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有余依地的趋近(九)《觉性常照耀,昏沉无处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七十五章:有余依地的趋近(九)《觉性常照耀,昏沉无处逃》
  灵虚山的秋意渐浓,枫叶似火,燃烧在山林之间,为这片宁静的修行之地增添了几分热烈与深邃。阿明法师在寺庙的禅房内静坐良久,心中的觉性之光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熠熠生辉,将他内心的世界照得通亮。
  这一日,阿明法师决定开启一次为期多日的闭关禅修。他步入后山的闭关室,那是一间简陋却充满宁静气息的小屋,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唯有一扇小窗透进丝丝光线。屋内,仅有一方蒲团、一张矮几,墙壁上挂着一串佛珠,除此之外,再无他物。阿明法师轻轻关上房门,仿佛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一并隔绝在外,正式进入了闭关修行的静谧世界。
  初入禅坐时,阿明法师调整呼吸,让气息缓缓地在体内流转,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顺畅而自然。他的思绪渐渐沉淀,意识开始向内收敛,试图探寻内心深处的奥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和高度的专注,使得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倦意悄然袭来。周围静谧无声的环境,本应是修行的助力,却也在此时成为了滋生昏沉的温床。
  阿明法师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身心状态开始出现变化,一种昏沉的感觉如同淡淡的迷雾,试图笼罩他的意识。他深知,一旦陷入昏沉,此次闭关修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这是修行路上的一个障碍,若不能及时克服,将会影响他在《瑜伽师地论》修行之境中的提升。于是,他凭借着内心那如璀璨星辰般高悬的觉性之光,迅速做出反应。
  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身体更加稳固而舒适,同时,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原本平稳的呼吸,在他的觉性引导下,变得更加深沉、悠长,仿佛每一次吸气,都能吸纳天地间的灵气;每一次呼气,都能将体内的浊气与杂念一并排出。他在心中默默观照自己的念头,就像一位警觉的守卫,审视着每一个试图闯入的思绪。一旦发现有昏沉的迹象再次泛起,他便轻轻提起正念,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佛法教义的默诵上,让经文的智慧如清泉般在心中流淌,冲刷掉昏沉的阴霾。
  在这闭关的日子里,阿明法师就这样一次次地与昏沉作斗争,每一次的胜利都让他的觉性更加敏锐,修行的境界也在这细微的磨砺中悄然提升。他仿佛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前行,而觉性就是那手中的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始终保持清醒而深入的修行状态,不断向着内心的深处探索,试图揭开那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的真相。
  终于,闭关期满,阿明法师缓缓睁开双眼,眼中闪烁着清澈而明亮的光芒,那是经过深度修行后觉性充盈的表现。他走出闭关室,虽然身体略显疲惫,但精神却无比抖擞,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不久之后,阿明法师决定下山,前往山脚下的集市。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嘈杂的声浪。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绸缎、新鲜诱人的果蔬、精致实用的器具,应有尽有。人们在摊位之间穿梭往来,讨价还价,脸上洋溢着生活的烟火气。
  阿明法师身着朴素的僧衣,步伐沉稳而从容地行走在集市之中。他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独特,那平静祥和的面容与周围忙碌喧嚣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周围人声嘈杂、景象纷纭,但阿明法师心中的觉性却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周围的一切变化。
  他看到一位卖菜的老妇人,正为了几文钱与顾客争执不下。老妇人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顾客则是满脸不耐烦。阿明法师心中涌起一股悲悯之情,但他并未被这情感所左右,而是以觉性观照这一情景。他明白,这是尘世众生生活的常态,在利益的纠葛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他默默地在心中为他们祈祷,愿他们能在这纷繁的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继续前行,阿明法师遇到了一位年轻的书生。书生正站在一个书摊前,手中捧着一本古籍,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阿明法师与书生的目光交汇,彼此微微点头示意。书生被阿明法师的气质所吸引,他走上前去,恭敬地行礼后问道:“大师,您在这喧闹的集市中,为何如此淡定从容?我常常在这尘世的喧嚣中感到心烦意乱,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求学。”
  阿明法师微笑着回答:“施主,尘世虽喧嚣,但只要我们心中有觉性之光,便能在这纷扰中保持清醒。就如同在黑暗中,只要点亮一盏灯,便能看清周围的一切。你在读书求学时,亦当如此,以觉性观照自己的内心,排除杂念的干扰,方能深入知识的海洋。”
  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大师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常常在读书时,被外界的声音和心中的杂念所困扰,难以专注。我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不佳。大师可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阿明法师双手合十,说道:“施主不妨在读书之前,先静坐片刻,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在读书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杂念升起,不要刻意去驱赶它,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它,让它自然地消逝。就像水面上的浮萍,只要不去搅动水面,它自然会随风飘散。同时,要时刻保持对书中内容的觉性,用心去领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这样方能真正汲取书中的智慧。”
  书生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欣喜,说道:“多谢大师指点。我定当按照您的方法去尝试,希望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与书生告别后,阿明法师继续在集市中漫步。他看到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阿明法师心中涌起一股喜悦之情,但他的觉性告诉他,这喜悦亦不过是心中的一种情绪波动,不应执着于此。他在心中默默观照这喜悦的生起与消逝,如同观照一朵盛开后又渐渐凋零的花朵,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平静与超脱。
  在集市的一角,阿明法师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正蜷缩在墙角,眼神中透露出无助与绝望。阿明法师走近乞丐,从怀中掏出一些干粮,递给乞丐。乞丐接过干粮,眼中满是感激之情,连连道谢。阿明法师看着乞丐,心中没有丝毫的优越感或怜悯心,只有一种平等的慈悲。他以觉性观照自己的行为,明白这是在践行佛法中的布施之道,是积累福德资粮的修行。
  阿明法师在集市中的这一番行走,虽然身处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之中,但他却始终能以觉性为指引,超脱于外。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都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的一次实践与磨砺。他深知,自己在这集市中的修行,与在寺庙中的闭关禅修同等重要,都是在趋近“有余依地”境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回到寺庙后,阿明法师召集弟子们,分享自己在集市中的修行感悟。弟子们围坐在他身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崇敬。
  阿明法师缓缓说道:“徒儿们,修行并非局限于寺庙的一方净土,尘世亦是我们修行的大课堂。在集市中,我看到了众生的百态,有利益的纠葛、有对知识的追求、有天真的欢笑、有无助的绝望。在这些情境中,我们心中的觉性就如同明亮的灯塔,能让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尘世之海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一位名叫觉尘的弟子问道:“师父,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在尘世中始终保持觉性呢?弟子有时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时,容易失去觉性,陷入迷茫。”
  阿明法师看着觉尘,语重心长地说:“觉尘啊,保持觉性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习与磨练。从清晨起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开始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洗漱时,感受水流过肌肤的触感,同时觉察自己心中是否有杂念;用餐时,品味食物的味道,留意自己是否有贪着或厌恶之心;与他人交谈时,倾听对方的话语,同时审视自己的回应是否出于嗔怒或傲慢。在每一个细微的生活场景中,都要提起觉性,久而久之,觉性就会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本能反应,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弟子们纷纷点头,表示领悟。阿明法师接着说:“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以《瑜伽师地论》为指引,从‘资粮地’开始,通过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为修行奠定基础;到‘加行地’,努力修习各种法门,增强自己的修行力量;如今在趋近‘有余依地’的过程中,觉性的培养与提升尤为关键。只有让觉性常照耀我们的内心,才能使昏沉与迷惑无处遁形,我们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实现解脱与觉悟的目标。”
  在阿明法师的教导下,弟子们更加明确了修行的方向和方法。他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觉性,在尘世的修行中不断成长与进步。而阿明法师也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他将继续以觉性为光,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在修行与度化众生的使命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真正踏入“有余依地”,并向着更高的修行境界奋勇迈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