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三计定江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但现在赶他走也来不及了,只好恭敬问道:“先生,是哪三计?”
  刘虾仁拿起石灰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六个大字。
  安内!
  攘外!
  兴邦!
  下方,祖孙三代面带激动,这是要讲真正的干货了啊。
  刘虾仁平静道:“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治国,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内部安定。”
  “那些治贪、兴科举、削儒等等,看似动作不小,总结来说就是安内的一种。”
  “内部安定,方可大展拳脚迎战外敌。”
  “等到肃清周边异族之后,才能考虑兴邦大计,使得大明兴盛。”
  “洪武大典和下南洋应当归属于兴邦。”
  “这一步迈的太大,难免扯着......不乱就怪了。”
  有小朋友在,刘虾仁尽量让自己文雅一点。
  朱元璋听的很是尴尬,他也意识到自己太心急了。
  也亏得有个钱庄撑着,不然的话,光这两项就得花去一半国库,还谈什么洪武盛世。
  “那咱现在安内也差不多了,下一步是不是先收拾北元?”朱元璋赶忙岔开话题。
  “差不多了?”
  刘虾仁像是听到了笑话,摇头笑道:“你不会以为弄了个新科举,削个宗亲俸禄,大明境内就无忧了?”
  “这些改革,只是延缓大明衰败速度,无法根治亡国之患!”
  还有?
  朱元璋愣住了。
  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也愣住了。
  这一系列震动全国的改革下来,虽然嘴上不说,但他们不骄傲是不可能的。
  甚至笃定再也不会出现崇祯年间的惨状。
  现在这当头一盆凉水,让父子三人重新陷入了沉思。
  “先生这话危言耸听了吧?”朱元璋皱眉问道。
  他是亲眼见过崇祯末年的,在如今看来,自己已经把明末出现的弊端统统扫除干净。
  如今国库有钱,未来大明人才济济,怎么可能重蹈亡国覆辙。
  刘虾仁看了他一眼,问道:“燧发铳你应该见过了吧?如何?”
  话题跳转的太快,让朱元璋有些不适应。
  “威力无穷,相比于火铳强出数倍。”
  “那我告诉你,工部现在正在研制新型火炮,名为佛朗机炮,可连续开火数十次,威力是火炮的三倍以上,何?”
  “什么?!”
  朱元璋差点没惊掉了下巴,喃喃道:“能连续开火,威力更强,世上真有这等火炮?”
  “算算日子,应该今天就会制成。”刘虾仁道。
  朱元璋明白,他绝对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当即激动道:“好啊!”
  “看来咱大明的国力,要再上一层楼啊!”
  一旁朱标朱棣也很激动,燧发铳他们见过,深知这是一个跨时代的火器。
  这个弗什么炮再出来,大明岂不无敌于天下?
  刘虾仁不咸不淡道:“那我再告诉你们,燧发铳和新型火炮,其实都是舶来品。”
  舶来品?
  这么说,别的国家已经有了?
  朱元璋笑容瞬间凝固。
  如果说海外已经有了这等火器,那他们要是用来攻打大明...
  嘶!
  朱元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以大明原有的火铳和火炮,那岂不是被人按在地上摩擦?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他不能不防啊!
  万一呢?
  朱元璋默默道:“还好先生提点,让咱大明不至于落后他们一步。”
  原本别的国家现在还没有造出这两种火器,可刘虾仁为了让老朱重视,于是把时间线提前了。
  “现在能跟得上,那以后呢?”
  刘虾仁负手而立,语气不善道:“难不成事事都要依靠我来提醒?”
  “还是说,这天下是我刘某的?”
  语气突然间的寒冷,让朱家祖孙三代有些尴尬。
  这倒是实话,这么久以来,大事全都由刘虾仁来点醒,朝廷只是按照他的意思行事。
  可这也没办法啊。
  这些种种跨时代的创举,他们怎能想得到?
  见火候差不多了,刘虾仁继续道:“要想让大明永远快人一步,唯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尊重工学,鼓励工匠创新研究,无论任何领域,医学、火器、冶铁......但凡有所建树者,朝廷当重金奖励,并且发布告示,昭告天下。”
  这个问题刘虾仁早就想说了。
  可惜,即便老朱比较开放,要想让他发自内心,注重科学研究,还是很困难的。
  只能等到先把儒学搞下去,然后让老朱亲眼看到燧发铳的威力,才能让他心甘情愿尊重科研。
  眼下效果不错。
  朱元璋默默思索了一会儿,点点头道:“有火铳这个例子,咱相信以后工部,会拿出更多让咱惊喜的东西。”
  “这事咱没意见!”
  “标儿你也记着点。”
  尊重科学的课程进展的很顺利,这一切都是铺垫过的结果。
  哒哒!
  刘虾仁抬手在黑板下面,写下了尊工两个字,随后转身看向朱元璋道:“下一件事,解除海禁。”
  听到这俩字,朱元璋满头黑线。
  今天先生这是冲咱来的?
  一旁朱标赶忙帮自己父亲说好话:“先生,海禁的事就算了吧,这里面牵扯的事太多了。”
  “牵扯多少?”
  刘虾仁反问道:“起初的海禁,是因为北元没有肃清,担心倭寇骚扰沿海地区而已。”
  “后来又出了个胡惟庸私通倭寇,更是让海禁加剧。”
  “其次就是重农耕,认为海上贸易不务正业。”
  “还有什么?”
  几句话,就把海禁的原因给说了出来。
  朱元璋扯了扯嘴角,自己这点心思,全被刘虾仁看的一清二楚。
  “先生既然明白咱的担心,那海禁之事就算了吧......”
  “不能算!”
  刘虾仁严肃道:“海禁一出,沿海渔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放开海禁与海外通商,将大明的茶叶、瓷器、丝绸高价卖于番邦。”
  “这样不仅能让沿海百姓富裕起来,更能赚番那的钱。”
  “如此两全其美的做法,为何要算了?”
  朱元璋脸色不太好看道:“先生不会是鼓励经商吧?”
  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
  老朱可以削弱士子地位,这样有助于皇权。
  采纳尊重科研,因为这有助于提升大明国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