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祖籍洪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祖爷爷张相松的传奇故事,宛如一粒蕴含着无限希望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聪聪那稚嫩的心田之中。
  这颗希望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逐渐生根发芽,激励着他怀揣梦想,无惧艰难,勇往直前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爷爷的脸上洋溢着和煦的微笑,眼中闪烁着慈爱与温暖的光芒。他紧紧地握住聪聪那双稚嫩的小手,仿佛要将家族世代相传的温情与力量,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
  祖孙俩悠然地漫步在张家院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步都踏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无尽怀念。
  他们沿着那条历经沧桑的古老石板路缓缓前行,脚步声清脆悦耳,铿锵有力,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遥远的过去。
  爷爷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他深情地讲述着张家的历史,让聪聪深切地感受到了家族的深厚底蕴与世代传承的精神力量。
  原来,张家并非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他们的根在遥远的江西洪都,也就是现今的南昌。
  三百多年前,清军入关,平定中原后,又挥师南下,意图一统天下。作为明朝的忠臣,先祖张墨公目睹山河破碎,心痛不已。
  同时,又担忧清军铁骑的围剿,于是毅然决然地带领家人,离开了熟悉的故土,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之路。
  历经重重磨难与考验,他们终于来到了湘西北这片神秘而陌生的大山之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这里,他们辛勤耕耘,繁衍生息,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尽管历经风雨洗礼,但张家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有一天,张墨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荒凉偏僻、鲜有人迹的山谷。当他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只见这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吊兰丛生,花朵争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不时有白鹤翱翔而过,栖息于此,为整个山谷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仙气。
  张墨公心中一动,觉得这里风水绝佳,是隐居生活的理想之地。经过一番细致的考察与比较,他最终选定了一处后有株粟树挺拔而立、前有金桂树参天拱卫的中间地带,作为建造家宅的绝佳之所。
  由于出来时携带了不少银两,张墨公便聘请了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前来帮忙建设。经过半年的辛勤努力,一座可以容纳百人生活的大院终于建成了。
  这座宅院环境优美,布局凸显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清代民居大院的典型特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仿佛是人间的仙境一般。
  从那以后,张墨公带领着家人在这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们开荒种地,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宁静祥和的乡野生活。尽管日子过得简单朴素,但却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当然,对于张墨公来说,开办私塾、教导孩子们读书认字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他深知知识的力量,希望通过教育让下一代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造福社会。
  这种耕读传家的生存方式也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张家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时光荏苒,一百多年转瞬即逝,张家的子孙后代繁衍迅速,全族已经拥有了一百多口人。
  原本的祖宅已经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的居住需求,于是,家族中的庶出旁支被分出去,在永定各地自立门户,继续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
  而嫡系子弟则留在了老宅,守护着这份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悠闲而宁静的生活就这样传承了整整九代,而在这一代中,出现了一位堪称神童的奇才——张相松。他的智商与记忆力简直超乎常人,令人惊叹不已。
  当他还只是个三岁孩童时,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三字经》和《增广贤文》;到了七岁,他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十二岁那年,他在乡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了秀才;而在十八岁时,更是在京试中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自张相松开始当官之后,他对张家大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这座大院被高耸的封火墙环绕保护着,灰色的墙壁与青色的瓦片交相辉映,整体采用砖木结构,以木材为主,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
  大院的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围桩,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大院内部则按照“食、住、娱、坊、景”等功能进行了精心规划与布局,建造得十分精致典雅。
  除了拥有五十多间宽敞明亮的住房外,还有天井、作坊、花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都彰显着这个家族的繁荣昌盛与富足宽裕。
  在当时的永定县,这样的大院规模堪称首屈一指,令人叹为观止。
  聪聪全神贯注地看着眼前的景象,同时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爷爷那深情而动人的讲述。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与向往之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莫测而又引人入胜的世界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