方向探查。
这不歪打正着嘛,恰好遇到了想要归队求援的马志超,并顺手解救了两个公主于水火之中。
听马志超说,范阳两万大军就在公主车队后面不远,东野弘文也就拿了主意,一定要给俊哥儿打听些有用的东西回来。
出乎东野的意料,他们都已经摸到范阳大军附近两里地了,从他们隐蔽的位置都能看到公主车队方向传来的火光,范阳军大营里自是有了望台,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么明显的信号?
可就是奇了怪了,范阳大军营门紧闭,仿佛公主车队发生的事情与他们毫无关系,两万大军连拨出一小队人马去看看的意思都没有。
东野弘文他们一直隐蔽在高草地里,直到太阳升起老高了,范阳军营里才不紧不慢地吃完饭开始行动。
按照这个速度和节奏,恐怕最快要到明天晚上,范阳军才能和东征军对上。
东野弘文他们远远绕着范阳军看了又看,见对方不断地派出斥候出击,又不断派传信兵回大后方,东野弘文忽然心生一计:抓个活口的斥候比较难,绕去后边抓个活口的传信兵总是不难吧?
二十个东征军骑兵,小心翼翼地跟在三个传信兵身后,直到与大军拉开了至少十里以上的距离,东野弘文才一声令下,二十人上去把三个传信兵给围了。
三个传信兵里,有两个硬气的,和东野他们好一番攻守火拼,最后被东野他们的乱刀给砍死了。
留下一个胆子不是那么大的,东野也不用给好脸色,直接从两个战死的传信兵身上取些材料,将那人的嘴用麻布给堵住,然后再来一个五花大绑,像个粽子似的,将这个传信兵捆回了李俊的中军大帐。
李俊见到东野,一听竟抓到了范阳军去往后方送信的传信兵,高兴地直跳脚。
“真有你的东野,做的太棒了!”
东野腼腆地挠挠头,见俊哥儿如此开心,他知道自己看来真的作对了。
李俊迫不及待地打开从传令兵身上搜出的信件,那竟是安守忠给安禄山送的一封信。
信里的内容极其委婉地询问安禄山,没有朝廷调兵的旨意下,范阳军先是在朔方境内折损了大军五千,现在又要派两万大军和朔方军不死不休。假若朔方军也顶上来一两万人,大唐的几万人马厮杀在一处,这不是谋反是什么?还请大帅三思而后行,他安守忠尽量放慢行军的速度,等大帅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云云。
李俊这下算是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安守忠这家伙,看来并不想直接和朔方军闹翻了。
往简单里说,他这一封信或者几封信送回去,要的就是手里捏一个明明白白的军令。有朝一日,或许还要将这军令和书信拿出来做个证据。
往复杂里说,安守忠应该并没有做好彻底跟着安禄山反叛的打算,他这么做也是在间接地劝解安禄山,凡事给朝廷留个脸面,日后还有转圜的余地。
看到这里,李俊拊掌大笑,然后提笔写下一封书信,派人给安守忠送去!
京师长安,大明宫内。
太子李亨跪在唐明皇脚下,叩首道:“父皇,李俊欺世盗名,残害大唐边军五千将士,儿臣恳请父皇,李俊革职查办,发配安西!”
玄宗皇帝静静地打量着这个素来沉默寡言的太子,他虽知道他心里打得什么主意,但最终却长叹一声,让高力士近前听旨。
“力士,就按太子说的,下旨吧……”
高力士一听,慌忙跪倒在地,焦急的声音中带了哭腔:“圣人,还请三思啊!”
唐明皇无力地摆摆手道:“吾意已决,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