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南北两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可这却是事实。
  南京是因为军事地理学上的虎踞龙盘,所以才能作为南方政权定都的不二之选。
  但南京也有致命缺点,都说南京可以依托长江天险,天然立于不败之地。
  可实际上就是,长江全长六千多公里,别说封建王朝了,就算到了后世也几乎不可能守得住。
  所以,才有了那句“守江必守淮”。
  相较于绵长曲折的长江,淮河就要短得多,而且整体水系比较稳定,不像长江那样,看似不可逾越,但其中大大小小的渡口多得压根没法防守。
  比如两宋交替期间,爆发过的采石矶大捷,便是在长江渡口采石矶打的。
  自古定都南京的王朝,唯有守住淮河,才能守住南京,守住南方的基本盘。
  淮河一旦失守,南方王朝距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哪怕不定都南京的南宋,人家也是有着淮河作为防线的。
  历史上,倒不是没有失去了淮河,也能靠着南京扛住北方王朝南下的案例。
  嗯,那个人叫陈霸先,南陈的开国皇帝,也是史书上记录的,唯一一位在敌军大举渡江,长江防线全面失守以后,还能成功反推回去的“大猛男”。
  不过,这家伙的战绩难度太高,几乎不可复刻。
  但凡想要复刻的南方王朝。
  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这还只是军事层面……
  “还有定都南京的王朝,它虽然达成了商鞅变法里,最重要的中央集权环节,让政治中心的庙堂,与经济中心的财赋,二者合在了一起,但这种中央集权却是畸形的。”
  “应该说,历朝历代都在学习商鞅变法,去尽可能的统一庙堂与财赋,不使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从而达到皇权的集中。”
  “比如唐朝繁华的长安、洛阳两京,北宋的都城开封……”
  “但这也是有代价的。”
  杨荣这时开口说道:“长安、洛阳、开封,这三座唐宋古都,最终还是都跟着王朝一起衰落了。长安衰落的速度,比之唐廷都还要更快。”
  “史书记载,唐朝皇帝尤喜携带群臣,前往洛阳办公。这已经间接说明,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不可能长期集中在一点。”
  “集中于一点,那国家的其它地方,都会不满意。”
  郑和作出补充道:“在下祖籍在南方(郑和是云南人),后又居于北方,深知朝廷无论定都在北京或是南京,那另一方都不会满意。”
  “朝廷定都南京,那北方便会离心,就算蒙古人没有死灰复燃,南下中原,若有人只是喊出口号造反,也会激发北方的不满情绪与离心力,而南方同样也是如此。”
  “对南方人来说,一旦朝廷定都南京,那我大明的北方各省在他们眼里,与漠北草原的价值几乎无二。”
  “北方各省叛乱,对他们而言,相当于不必再承担高昂赋税与移民压力,还能进一步与朝廷皇权集中,去架空挟持皇权。”
  “北方丢了便丢了,北伐什么的,反而还会耗损南方的财力,吃力不讨好!”
  这话说得很糙,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说句不好听的,哪怕到了后世,部分地方都还存在有地域歧视呢。
  更何况交通更为封闭落后,语言都不怎么连通的古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南北朝的百年分裂对峙,南朝除了开始的东晋、刘宋,跑出来北伐了几次,后面的几乎就差不多全躺平了。
  因为东晋衣冠南渡,虽然逃得狼狈,但他们是北方门阀权贵,哪怕就单纯为了利益,也能保持最起码的统一口径“北伐收复中原”。
  宋武帝刘裕是北府兵出身,而北府兵又是由来自北方的流民所组成的,他当然也会想着北伐收复中原。
  可后面的齐、梁、陈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来自南方的门阀勋贵,就算有北方逃难而来的,也都基本被南方门阀同化了。
  北伐收复中原?
  不好意思,我是南方人,为了一群北方人,去花钱卖命干嘛?
  不值当啊!
  “简单来说,定都北京有北京的弊端,定都南京也有南京的弊端。”
  “定都北京,弊端无非是漕运的财政重负,南方士绅脱离皇权管制,又长期承担高额重赋,南方与北方朝廷离心离德是必然现象。”
  “定都南京,那朝廷就无法继续统御北方,也无法在北方囤积大量军队,守住北方的疆域和人心,而且一旦未来时局有变,朝廷必须被迫放弃北方,那北方就很难再通过北伐去夺回来了。”
  “不是谁都是朱元璋,也不是谁都有元末那么好的战机。”
  “纵观史书,古往今来,从南到北,北伐成功的仅有朱元璋,这位大明太祖高皇帝一人而已。”
  对于这一点,下面跪坐着的三名学生都深以为然。
  太祖高皇帝的气魄,确实千古莫出其二了。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统天下,还是唯一从南打到北且成功之人。
  仅从开国的层面,让历朝任一开国皇帝过来,都指不定会不会玩!
  嗯,包括朱元璋自己,重走一遍老路,他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再成功。
  于谦面色沉重,皱眉问道:“所以,林先生,这便是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么?”
  杨荣摇头:“确实很难啊,堪称无解了。”
  郑和也跟着点头说:“历经宋、元两朝,北地……尤其是北京所在的燕云十六州,经历辽、金、元三朝,胡化已经非常严重。”
  “我大明到现在立国不过百年,距离太宗陛下迁都,更是不到十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今的朝廷三大营兵马,就有很大一部分为草原的蒙古人,三千营更是全员来自蒙古各部,与辽东的胡化汉儿骑兵。”
  “朝廷不定都北京,那燕云十六州与北地人心,都将难以收拢。”
  杨荣说道:“洪武初年,科举上的南北榜大案,便是南北隔阂的最显着体现。太祖高皇帝应该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故而设立南北榜,新皇又在去年,重定南北榜,进一步改革,笼络北方民心。”
  林煜补充了一句:“还有八大塞王。”
  朱元璋想到通过迁都,去笼络北方的人心,但迁都是无法短时间内完成的,那就移民加分封八大塞王,以此充实北地人口,消弭南北矛盾,同时又囤驻重兵。
  靖难以后,朱棣没法坚持朱元璋的路子,那就只能暴力迁都。
  朱棣自己定都北京,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勉强达成了微妙平衡。
  可这个平衡,伴随着朱棣的驾崩,一去不复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