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帝国的经济逻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宿营时,
  疲惫不堪的随军反复查看手里的牛皮地图。
  摇头哀叹:
  “这样下去不行的,我们永远也咬不住阿桂的尾巴。”
  上尉白健仁也毫无形象的躺着,嘴里咀嚼肉条。
  随口问道:
  “那你有其他办法吗”
  “绕道。绕道顺宁府兜到清军左侧或者前头阻击。”
  白健仁诧异,盯着参谋:
  “你怎么知道清军的路线”
  “阿桂只有2个选择,他要么入川,要么入缅。”参谋思维清晰,“入川,得走茶马古道,险峻狭窄,必须丢弃大部分辎重。而且根据情报,他和四川巡抚孙士毅素来不和。所以,他肯定会走永历帝旧路。”
  ……
  参谋的绕路计划理论可行,实际很难。
  需要执行之军队士兵足够精锐、坚决、且人人有双翻山越岭的铁脚板。
  白健仁和一众兄弟商议后觉得可以试试,富贵险中求。
  次日,
  他们从后续友军手里得到了足够的后勤物资。
  正要开拔时,
  快马传来了最新军令。
  “陛下有令,若阿桂要离境,我军即网开一面,尾随驱逐确保其出境,且不再返回云南即可。”
  “第7军团暂驻云南,修筑边境工事,密切关注第5次清缅战争,不得插手。”
  军官错愕,参谋诧异。
  不解归不解,陛下旨意必须执行。
  于是,
  第7军团立刻放慢了追击速度。同时分兵取云南各州县,肃清残余。
  ……
  云南无满城,极少数八旗官佐也跟随阿桂走了,所以压根就没有“大清忠良”。
  吴军兵锋一至,立马开城跪迎。
  仗打到这份上,傻子都看清楚了——大清完了。
  除了那些世袭土司
  虽然吴廷开出了明确招安价码,且有湘西血腥前例,但愿意离开部落举家去松江府过富家翁日子的土司依旧不到半数。
  意料之外,情理当中。
  6日后,
  大批文官进驻广西、云南、湘西、黔东。
  东山文官学校毕业生全部售罄,就连学校附近溜达的几条流浪狗也跟着熟悉的学生踏上旅程,蹲在县衙门口,从此高犬一等,吃喝不愁。
  ……
  最新规定:
  地方州县设正式文官5名,武官1名,文吏5名。
  任期4年,到期后必须流转。
  然而,
  数目远远不够。
  新的文官种子还没长成。
  坑多,萝卜少。
  在这种情况下,李郁从陆军的立功将士名单中挑选准尉以下200多人,外放补缺。
  这些人处理地方事务的能力有缺,但忠心足够。
  授官时,尽量安置到边疆州县。
  同时抽调一部分文吏作为其幕府师爷,辅佐处理杂务。
  ……
  李郁曾和重臣们讲过:
  未来的帝国,只要江、浙、粤三省可以顺利推广工业革命,赣、鄂、湘、豫四省小农经济健康安稳,朝廷就可以从容应对任何问题。
  其余省份只要不造反。
  哪怕年年拖欠钱粮,都不会造成实质影响。
  朝廷完全可以接受这些地区长期维持合理范围内的“皇粮拖欠现象”,并不打算催缴。
  遑论边疆州县了
  赴任之主官无需才具出众,只需确保治下秩序安稳即可。
  ……
  如此论点,基于2点:
  征税成本和用兵成本。
  阐述开来就是:
  催缴欠粮1石,需要成本1石5(官差薪俸、运输损耗、人为火耗),相当不划算。
  一旦逼反了百姓,还要靡费军费。
  与其石头榨油,不如经营好上述7省。
  同时将眼光投向海外,殖民南洋、倾销欧陆。
  ……
  李郁在东山文官学校授课时,曾强调:
  帝国的根本,只有2件事。
  一,稳定有效的官僚制度。
  二,能够顺利合理地从民间活动中获得财税收入。
  这两件事不出问题,帝国就可以千秋万代。
  砸了一件事,但是另外一件事保住了,帝国也能维持惯性,继续前进。
  ……
  毕业生在临行前皆被告知,陛下崇尚“无为而治”,大家到了地方上,与其挖地三尺不如无为而治。
  钱粮拖欠无需苛责。
  白纸黑字,详细造册记录即可。
  债主不可主动放弃债主的身份,才能确保百姓们记得恩情。
  但是,
  对待治下不服王化者,绝不可手软。
  事态紧急时各地方官可自行组织武力进场,事后报备即可,偶有出格,一概不问。
  此外,
  明确要求了各州县巡警数目。
  省城不得超过500,府城不得超过200,县城不得超过100。必须保证一半巡警在当地招募。
  要求身家清白,家族人丁兴旺。
  20岁以下,体格健壮,识字会写字。
  ……
  另外一半巡警,尽量招募广东客家人。
  粤北地少人多,环境恶劣。即使开了矿禁,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加之客家和广府的百年积怨,客家人很难在珠三角做工、经商。
  李郁权衡利弊,决定大举吸纳客家青年入巡警,入军队。短短一年之内吸纳了粤北青年人。
  个家庭,家里少了一张吃饭的嘴,同时多了一份汇款收入。
  一正一反,立马脱困。
  不敢说富裕,至少吃饭穿衣无忧。
  在李郁筹划的帝国蓝图中,珠三角地区很重要,地位丝毫不亚于江南。
  定位是:
  工业集聚+海贸枢纽+海军基地。
  为此,
  一定要解决粤北客家人的生计,给广东排除隐患。
  帝王的心思很深沉,但并不复杂。
  帝王没有爱,也没有恨,眼睛里只有满盘的棋子和得失。
  ……
  腾冲。
  一个充满动感的地名。
  阿桂率领的远征军主力浩浩荡荡开至此地。
  队伍从16万人竟然扩大到了22万人,多出来的6万人是贫苦百姓,扶老携幼自愿跟着走的。
  乞活!
  赵庄文在武昌见识过土地对于农夫的意义。
  所以,
  他故伎重演,说服阿桂沿途宣传:
  凡是跟随远征军南下者都可分地,战兵可得100亩,男丁可得50亩。
  简单粗暴,钩咸饵直。
  一个简单的口号就卷走了无数百姓。
  ……
  帐内,
  阿桂突然低声道:
  “赵先生,本王有一事不解。”
  “王爷,我也不解。”
  俩人对视,同时长叹。
  聪明人交流就是这样,无需说透,一点就通。
  俩人终究被时代所局限,想破头也不会想到吴皇是故意放他们一马,借阿桂的刀,给南洋小霸王贡榜王朝持续放血。
  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君主从来就没拿正眼瞧过南洋的土地。
  鸡肋,而且很难统治。
  热带特有的时疫、蚊虫和酷热,导致非战斗减员远远大于战场减员。
  大汉、大唐、大明都尝试过,最终都放弃了。
  像吴廷这种精打细算的商贾政权,怎么会对贡榜王朝的土地感兴趣
  阿桂甚至怀疑,吴皇会主动放弃陕甘以及西域。
  ……
  大帐内,
  一身戎装的阿迪斯急匆匆闯入:
  “报父帅,孟养土司派使前来抗议。”
  “带上来。”
  一名汉人通议手持书信走进大帐。
  “下官拜见王爷,贵军陈兵边境,滋扰地方。我方需要一个说法。下官必须提醒王爷,孟养土司乃贡榜王朝国王任命,不属大清土邦。”
  阿桂笑笑:
  “我奉大清皇帝之命,率大军50万讨伐龚邦。”
  “给你10息,想清楚是认祖归宗还是做个异国亡魂。”
  ……
  话音未落,刀斧手入帐。
  使者面如土色
  清缅战争又要开打了
  赵庄文察言观色,凑过去:
  “贵使,这次不同往时,这次我们不走了。”
  通译脸色煞白,盯着赵庄文。
  赵庄文凑近他,低声耳语:
  “吴军把我们从云南赶出来了。可我们还有十几万大军,鸠占鹊巢,准备打下阿瓦改名南京。说句托大的,大清兵打不过吴军,还打不过你们吗”
  通译瞬间秒懂,扑通跪下。
  “迷途之人愿幡然醒悟,认祖归宗。”
  “哎呀,先生快快请起。”
  ……
  当晚,
  识时务的使者送回信件,告知孟养土司一切正常,清军已经退回,还赔偿白银1000两。
  次日清楚,他作为向导带路。
  阿桂亲率清军精锐骑兵突袭土司所在,擒贼先擒王,斩杀2000精锐土司兵。
  猝不及防的土司家族灰飞烟灭。
  之后,
  清军分兵三路,从北向南横扫孟养土司各邦。
  每战,皆由将官率本部重甲步兵打先锋,凶悍无比,士气如虹。
  阿桂还说服了将官们,同意将缴获的金银分给兵丁,将所得牲畜、布匹、女子分给随军的百姓们。
  ……
  他意味深长的告诉在场所有人:
  “从今往后,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分满汉,不分军民。”
  “勿复南明旧事。”
  帐内文武皆点头。
  千总、知县以上官员当众杀白马歃血为盟。
  进入木邦土司境内,远征军打出了替天行道,讨伐无道的口号,一路攻城略地,好似猛龙入江。
  因素很多:
  一,阿桂就藩云南后,整军有方。
  二,阿桂有威信,人格魅力足,做事公平,部下敬畏。
  三,远征军穷途末路,穷凶极恶。
  ……
  而吴军不慌不忙的收拢难民、驱使俘虏在腾冲各处关隘修筑棱堡。
  命名为“腾冲防线”。
  同时,
  在防线后方50里外,大量囤积粮草军械。
  第7军团2个步兵团驻守腾冲,加强3个野炮连,1个重炮连,1个工兵连,以及第1派遣军。
  军团余部,分驻昆明以及滇北,威慑四川。
  西南,战争的硝烟逐渐降下。
  百姓们对于新朝廷的观感不错。
  各级知县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出告示,昭告乡民:之前欠账一概废除。百姓欠大清的,一笔勾销。
  颁布新的田税、徭役制度。
  每亩地分春秋两季,各征收40斤,每户每年需出一个劳力,服徭役15天,但不出县。
  ……
  李郁授意农业署接下了征收天下田税的重担,署长范众默欣喜若狂。
  如果表现抢眼,农林畜牧大臣就有希望。
  他制定了两种征收模式。
  一,农业条件优越省份,每年征收两次,每次每亩60斤。
  二,农业条件不理想省份,每年征收两次,每次每亩40斤。
  所谓的第一类涵盖范围如下: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
  第二类涵盖:
  广东、福建(大员属一类)、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山西、西域
  ……
  一类区域,必须足额征粮。
  二类区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欠缴率不超过6成都可。
  农业署征粮之后,需交给各州县粮食署的直属粮仓保管,出具入库文书。
  而粮食署署长是胡雪余一派,不会替范众默遮掩。
  这就形成了制约。
  此外,
  还规定了部分特殊区域,不必交纳粮食,可改为交纳现银。
  例如皖南,浙南,福建。
  这些都是种植茶叶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很低。
  ……
  李郁还有一桩很头疼、很麻烦的事,长期悬而未决。
  那就是——丈量天下田亩!
  帝国到底有多少田它们又属于谁
  这其中的水深的能潜入一头成年蓝鲸。
  起兵时,
  自己出诡计,快速清理了江南区域的田亩,将江南8府1州士绅大户的隐田全部拉出水面,从而确保了稳定的军粮供应。
  如今,故伎重演不太可能。
  形势不同了。
  丈量土地势在必行,但需要大批基层公差,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
  南方和北方的土地问题,很不一样。
  自己软硬兼施,极大程度的解决了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
  如今,
  江南不乏拥成千上万工人的大工厂主,但没有类似徐阶这一类的大地主。
  姑苏范氏带头将族田卖的所剩无已,仅保留了桑田。
  新兴的文武官员们也不敢买田。
  而是将银子投入桑叶、茶叶种植,或者购买优质铺子。
  ……
  北方,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清军入关后,以武力圈占了整个北方接近十分之一的良田。圈为皇庄、王庄、旗产等等,名目繁多
  山东衍圣公家族,拥有100多万亩土地。
  而孔家,只是北方诸多官绅的一个缩影。
  李郁私下和多位重臣表示:
  帝国需要庞大且健康的小农经济。
  北伐时一定要把海量的土地释放出来,然后卖给无地少地农夫。
  无偿
  那是不可能的。
  重新塑造庞大古老的帝国,光有善心成不了事。
  初步打算是:
  朝廷清理并接收北方的海量土地,招募缺地农夫耕种,双方约定一个5年分期付粮的方式,低价转让田皮和田骨,批量制造自耕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