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制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陈桐易招呼她进来。
  支支吾吾一会,方才说出来。
  离小姑娘父亲过世已经过去三十五天,她想去上个五七。
  陈桐易接着让她自己准备一下,然后就出发,小姑娘接着眼里充满着感激。
  陈桐易看着小姑娘腰间的小袋,问道:“你不吃就是为了这次回去?”
  张巧儿害羞的点了点头,“想给弟弟妹妹吃。”
  陈桐易有些疑惑,“你家里还有亲人?”
  张巧儿抬起头,“有的,公子。”
  说到这她脸上有些落寞,“妈妈本想卖掉妹妹的,因为她还小,好调理,但是我和弟弟偷偷去看过,那家人不好。”
  “所以你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啊?公子,巧儿没听懂。”张巧儿眼中疑惑。
  陈桐易略有尴尬的挠了挠鼻子,“没事,一会我再给你买点其他东西。”
  张巧儿忙摆手,“不用,,不用的,公子。”
  “又不是天天吃,花费不了太多,你不用担心。”
  “真不用的,公子。”
  这是个极其懂事的小姑娘,看的让人有些心疼,陈桐易没有多纠结转而问道:“你可以喊我哥哥或者兄长,毕竟开始只是觉得‘公子’这称呼有意思,而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张巧儿低下头,“巧儿想喊公子‘公子’。”
  道路边的露水已尽,日头逐渐高起,地面的沙土随着车辙碾过扬起尘雾。
  此道一去二十里地,陈桐易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多少次。
  “对了,让你找那几个村子大娘问的话问了么?”
  张巧儿乖巧的答道:“巧儿问了,公子。”
  陈桐易不再说话。
  他刚来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大学时跟着萧青黎以及学院书记帮忙无意中掌握的能力却在吴家渐渐派上了用场。
  但面对一些等级制度的压制,有些东西确实没什么用处。
  萧青黎,出了学校便不是他能触及到的人了,陈桐易接着又想起了那个大一后就没怎么联系的身影,同样是他的家庭无法衔接的。
  张巧儿看见墓地边的两个孩童接着就有些着急的下车,“小妹,小虎!”
  陈桐易把东西递给她将驴车赶到一边,安心的等着。
  两个小孩看向声音出处,起初有些疑惑,但接着看清张巧儿的身影后,立马兴奋的跑过来。
  小男孩明显身体更壮硕一点,先过来抱着张巧儿的腿脚,“姐姐。”
  小女孩接着,嘴里喊着“阿姊”。
  张巧儿接着哭了起来,小女孩环抱着她腿道:“阿姊胖了。”
  小男孩已经跑了回去伸手牵着一个妇人,样貌上也就三十岁左右。
  张巧儿将带着的蜜饯吃食掏出来,“小妹吃,小虎来阿姊这。”
  张巧儿看着妇人,“娘也吃。”
  妇人眼中复杂,“儿啊,苦了你了,那家人怎么样?”
  张巧儿露出一脸幸福的模样,“公……阿哥人很好,娘不用担心的。”
  妇人叹了一口气,看向自己的大闺女,“看你的脸蛋,过的好就行,当初让你识得几个字就是为了让你嫁个好人家。”
  “娘,我现在过的好着呢。”
  张巧儿回想着陈桐易平时说话做事的风格,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是无论如何都很难在这个时代出现的一种情景。
  张巧儿在上完坟后就离开了。
  和上一次,和来时相比,她没有了之前那种忧伤。
  两人并没有吃饭,陈桐易带着张巧儿去城里吃了些东西。
  挑了一家不远处就是酒肆的饭馆。
  中午吃饭的人并不多,陈桐易估摸着还是大多数人只能吃两顿饭的缘故。
  他听着饭馆里老板抱怨,“打输了就多收税!唉,这年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陈桐易估摸着这老板说的是商税,因为他今年收取田赋土地税的时候,和往年相差无几。
  税收提高的同时,店里的食物基本上都会涨价,要么就是进取食品原材料的时候会压价。
  还能做下去就说明有均摊。
  但这边的农民目前仅勉强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陈桐易一时弄不清这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陈桐易打听清楚城里的酒品供应用了些心思。
  日头高涨,驴儿都木的劲,但是城里确实没有太多让他落脚的地。
  或许未来可以在这租个房子居住。
  毕竟乡村那边物资太匮乏了。
  去年于吴家的时候,他发觉蔬菜也是极难供应的一类品种。
  太阳快要落山时,衙门里的捕快又来,他看着陈桐易重新垒砌的门板,疑惑的问:“为什么重新装修的门板,有仇家?”
  这话可就太直接了,陈桐易答道:“我当时刚好就去了战场,哪里能来的个仇家,这不是那几日有些鬼祟的人,我担心便加固了些。”
  捕快手仍旧扶着朴刀的刀柄,“衙门的里的师爷告诉我你是受了伤才剩员的,怎么看着和常人无异?”
  陈桐易露出背伤,“这原本不是无法恢复的伤,但我当时大病初愈,这一箭下来几乎快挺不过去,而且通行的爷俩只剩我了,再者专门派人抬我回来也是没必要的。”
  “即使现在,我也只是看上去和常人无异罢了。”
  陈桐易的话语毫无矫揉造作的成分,这是他在吴家时掌握的一项能力,当表演为了生存,便会变得行云流水。
  捕快离开前,陈桐易追问了刘林案件的情况,按道理这事不会说,但他以搭档为由,多问了句,捕快也因此多说了几句,当然也有隐隐试探之意。
  陈桐易看着些人离去的身影,衙门里的也不都是趋炎附势的草包么。
  入夜,陈桐易又看了看酒水,他闻着确实是那个意思了,定制的陶器应该这几天就完工。
  当时历史课时有个人特意提了几句,就是李时珍及他的《本草纲目》,这是明代的医药着书,但里面却有着古代蒸馏之法,而最早的蒸馏方法还能追溯到春秋战国。
  陈桐易当时也是好奇在图书馆时多看了几眼,因和烧杯等玻璃器具在脑海里对比过,所以有那么些印象。
  寻个有经验的人,看看酒会不会有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