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张口就是一百万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事实上,白银的货币化趋势,从洪武末年到建文年间就已有初显。
  大明宝钞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迅速衰落,宝钞的信用遭到朝廷官方的过度透支,而呈现断崖式下跌,白银的价值和市场地位开始渐渐崛起。
  到了永乐末年,宝钞制度就已几近崩溃,在部分民间大宗市场交易的契约文书中,已经开始使用到白银作为支付货款。
  这一现象,到了正统至成化时期,逐步形成常态,宝钞完全被驱逐出市场,白银获得市场主导地位。
  所以,也别觉得使用白银来代替土地实物税,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要不是大明一直严格搞海禁,外来银矿流入受到了限制,白银成为主流货币的速度还要更快。
  再加上随着宝钞制度的崩溃,单纯靠铜钱是不可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的,一味海禁和遏制外来白银输入,只会适得其反。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清田均税、摊赋入亩、计亩征银,三者合一,这才是“一条鞭法”的完全版本。
  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作为核心政策的摊赋入亩,不会出现执行上的大问题。
  “白银的货币化,是时代的趋势……”
  朱瞻基若有所思,忽然间回过味来。
  “先生,这还是不对啊!”
  “哦?如何不对?”林煜笑问道。
  “按先生您所说,白银的确迟早会因为自身价值,而逐渐实现货币化。可那也是很多年后的事情,如今我大明依旧还是困于白银产量不足。所谓的货币化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做到,更别提改征实为银差,配合摊赋入亩、计亩征银了!”
  朱瞻基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他看来困扰这个政策的最大问题,依旧还是在于白银产量的严重不足。
  二十二年才产不到500万两的白银,这能够干嘛的?
  哪怕一分银子没人贪,全部拿来发作官吏俸禄,都不够发的。
  大明的官吏起码也有好几万人,薪俸相当低的县令一年也有45两白银,二十年下来就是快一千两银子。
  于谦同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白银货币化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大明依旧面临着白银不足的严峻问题。
  为此,至今都还在勉力支撑的宝钞制度,就是佐证,要不是白银实在不够用,谁会稀罕这没啥用的破玩意儿?
  林煜对此早有预料,开口说道:“的确,大明的白银不足是个问题,未来的白银货币化,那也是未来的事情,现在的白银说白了就是不够。”
  “不仅不够,随着‘盛世’的到来,权贵官绅阶层抬头,有限的白银会变成财富,迅速往官绅地主阶层流入。”
  “百姓得不到足够的白银,自然而然也就无法使用白银,来代替粮食向朝廷交税。”
  朱瞻基微微点头,实际上大明的白银不足,除却官营银矿的日渐枯竭,加上白银多集中于权贵官绅。
  还有一点,便是在于当年的下西洋,大量的白银被拿来采购南洋奇珍。
  《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二年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
  “可惜了,要是早一点的话,大明宝钞也不是不能利用……”
  林煜这不是没考虑过历史因素,虽然宝钞在后世臭名昭着,但起码在一开始发行的时期,宝钞的确一度取代了实物货币的地位。
  这时期的宝钞制作精美,用纸成本昂贵,而且发行量也不多,再加上多重防伪工艺,几乎可以直追后世的纸币。
  然而,如此重大开创性的宝钞制度,终究只是朱元璋的权宜之计,甚至连发行宝钞的朝廷,都拒绝回收宝钞,将其视作废纸无用之物。
  没有了朝廷发行方来承担宝钞信用,就算制作再精美,也只会迅速贬值。
  “大明的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白银。”
  林煜忽地话锋一转:“但大明没有白银,不代表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白银。”
  这一番话下来,让原本还有些心中疑虑好奇的二人,瞬间都是一怔。
  朱瞻基沉吟片刻,迟疑着问道:“林先生的意思,是在说有办法,能够解决大明白银不足的问题?”
  林煜摇头:“办法倒是没有,我只是知道哪里能找到足够的白银,或者说是一座超级大银矿。它的产量巅峰时期,可以达到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说个具体的产量,差不多就是一年38吨,也就是年产量一百万贯,而且起码能开采300年。”
  “什么?年产量……一百万贯!”
  朱瞻基几乎是惊得从地上站了起来,脸上满是不可置信。
  一百万贯是个什么概念,虽然大明当前白银还没有成为主流货币,但单论购买力来算,一百万贯已经约等于一百万两银子了。
  而永乐二十二年,在永乐帝的屠刀下,再加上朝廷不断开发新矿,银课二十二年的总收入也才五百万两。
  这还是许多官营银矿集中起来的总收入,要是单独拎出来,那采银的产量就更低了。
  林煜却张口就是年产一百万两的超级大银矿,这哪还是什么银矿?
  简直就是银山啊!
  饶是一旁的于谦,没那么失态,但表情也是止不住的震撼:“年产量一百万贯……先生说的可是当真?”
  他会质疑并不奇怪,实在是年产量一百万两的银矿太夸张了,而且能持续开采300年!
  这就是三亿两白银了,做梦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林煜说道:“当然是真的,而且像这样的银矿,可是不止一座,我刚刚说的只是最大的。另外还有五十五座矿山,集中分布在一片小岛上,每年总计能出产400公斤黄金,另有40吨白银。”
  “换算过来,差不多就是一年一万多两黄金,一百多万两白银。而且与刚刚那个年产一百万两的超级银矿一样,也能开采起码400年时间。”
  又是一个年产量一百万两,而且还有一万两黄金的额外附带收入。
  前面的300年,后面的400年,这加起来就是700多年,能挖出来的银子少说也能够得上一个和珅了。
  这是何等的宝岛啊!
  说是金山银山也不为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