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荀子打败董仲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周公《大诰》的全称,应该叫《尚书·周书·大诰》。
意思就是,这是周公辅政周王治理天下,而下达的《大诰》诏书,用于对诸侯百姓们进行宣告说明。
周公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确立了尊周王为“天子”的基本法。
天子在周朝便已经做到了“受命于天”,但此“受命”非彼“受命”。
在周人看来,天子只是由于“作民父母”而位居“一人(首领)”,因此“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所以天子才需要“事天”,也就承接了“天命”。
虽然在形式上具备了权力的独占性,但这却并不属于“垄断”的权力。
因为天子除了代天养民以外,并没有其他原因可以承接“天命”。
说得再简单些,周公确立的“天子”只是明确了天人化的关系,只因为君主德居万民之上,所以承担了养民之命,才能沟通上天,并且承接上天托付下来的“天命”。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则巧妙搬运了周公的《大诰》,并对其中的天子“受命于天”进行了一番常人压根看不出区别的魔改。
换言之,就是周人的天子是先做了天子,才因为做了天子,而被天托付了天命,从而“受命于天”。
这里面的被托付的天命到底是什么?
没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董仲舒就不一样了。
他直接先确定了天命是什么,天托付了天命,让皇帝去当天子,去代替天而统御天下,所以皇帝才“受命于天”,能“既寿永昌”。
这么一看,根本的意思完全发生了变化。
“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这是金幼孜取自《尚书·商书·盘庚上》中的一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国家治理好了,是大家所有人的功劳,治理得不好,那就是君主一个人的过错。
虽然这句话的来历与周公的《大诰》相隔了不知多少年,但二者的含义却是能够互通的,那就是对于君主的“受命于天”做出了近似的解释。
应该说,周公本就是继承了前代商王对于“天命”的理解,才真正创立了周人的“天子”法理。
奏章的开篇,金幼孜就给了朱高炽一个天大的惊喜!
没错,就是惊喜,因为皇权与天人感应的最后一丝联系,也被金幼孜用周公的《大诰》,这部天人感应的起源,也是天子的起源,给利落地斩断了。
因为天子本来就有权力,所以才有了“受命于天”,是天把天命托付给了有权力的天子,也可以换算成拥有皇权的皇帝,皇帝的皇权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天命后天赋予的。
“朕是大明的皇帝,朕的皇权是太祖高皇帝,以及天下百姓都认可的,而不是儒家的天人感应所赋予……”
朱高炽眼眸中迸出精芒,心底更是忍不住呐喊。
可以说,只是一封对于周公《大诰》的解读,朱高炽在心底就已经对“天人感应”彻底不怵了。
接着往下看奏章,金幼孜在开篇先说了周公《大诰》与包含的《尚书》,之后才说到了《大学》。
《大学》的内容就更简单了,作为四书五经的类别,金幼孜自然是有熟读过全篇的,于是他就又花了两天时间重温研读。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话的意思就是在说,天子并非只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要注重修己正身,磨砺修养自己的德行,从而去造福百姓。
又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的意思就是人要学会认识和遵循天命,但后续的“定、静、安、虑、得”则还是要看个人的努力与实践修身。
如此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命的托付。
这可以说是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风马牛不相及了。
划个层级就相当于,周公《大诰》对天只是抱有怀疑,《大学》对天则是尊重,但又束之高阁,鼓励人应该主动提升自己。
最后的《荀子》,集先秦百家之长,却是干脆完全否定了天命的存在。
《荀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直白,看不懂文言文的也能理解是在说什么。
差不多就是,天的运行有其自然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灭亡。
也就是说,荀子很早就认为,天命是根本不存在的。
天人之间也是毫不相干的,君主该如何去做,跟天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关联。
君主无论暴虐还是开明,天也依旧还在那里。
这就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冲突得非常明显。
若是让荀子与董仲舒坐在一起论道,怕是得当场因为学术冲突而撸袖子扭打起来不可。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农业)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段是接着《天论篇》之后的,说人话就是,国家的治理只要能遵循自然的规律,那就可以安定有序,如果违背规律,那就会招致混乱动荡。
而后,努力去做农业生产,节约用度,那天就不会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乎时间,那天就不会让人生病困乏;遵循礼文正道不犯什么过错,那天也不会随意加祸害。
所以水灾旱灾不能让国家饥荒,冷热的变化不会让人生病得疫,自然灾害也不会让国家损失太重。
总结:天很忙的,没空管你人在干什么!
“……”
看到这里,朱高炽已然是有些意外了,也算是通读儒学经典的他,对荀子的这些理论竟然完全不知晓。
在此之前,看到《林先生笔记》的末尾提到了《荀子》,他也只是让金幼孜主管的礼部关注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结果,金幼孜就给他搬来了《天论篇》……
用荀子来打败董仲舒!
荀子与董仲舒孰轻孰重?
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与孔孟齐名的先贤,但他的学术不被君王所喜。
董仲舒呢?
说得难听点,就是靠攀附汉武帝,成功用皇权压制了百家,才让儒学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