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秤饭度荒的日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那是一段粮食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天空似乎总是蒙着一层灰暗的色调,连阳光都显得吝啬而无力。
田地里,稀疏的庄稼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粒粮食都如同稀世珍宝,被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聪聪对父亲张忠的生存智慧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父亲在计划用粮这一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发明创造,更是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全家的希望之路,令聪聪久久难以忘怀。
面对粮食短缺的严峻现实,张忠没有选择抱怨或等待,而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套既公平又高效的用粮方法——“定量到人,秤米下锅”。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邃的生活哲理。为了确保家中有限的粮食资源能够得到公平而合理的分配,张忠首先精心挑选了几个质地结实的土钵子,作为每个家庭成员的专属餐具。
这些土钵子,虽然外表朴素无华,却承载着全家人的温饱与希望。
接下来,张忠根据家中每个人的劳动强度、年龄大小以及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了一份详细的用粮计划。
身为家庭顶梁柱的他,以及身强力壮的大哥,因为承担着更多的体力劳动,所以每餐可以享用八两米饭,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与回报。
勤劳能干的当家主妇石大丫,虽然不比男人们力大无穷,但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因此也有六两米饭的配额。
年事已高但依然备受尊敬的爷爷,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他的每一餐都凝聚着后辈们的孝心与敬意,所以能够分到半斤米饭。
而聪慧机灵的聪聪,作为家中的希望之星,每餐也能得到四两米饭,这是对他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与鼓励。
尚在成长中的大妹和二妹,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各有三两米饭以保障她们的健康成长。年幼可爱的小弟,虽然食量不大,但每一口米饭都凝聚着全家人的宠爱与呵护,所以他每餐有二两米饭。
每当做饭前,张忠都会像一个精准的计量师一样,严格按照这些定量标准,用秤仔细称好相应份量的大米,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每个人的钵子当中。
这些装着大米的钵子,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希望之舟,承载着全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后,张忠将这些钵子统一放进锅里蒸熟,等待着一顿温馨而满足的晚餐。
这套“定量到人,秤米下锅”的方法,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米饭不够而引发的争抢行为,还巧妙地杜绝了那些吃饭速度较快的人多吃多占的情况发生。
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每个人的需求与付出,让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公平与尊重。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法还激发了大家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每当看着钵子里那定量的大米,聪聪总会心生敬畏之情。他知道,每一粒米都凝聚着全家人的辛勤与汗水,都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宝贵财富。
然而,粮食短缺的日子并未因此变得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的环境愈发恶劣起来。
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让本就匮乏的粮食资源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粮仓里的存粮在日渐减少,就像沙漏中的细沙一样,无声无息地流逝着。
每当夜深人静时,聪聪总会眉头紧锁地躺在床上,思考着如何为父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
一天晚上,聪聪无意间听到父母在低声交谈着关于粮食短缺的问题。
父亲张忠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现在的情况越来越严峻了,我们得再想想办法,不能让孩子们饿着。”
母亲石大丫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忧虑:“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紧巴巴的,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呢?”
张忠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坚定地说道:“不行!我们再苦再难,也不能亏了孩子们。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尝试种一些耐旱耐贫瘠的作物,比如红薯、南瓜之类的。这些东西产量高而且耐饿,或许能解我们的燃眉之急。”
石大丫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这个主意不错!可是田地都是集体的,菜园子和自留地也不多,哪还有地方种这些呢?”
张忠闻言微微一笑:“这个你放心!我们可以去开垦一些荒地。虽然辛苦些但总比让孩子们饿着强。”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毅与决心,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聪聪听到这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父亲总是这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想办法去解决从不让家人失望。
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帮助父亲一起开垦荒地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忠就拿着锄头出门了。聪聪悄悄地跟在后面他想看看父亲究竟是如何开垦荒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