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产队的早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天色尚未破晓,东方仅仅初露鱼肚白时,张忠便已悄然从床上起身。
他轻手轻脚地,以避免惊扰到还在梦乡中的家人,那份对家庭的温柔与责任感,在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中流露无遗。
窗外,夜色仍浓,星辰点点,仿佛是大自然最忠实的守望者,见证着这位庄稼汉的日常序曲。
洗漱时,他以冷水拂面,冷水刺激着皮肤,带来一丝丝凉意,却也让他瞬间清醒过来。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是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的预示。
整理好衣衫,张忠大步流星地迈出了家门,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仿佛是在向新的一天宣示主权。
身为生产队长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这个以农业为本的年代,要根据四季农时组织农业生产,就必须比常人更早起身、更晚休憩,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深知,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带动整个生产队的积极性,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得到精心的照料,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薄雾,张忠便已提前离床,开始了他的“唤醒催工”之旅。
他首先来到自家大门右侧的晒谷场上,那里是村民们日常聚集的地方,也是他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
他深吸一口气,以他那洪亮的声音高声呼喊:“出工啦!”这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晰,宛如一声号角,穿透了夜的寂静,唤醒了沉睡在梦中的左邻右舍。
吊兰村生产队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张家无疑是这里的大家族。除了三户熊姓人家,以及孙姓和黎姓各两户之外,其余的村民皆姓张。
他们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了这个大家族的辉煌。张忠的呼喊,不仅是对社员的召唤,更是对家族团结的一种体现。
一连喊了三声之后,张忠又匆匆赶往斜对面的河堤上。那里是村民们前往田间地头的必经之路,也是他确保信息传达无遗漏的关键地点。
他扯开喉咙,再次高喊两声“到桑树湾挖地去啰!”声音犹如洪钟般雄浑有力,仿佛要将整个山村从沉睡中唤醒。
这声音在山村上空久久回荡,与山谷的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乡村晨曲。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家家户户的大门便纷纷敞开,男劳动力们络绎不绝地走出家门。他们扛着挖锄,个个精神抖擞,满怀干劲地奔向河堤与队长汇合,然后像一条长龙奔向桑树湾。
那是一幅生动的劳动画卷,展现了乡村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早工通常是男人的专属,而女人们则留在家中操持早餐。
丈夫刚一出门,石大丫便迅速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先是一番洗漱,然后麻利地走进厨房,准备起早饭来。
烹饪一直是她的拿手好戏,无论是简单的家常小炒,还是复杂的宴席菜肴,她都能信手拈来,做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厨房里,石大丫忙碌的身影与升腾的蒸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她先是将半锅水烧开,之后淘米下锅,待米煮得半生半熟后滤干米汤,将米饭用微火焖在锅里。
随后,她又前往菜园摘菜,将新鲜的蔬菜洗净切好,只等米饭熟透,便可下锅炒菜。这样丈夫干完早工回家,就能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了。
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并将其融入到每一顿饭菜之中。
米饭即将出锅之际,石大丫开始逐个叫醒孩子们。她温柔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轻轻拍打着他们的背脊,直到他们揉着惺忪的睡眼醒来。
孩子们洗漱完毕后,她才将米饭起锅,开始炒菜。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气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之家画面。
米饭出锅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吃那香脆可口的锅巴。
聪聪才一岁多,小牙齿还没长齐呢,根本吃不了锅巴。他只能眼巴巴地站在灶台边,看着哥哥姐姐们吃得津津有味,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那模样让人既心疼又好笑。
当饭菜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时,张明被妈妈叫醒:“明子,起来上学啦!”
他翻身而起,迅速穿衣洗漱。石大丫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放在桌上,催促道:“快点吃饭,然后去上学。”
张明比弟弟张聪大十一岁,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他匆匆吃完饭后,背上书包便向学校走去。他的背影在晨光中渐行渐远,承载着家人的期望和梦想。
而其他家人则要等到父亲张忠和爷爷张全回来才能开饭。
家里有一头健壮的大水牛,这可是队里的得力干将。它能犁地、耙田,还能拉车,是全队的几百亩田地翻耕的主力军。
爷爷张全是这头牛的专职饲养员,他悉心照料着这头牛,一年能挣1500个工分。
这份收入对于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每天早晚,放牛的任务都由爷爷来承担。他牵着牛绳,沿着那条蜿蜒曲折的村道向河边走去。
牛儿悠闲地吃着草,爷爷则坐在一旁闭目养神,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