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另立新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李俊这话几乎就是明着说了。
天下十大节度使,唯有他安禄山贵为三镇节度。李公子若是连这话都听不明白,或是连这话题都不敢接,李俊打算当即便扶着墙呕吐一番,然后推说自己醉了个不省人事,立刻走人,免得惹来麻烦。
这李公子见李俊矛头直指安禄山,也是被打了个惊慌失措,口不择言道:“父王曾向皇祖父建言……”
李俊一听,当即吓了一大跳,心说真是特娘的卧了个大槽,以为是陇西李氏的嫡传子弟,没想到竟然是皇帝的亲孙子!
李俊当即便单膝跪地:“下官见过皇孙!”
那边的安雅和凤珍,正和李馨聊的开心,忽见这俊哥儿竟给这李公子行了如此大一礼,忙跟过来也深施了一福。
李公子赶忙把李俊扶起:“李大人快快请起,李倩无官无职,当不得如此大礼!”
李馨也上来将两位夫人搀扶起来。
那安雅转头问道:“妹妹岂不也是金枝玉叶之身?”
那李馨忙摆手道:“姐姐千万不要多虑,我父王膝下子女众多,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馨儿日常全凭兄长照拂,当不得金枝玉叶之说。”
李俊原本是打算扔下一枚重雷下去,能聊就接着聊,不能聊就胡说八道几句,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完事儿。
怎能想这一颗雷扔下去,竟然炸出了皇孙这么一条大鱼?
李倩忙把李俊三人安抚住了,把自己出京的缘由如实相告,好让李俊安心。
自打李俊和镇北营收服契丹遥辇部的名声传扬在朝堂内外,一向看安禄山不入眼的皇六子——荣王李滉,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点,朔方安思顺和范阳安禄山,?并非一路人。
荣王李滉,刚出生时得名为李琬,后改名为李嗣玄,一生总共取过三个名字,其生母为刘华妃。
刘华妃,李隆基早年最宠幸的妃子,为明皇诞下三子,分别是长子庆王李琮、后来的荣王李琬(李滉)以及甄王李璲。
刘华妃作为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其子也备受宠溺。
李隆基曾亲口当着后宫诸妃及朝廷重臣的面说过好多次,李琮是他最亲近的骨肉,面相实在让人看好,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出游狩猎当中,不知是侍卫的疏忽,还是林园的管理不当,李琮竟被野豹近身攻击。虽李琮功夫不错,侥幸护住了性命,但却被豹子抓伤了面部,毁坏了五官面相,留下了一眼可辨的深刻抓痕。
为大唐帝国和皇室的形象计,李隆基未能立李琮为太子。但多年来的宠爱使然,明皇特地封这个爱子为庆王,时常造访庆王的府邸,并每每赐予庆王许多珠宝。
庆王的经历,让唐明皇对刘华妃母子深感愧疚。
此后,李琬作为刘华妃的二子,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
因为忌太平公主名讳,明皇将其改名为李嗣玄。众人一听,便知道今日之皇六子,很可能就是未来的皇太子了。
这李嗣玄性格开朗,孔武有力,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颇有帝王之相。在气度和声望上,远比后来的太子李亨要强。
开元十二年,李隆基正式将李嗣玄改名为李滉,封为荣王,距离登顶太子之位,仅一步之遥。
奈何红颜易老,眨眼间刘华妃已是徐娘半老,怎能比得上年轻漂亮的杨玉环?
自杨玉环入了后宫,得了皇帝的宠幸,玄宗皇帝便慢慢将刘华妃母子冷落了。
开元二十五年,郁郁寡欢了好几年的刘华妃,饮恨离世。
刘华妃曾为李隆基生育了三个皇子,且各个出色,对李家皇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为了纪念和表彰刘华妃的功绩,李隆基为她举办了盛大的、甚至超出其规格的葬礼,为其修建了规格相当之高的陵寝,并陪葬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据说,唐明皇甚至把西域进贡来最大、最好、最珍贵的一颗夜明珠,放在刘华妃的嘴里,让她容颜永驻。
刘华妃死后,李滉失去了母亲的助力。因杨国忠和杨玉环忌惮刘华妃的影响力,挑拨皇帝日渐远离荣王。
荣王原本在朝堂上很是有些作为,但遭到杨国忠的打击和皇帝的疏远后,日渐颓废,沉迷于酒色之中,游荡于山水之间。
很是有了些阅历的荣王归朝,一封接一封的奏疏便递给了皇上。
李滉在奏疏中直叱节度使的弊端,尤其以东北三镇和魏博两地为最。
李亨的太子之位早已稳固,李荣已失去了成为太子的可能。因其矛头直指安禄山,杨国忠反过来对荣王赞誉有加,李滉又重新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和看重。
作为荣王的嫡子,李倩自小熟读史书,精通地理,因此也逐渐得到了唐明皇的喜爱。
天宝十二年,安禄山的范阳军逼反了突厥阿斯布部,皇帝偏听偏信了安禄山之言,派朔方和北庭联军横扫了北地草原。
天宝十三年,安禄山的范阳军又逼迫契丹遥辇部阖族迁徙。朝堂内外都劝皇帝收了安禄山的权,可皇帝不知为何,最后竟派出两位公主去与那遥辇首领李怀秀、奚人首领李沿宠去和亲,就此想不清不楚地把安禄山这事情给一笔带过了。
可结果呢?和亲的队伍现在竟不知了去向,李沿宠带领奚人顽强抵抗,一路且战且退着从驻地败走。
而安禄山非但不悔改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竟然派出手下大将崔乾佑率两万大军攻入契丹本部,北地草原再度动荡。
荣王担忧帝国之安稳,身负荆条,从大明宫外一路跪拜着入了大殿,向玄宗请求,自己愿意以亲王之身入范阳境,亲手将那意图谋反的安禄山押解回京,以儆效尤。
天下人都以为皇帝偏袒安禄山过了头,岂知唐明皇看着跪在地上、后背血肉模糊的六儿子,不禁潸然泪下道:“若安氏联手,不出五日,两京之地危矣,大唐危矣。”
荣王大骇。
其实,运筹帷幄了一辈子的唐明皇,他心里很清楚,他亲手缔造的节度使制,给大唐埋下了多大的祸患。
幸好,安思顺迷途知返,李隆基终于不再担心这两个姓安的联手造反了。
安思顺入了中枢之后,荣王心情大好,去皇家园林狩猎。出门时还艳阳高照,结果打猎没多久,骤然起风降温,下了一阵急雨。
其时,荣王正打马追逐一头野猪,冷不丁被这骤雨侵袭,毕竟已经上了年纪,随后便患上了风寒。
荣王念念不忘北地草原的祸事,李倩见父王忧郁,便主动向唐明皇请缨,借着李俊大婚之际,亲自前往武川走上一遭,顺便接触一下溃逃至阴山附近的契丹各部,以探求范阳真相。
李隆基大喜,连连赞叹荣王父子懂事,更有意安排李倩代表皇室参加婚礼。
可李倩却说,自己如果一早亮明身份,难免见不到那李俊和契丹人于人前人后的真面目。倒不如混迹在从京师返程的镇北军之中,到了武川地界后,再便宜行事,待李俊大婚之日,再亮明身份不迟。
出乎李倩的意料,那押送契丹长老的镇北军统领薛海涯和亲卫管彤,竟然热情地邀请他出席了凤临武川大营的宴会。那一场精彩绝伦的《有凤来仪》演出,让李倩深受震撼。
一场大戏,别的姑且不论,最起码这李俊的镇北军和安禄山的范阳军,肯定是尿不在一个壶里。
好不畅快!
次日,李倩入新镇后,微服走访了城中居民和遥辇大贺两部的百姓,以及来自北地草原的部落商户。
李倩从百姓口中真切地了解到,那范阳的安禄山,哪里是准备造反?不如说得明白一点,是已经反了!只不过就差举起反旗新立一个国号罢了!
这四处汇总而来的范阳消息,让李倩很是心惊。
李倩接着走访下去,见到了武川百姓给李唐皇室修建的家庙。那家庙建于民居之中,虽是规模不大,但胜在祭祀之民众恭敬虔诚。
李倩注意到了那两个护卫皇室牌位的武将,一个是朔方军的大帅安思顺,一个是镇北军的主将李俊。言谈之下,那年轻的李俊更是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官!
李倩不禁感叹,在李俊的治下,百姓自发为李家设立皇室家庙。可武川新镇却连个邀功的奏疏都没有向朝堂上过,甚至连一文铜钱都没有向朝廷要过。
李倩与百姓和商户攀谈的越多,对李俊的兴趣越大。
尤其当他听说,李俊出身军旅,年纪轻轻,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终于让李倩下了决心,请李俊于庆宾楼赴宴。
同时,李倩还要代表皇帝检视安雅和遥辇凤珍一番。因此李倩于出京时,征得了父王的应允,把同父异母但是感情亲厚的妹妹李馨带上,为的就是能有机会邀李俊携女眷一聚。
二人你来我往一番,终于坦诚相见,倒也不失为人生在世的好一桩际遇。
“殿下……”
李倩伸手将李俊制止住了:“若再称呼我为殿下,岂不是过于外道了?”
李俊:“那皇孙长我几岁,我且称呼皇孙为兄长如何?”
李倩:“既是我虚长你几岁,那我便称你为贤弟吧!”
说完这些,二人相视而笑。
那边的三位女眷也依着年岁,互相之间以姐妹相称了。
李倩:“适才如贤弟所说,如若我是一镇之节度,权柄堪比诸侯,我虽不敢以己度人,但想必那权力的诱惑之下,我必是想做那诸侯的。”
李俊点头道:“百姓都说,范阳三镇之内,凡事不知有朝廷,只知有安禄山,他安禄山就有如东北三镇的土皇帝。结合这两年范阳军的所作所为,他安禄山已然是要割据称雄了。”
李倩问道:“贤弟,世人皆知这天下有十大节度,为何偏偏只有安禄山一人想割据?”
李俊摇头道:“非也,非也。非只安禄山一人有野心,只是其他节度使力有未逮,只能蛰伏罢了!”
李倩大吃一惊:“依贤弟之言,天下节度岂非都存了叛意?”
李俊伸手安抚道:“那倒是不至于,只是万一那安禄山起了头,怕是其他人难免不会有样学样罢了。”
李倩闻言,知道李俊的意思。
这些节度使们,各个拥兵自重,已显露出不服朝廷调遣的端倪。若此时万一有人率先掀翻了桌子,难免其他人不会有样学样了。
李倩:“周天子的诸侯分封,以致群雄逐鹿,天下离散。汉皇以此为鉴,将子弟分封各地为王,却阻不住刘氏血脉同室操戈。皇祖父以史为鉴,方才设立节度之制,为的就是杜绝此乱象。却不料如今尾大不掉,竟危及了社稷和江山……”
李倩说到这里,长叹了一声,再不说话。
李俊见李倩陷入沉思,他忽然问了一句:“敢问兄长,你认为这世上,真的有千秋万代的基业吗?”
这话若说给皇帝和朝廷去听,定然是要掉脑袋的大不敬之词。可是放在眼前这个推心置腹的小环境里,却是掏心窝子的实在话。
李倩惨淡一笑:“纵是周时礼乐周全,周王室持国都未及千年,还要经历春秋、战国之乱。自始皇帝以来,历朝历代享国不过数百年,短一些的不过区区数十年,谅这世间也少有那千秋万代之事。”
李俊笑着说道:“可见几千年来的治国之策,始终没有个长治久安的定制,一切不过讲究个与时俱进罢了。”
李倩听李俊这么说,抬起头问道:“贤弟说说,如今这局面,要怎么个与时俱进?”
李俊略一沉吟,随后便问道:“敢问兄长,既然那异姓诸侯与皇室分封皆有弊端,而我朝这节度之制也有诸多隐患,那为何不能集以上诸制之所长,弊其之所短,干脆就此废掉这节度使制,另立一新制呢?”
李倩一听,另立新制?
对啊,父王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只不过因为受到杨相的排挤,始终没有机会向皇祖父谏言。
“何为新制,还请贤弟替为兄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