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只要心中一个念头稍有动摇,就会生出无数魔障,修行的道路艰难困苦,面对这些磨难又能如何呢?唯有凭借坚定的信念,不断洗涤自身,去除心灵的尘垢,同时也要懂得自我约束,不断磨砺自己。要将世间的种种杂念都扫除干净,归于平静寂灭的心境,毫不懈怠地清除千般妖怪,不能虚度光阴。
如此这般,方能摆脱尘世的束缚,等修行圆满,便可飞升到达大罗仙境。 话说孙大圣费尽心思,请来如来佛祖收服了众多妖怪,解救了三藏师徒的危难,之后便离开狮驼城继续西行。
又过了几个月,很快就到了冬天。但见眼前的景象是: 山岭上的梅花即将绽放,如同美玉将要破开;池塘里的水渐渐结成了冰。 红色的树叶纷纷飘落,青松却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淡淡的云朵飘动,似乎要飘下雪花;枯萎的野草伏在山间,与地面平齐。 满眼都是寒冷的光芒,透着一股阴寒刺骨的冷意。
师徒四人冒着严寒,顶着冷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正走着,又看见一座城池。三藏问道:“悟空,那边又是什么地方?”行者回答说:“走到跟前自然就知道了。要是到了国王的宫殿,就需要倒换通关文牒;要是普通的府州县,直接路过就行。”师徒几人话音未落,就已经来到了城门之外。 三藏下了马,师徒四人走进了瓮城,看见一个老军,正靠着向阳的墙壁,避风打盹。行者走上前去,轻轻摇了摇他,喊了声“长官”。
那老军猛地惊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行者,连忙跪下磕头,喊道:“爷爷!”行者说道:“你别大惊小怪的。我又不是什么凶神恶煞,你叫我‘爷爷’干什么!”老军一边磕头一边问:“您是雷公爷爷?”行者说:“别胡说!我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刚到这里,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所以问问你。”
老军听了这话,这才定下神来,打了个哈欠,站起身来,伸了伸懒腰说:“长老,长老,恕小人有罪。这个地方原本叫比丘国,如今改名叫小子城了。”行者问:“这国里有帝王吗?”
老军回答:“有!有!有!”行者转身对唐僧说:“师父,这里原本是比丘国,现在改成小子城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名。”唐僧疑惑地说:“既然叫比丘,又为什么叫小子呢?……”
八戒抢着说:“想必是比丘国的国王驾崩了,新登基的国王是个年轻人,所以才叫小子城。”唐僧说:“没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我们先进城去,到街上再打听打听。”
沙僧也说:“对。那个老军一是不清楚情况,二是被大师兄吓得胡言乱语。咱们还是进城去问问吧。” 师徒四人又走进了三层城门,来到繁华的大街上四处观看,只见这里的人们衣着整齐,容貌清秀。眼前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 酒楼和歌馆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绸缎店和茶馆都高高挂着门帘。
千家万户生意兴隆,六条大街、三个集市财源广进。 买卖金银、贩卖绸缎的人多得像蚂蚁一样,人们为了争夺利益、求取功名,都只是为了钱财。 这里人们讲究礼仪,风景秀丽,呈现出一派河清海晏、太平盛世的景象。
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子,在街市上走了好一会儿,一路欣赏着这繁华热闹的景象,怎么看都看不够。然而,他们发现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一个鹅笼。
三藏忍不住说道:“徒弟们啊,你们说这地方的人家,怎么都把鹅笼放在家门口呢?这是为什么呀?”八戒听到这话,左右张望一看,果然看到鹅笼整齐地排列着,上面还遮着五彩的绸缎幔子。这呆子笑嘻嘻地说:“师父,今天想必是黄道吉日,适合结婚或者会友,所以大家都行礼庆祝呢。”
行者接口道:“别瞎说了!哪能家家都在行礼呀!这里面肯定有别的原因。等我过去看看。”三藏赶忙拉住他说:“你别去。
你长得那副模样,太丑了,人家见了会怪你的。”行者说:“那我变个样子再去。” 好一个神通广大的孙大圣,他捏起诀,嘴里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蜜蜂。他展开翅膀,轻快地飞到鹅笼旁边,钻进幔子里查看。这才发现,里面坐着的竟然是个小孩儿。他又飞到第二家的鹅笼边,钻进去一看,同样是个小孩儿。
就这样,连着看了八九家,每个鹅笼里都是小孩儿,而且全是男孩儿,没有一个女孩儿。这些小孩儿,有的在笼中玩耍,有的在里面啼哭,有的在吃果子,还有的或躺或坐。行者看完后,变回原来的模样,回来向唐僧报告说:“那些笼子里装的都是小孩子,大的不超过七岁,小的只有五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藏听了,心中疑虑重重,一时拿不定主意。 走着走着,忽然转过一条街,他们看到了一个衙门,上面写着“金亭馆驿”。长老见状,高兴地说:“徒弟们,咱们先进这驿馆里去吧。一来问问这地方的情况,二来给马匹喂点草料,让它们休息休息,三嘛,天也快晚了,咱们可以在这里投宿。”
沙僧赶忙附和道:“没错,没错,快进去吧。”师徒四人高高兴兴地走进了驿馆。 一进去,随行的人就把他们到来的消息报告给了驿丞。
驿丞赶忙迎出门来,大家互相见过礼。众人坐定之后,驿丞问道:“长老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呀?”三藏回答说:“贫僧是从东土大唐出发,奉差前往西天取经的。
如今到了贵地,按照规矩,应当验看通关文牒,所以想借贵衙门休息一下。”驿丞立刻吩咐下人看茶。喝完茶后,驿丞又安排好各项接待事宜,让当值的人去准备招待。
三藏连声道谢,接着又问:“今天能不能进宫面见陛下,验看关文呢?”驿丞回答说:“今晚恐怕不行,得等到明天早朝才行。今晚各位就先在我们这衙门里安心住一晚吧。”
没过多久,一切都安排妥当,驿丞便邀请师徒四人一同吃了斋饭,又吩咐手下人打扫好客房,让他们去休息。三藏感激不已。大家坐下后,长老开口说道:“贫僧有一件事不明白,想向您请教,还请您不吝赐教。贵地养育孩子,一般是怎么照顾的呢?”驿丞回答道:“‘天无二日,人无二理。’养育孩子,都是靠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怀胎十月,到时候孩子就出生了;出生后要哺乳三年,孩子才会慢慢长大成人。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哪有不明白的呢!”三藏说:“听您这么说,和我们大唐也没什么不同。但贫僧进城的时候,看到街坊邻居家,每家都放着一个鹅笼,里面都藏着小孩子。这件事我实在不明白,所以冒昧问您。” 驿丞凑近三藏,压低声音说道:“长老,您别管这事,也别问,更别理它,千万别提。请您安心休息,明天一早赶路就行。”长老听了,一把拉住驿丞不放,非要问个清楚。驿丞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只是小声说:“小心说话!”三藏更加不放手了,坚决要问个详细。
驿丞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在场的其他人都打发走,只在灯光下,悄悄地对三藏说:“您刚才问的鹅笼的事,这是当今国主做的无道之事。您何必非要问这个呢!”三藏追问道:“怎么个无道法?您一定要给我讲明白,我才能放心。” 驿丞无奈,只好说道:“这个国家原本叫比丘国,最近有民谣流传,就改成小子城了。三年前,有个老人,打扮成道人的样子,带着一个小女子,这女子年仅十六岁,长得容貌娇美,就像观音菩萨一样。
他把这女子进献给了当今陛下。陛下见她美貌动人,十分喜爱,便将她留在宫中宠幸,封为美后。从那以后,陛下对三宫娘娘、六院妃子都不再正眼相看,日夜沉迷于和这美后寻欢作乐。如今陛下的身体已经被掏空,精神萎靡不振,身体虚弱不堪,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生命危在旦夕。
太医院用尽了各种良方,都没办法治好。那个进献女子的道人,受到陛下的诰封,被称为国丈。国丈说自己有海外的秘方,吃了能延年益寿。前段时间,他去十洲、三岛采集药材,如今都已经准备齐全了。只是这药引子非常残忍: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子的心肝,煎汤来服药。吃了之后就有千年不老的功效。
这些鹅笼里的小孩子,都是挑选好养在里面的。孩子的父母害怕国法,都不敢哭闹,于是就传出了这样的谣言,所以才叫小子城。这难道还不算无道吗?长老明天早上上朝,只管去倒换关文,千万不要提及这件事。”说完,驿丞就抽身离开了。 三藏听了,吓得骨头都软了,筋也麻了,忍不住腮边泪水直流,突然失声喊道:“昏君啊,昏君!
就因为你贪图享乐,沉迷女色,弄出一身病来,怎么能这样残害这么多小孩子的性命呢!太可怜了!太可怜了!真让我痛心啊!”有一首诗可以为证: 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 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 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 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
意思是说,这个昏庸的君主无知且丧失了正道,沉迷于欢乐而不知节制,暗中损害了自己的身体。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竟然残害孩童的生命;为了化解所谓的天灾,不惜杀害无辜的百姓。
唐僧心怀慈悲,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而驿丞讲述的这些残酷事实,更是让人不忍听闻。唐僧在灯前忍不住落泪,长叹不已,这位一心参禅向佛的人,为这样的恶行感到无比痛心。
八戒走上前,对唐僧说道:“师父,您这是怎么啦?干嘛要‘专门把别人的丧事当成自家的来哭’呢!别烦恼啦!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死就是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就是不孝。’他伤害的是他自己国家的百姓,跟您有什么关系呀!您还是宽宽衣服,赶紧睡觉吧,别‘替古人担忧’啦。”
三藏流着泪说:“徒弟啊,你怎么如此没有慈悲心呢!我们出家人,一直积累功德,修行品行,首要的就是要与人方便。可这个昏君怎么能如此胡作非为呢!从古至今,也没听说过吃人心肝就能延年益寿的。这都是些伤天害理的无道之事,叫我怎能不伤心悲痛啊!” 沙僧赶忙劝道:“师父您先别太伤心。
等明天早上我们去倒换关文的时候,当面和国王讲讲这件事。要是他不听从,咱们就看看那个国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说不定那个国丈是个妖精,想吃人的心肝,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个办法呢。” 行者也说道:“悟净说得有道理。师父,您先去睡觉,明天老孙陪您一起上朝,看看这个国丈究竟是好是坏。
要是他是普通人,只怕他是误入歧途,不懂得正道,只以为采药就能真的延年益寿,到时候老孙就用这先天的要诀,点化他走上正途;要是他是妖邪,我就把他抓住,给这个国王看看,让国王知道要清心寡欲,保养身体,绝不能让他再伤害那些小孩子的性命。”
三藏听了,急忙躬身向行者行礼,说道:“徒弟啊,你这个主意真是太妙了!太妙了!只是见到昏君的时候,不能马上就问这件事,就怕那昏君不分青红皂白,把我们也当成造谣的人治罪,那可怎么办才好呢!” 行者笑着说:“老孙我自有办法。现在我先把那些鹅笼里的小孩子转移出这个城,让他明天找不到东西取心。
这样一来,地方官肯定会向国王上奏表。那昏君肯定会下旨意,要么和国丈商量,要么另外想办法挑选。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借此机会上奏,绝对不会怪罪到我们头上。”
三藏听了非常高兴,又说道:“现在怎么才能把孩子们带出城呢?如果你真的能把他们救出来,那贤徒你可真是有天大的功德啊!你赶紧去做吧,稍微慢一点,恐怕就来不及了。”
行者听了,抖擞起浑身的神威,立刻站起身来,吩咐八戒和沙僧:“你们和师父就坐在这里,看我施展法术。你们只要看到有阴风吹动,那就是孩子们出城了。”
于是,师徒三人一起念道:“南无救生药师佛!南无救生药师佛!”
大圣走出驿馆门外,打了个响亮的唿哨,纵身一跃,飞上半空。他捏起诀,嘴里念动真言,大喊一声“唵净法界”,这一喊,就把城隍、土地、社令、真官,还有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以及护教伽蓝等各路神仙都召唤到了空中。众神对着大圣恭敬施礼,问道:“大圣,深夜唤我们前来,有什么急事吗?”
行者说道:“如今我们路过比丘国,这国王昏庸无道,听信了妖邪的话,竟然要拿小孩子的心肝做药引子,妄图以此求得长生不老。我师父实在不忍心,想要拯救这些孩子,除掉妖怪。所以老孙特地请各位施展神通,帮我把这城里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孩,连笼子一起转移到城外的山凹里,或者是树林深处藏起来,放上一两天,给他们一些果子吃,可别让孩子们饿着了。
同时,你们要暗中护持,千万不能让孩子们受到惊吓而啼哭。等我除掉妖怪,整治好这个国家,劝服国王走上正道,临走的时候,再把孩子们送还给我。”
众神听了大圣的命令,立刻各自施展神通,按下云头,朝着城中飞去。一时间,整个城里阴风滚滚,惨雾弥漫: 阴风吹起,将满天的星星都遮蔽得昏暗无光,惨雾弥漫,千里之外的明月也被遮得昏沉沉的。刚开始的时候,风还只是轻轻悠悠地吹着;到后来,就变得猛烈起来,呼呼作响。
在这悠悠荡荡的风中,众神各自寻找着门户,去拯救那些被困在鹅笼里的孩童;而烈烈轰轰的风声里,他们都在查看鹅笼,解救那些无辜的孩子。冷风袭人,让人简直难以抬头,那股寒威穿透身体,感觉身上的衣服都像铁一样冰冷。孩子们的父母惊慌失措,兄嫂们也都悲痛万分。地上卷起阵阵阴风,一个个鹅笼都被众神摄走。虽然这个夜晚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凄凉,但等到天亮,一切都会好起来,大家都会欢悦起来。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佛门自古以来就充满慈悲怜悯之心,秉持正义与善良,成就大功,这便是所谓的摩诃之道。 万千神圣都在积累功德,人们应当遵从三皈五戒,追求和谐。
比丘国并非是国王一人的昏乱,那上千个小孩子的命运也因此被错误对待。 行者因为师父的慈悲之心,与众神一同展开救护,这场善举所积累的阴德,胜过了诸多修行。
当夜三更时分,众神已经把所有鹅笼都摄到各处妥善安置藏好。 行者按下祥瑞的光芒,径直回到驿馆的庭院里,只听到唐僧他们三人还在念着“南无救生药师佛”呢。他心里暗暗高兴,走上前说道:“师父,我回来啦。刚才那阵阴风刮起来怎么样?”八戒接口道:“这阴风刮得可厉害啦!”
三藏赶忙问:“那救孩子们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行者回答:“都已经一个不少地救出去啦,等我们出发的时候再把他们送回来。”
长老听了,对行者谢了又谢,这才安心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