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华夏一号坦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联军或许真的是对张尘存在着某种深深的误解吧!
他们竟然天真地认为只要将整个沪海重重包围并实施封锁。
那张尘岂不是就得陷入绝境、无法生存下去了吗?
然而事实却绝非如此简单。
要知道张尘在两淮地区购置的广袤土地可并非毫无用处。
他在此精心栽种的杂交水稻可不是白白付出努力的成果。
凭借这些丰硕的粮食储备,即便整个沪海不幸被联军围困长达两年之久,也完全能够安然挺过这艰难的时光。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需要考虑。
那就是联军自己是否具备这样持久的耐力和实力来与沪海对抗两年之久呢?
恐怕未必吧!实际上根本无需等待两年那么漫长的时间。
最多只需短短半年左右,张尘所率领的军队就能成功杀出重围了。
此时沪海方面拥有着数万新兵,他们正在接受严格而系统的整训。
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新兵便能迅速成长为身经百战的老兵。
与此同时还在持续招募新兵入伍,预计再征召两万名士兵加入队伍,届时总计将会有五万之众。
而且这批军队的装备堪称精良至极,战斗力不容小觑。
等到那时究竟鹿死谁手可就难以预料了啊!
当前沪海驻军的总兵力已然达到八万余人。
其中有数万将士早已奔赴前线,并经历了将近小半个月的战火洗礼与实战磨合。
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具备了上等兵应有的优秀素质和战斗能力。
面对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军所带来的压力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毕竟无论联军如何疯狂消耗自身力量,在兵员补充方面也是远远不及沪海驻军的。
沪海这边有着多达六百多万的居民作为坚实的兵源后盾。
这种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可是联军望尘莫及的呀!
在这一轮激烈的空战中,联军遭受了重创,损失了将近一半的飞机。
如此巨大的战损使得他们元气大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如果不再次从国内调集大量的空军力量前来支援。
那么对联军来说,想要继续对沪海青浦重工发动空袭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联军停止了对沪海地区的任何军事行动。
他们似乎真的在静静等待着那支来自蜀州的十万大军的到来。
而这两个月的宝贵时间,对于张尘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流逝,越来越多的坦克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由于战争局势的紧迫需求,这些坦克在设计和性能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改进和升级。
原本的初代坦克经过不断优化,在防御、火力以及速度等关键指标上都有了显着的提升。
而所有这些进步背后的功臣,则要归功于张尘不惜花费重金。
从系统内部以高出原价十几倍的价格购买来的高性能发动机迈巴赫 hL45p 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拥有强大的动力输出能力,最大功率可达 180 匹马力。
足以驱动重达 14 吨左右的坦克,并使其具备超过每小时 35 公里的行驶速度。
不仅如此当加装了涡轮增压器之后,它更是能爆发出惊人的 220 匹马力,进一步提升坦克的机动性和作战效能。
正是凭借着这批先进的坦克装备,张尘看到了扭转战局、实现重新崛起的希望之光。
他深知只要充分利用好这段难得的喘息之机,精心策划战略部署。
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战斗中一举击溃敌军,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科技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下,一款重达 15 吨左右的新型坦克应运而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登场。
这款坦克的出现,使得当今世上号称最为强大的坦克瞬间黯然失色,沦为微不足道的存在。
其前置装甲以令人惊叹的角度倾斜 60 度,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38 毫米。
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这种倾斜角度加上实际厚度所形成的等效装甲厚度竟然高达 76 毫米!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早期的时候对于穿甲弹的开发还是很落后的。
因此当前主流的 37 毫米炮塔对这款新型坦克来说,根本无法造成有效的穿甲伤害,可以说其穿甲力几乎为零。
不仅如此就连坦克的侧面装甲也是独具匠心。
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了倾斜 45 度的设计理念,并将装甲厚度设定为 25 毫米。
通过这种精妙的布局侧面装甲的等效厚度达到了 35 毫米之多。
如此坚固且全面的装甲防护体系,无疑为这款坦克在激烈的战斗中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使其具备了出色的战场生存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坦克在行走系统方面同样有着卓越的表现。
它采用了八个小巧而精致的负重轮,这些负重轮分布合理、相互配合默契,有效地提升了坦克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平顺性。
无论是穿越崎岖不平的山地,还是驰骋于广袤无垠的平原,它都能如履平地般稳健前行。
最终这款凝聚着无数智慧与心血的坦克被正式命名为“华夏一号”坦克。
由于之前与应天府府君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已然彻底决裂,从此形同陌路再无往来。
如今自身实力已然足够强大并趋于稳定,再也无需借助他人之势来巩固地位。
所以关于这款坦克的一切决策,皆可由己方全权掌控,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自主决断。
这辆坦克配备着一门威力惊人的 50 毫米 L60 倍径火炮。
其强大的火力足以洞穿当前市场上近乎所有类型的坦克装甲。
不仅如此即便是在千米之外,被这门火炮成功击穿的坦克也是比比皆是。
除了这门主炮,坦克还在前部设置了一挺 7.7 毫米口径的机枪,用于近距离防御和打击步兵等轻型目标。
与之相配合的是在坦克内部的同一轴线上,同样布置了另一挺 7.7 毫米机枪,增强了全方位射击能力。
此外坦克顶部还装备有一挺威风凛凛的车载 12.7 毫米高射机枪,可以对空中目标实施有效的拦截和攻击。
该坦克的成员配置合理且高效,共由五名人员组成。
分别是负责操作机枪并兼任通讯工作的士兵、掌控坦克行驶方向的驾驶员、精准操控主炮的炮手、为主炮及时补充弹药的装填手以及统筹指挥全车作战行动的车长。
这样的人员搭配和武器配置,在实际战斗中具有显着的优势加成。
由于坦克自身属于封闭性的空间结构,可供观察外界环境的视角相对有限。
因此若能尽早地察觉敌方坦克的踪迹,就能在战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在作战时车长通常会手持高倍数的望远镜,仔细巡查四周的状况,不放过任何一丝风吹草动。
与此同时炮手也全神贯注地通过瞄准镜密切关注着正前方的情形。
当装填手完成手头的工作处于空闲状态时,他便会借助炮塔侧面专门设计的观察口,留意侧方可能出现的敌情。
至于驾驶员和机枪手,则始终保持警觉,时刻留意着前方的动静。
而且机枪手还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无线电设备与其他坦克的电台保持联络。
并确保大家都处在同一个频道上,以便随时交流战场信息,协同作战。
这样一来坦克的战斗力比起那些三人组,甚至两人组的坦克就要强多了。
加上现在的华夏居民平均1.63-1.68左右的身高,当然了也有极个别长得高或者长得特别矮的那种。
但是大多数的人只有1.63-1.68左右的身高,加上身体普遍比起欧洲人来说要瘦弱一些。
空间还是很宽阔的,不至于太过于拥挤的。
目前沪海那边专门培训坦克兵已经有1000人,这人训练一年后又可以带人训练。
这样一来两年时间就能够获得大量的坦克兵。
同时还有专门的炮兵学院,以及空军学院进行免费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