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娃少年2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三章 山娃少年29
  1972年悄然而至,但没有带来春天的温暖,也没有春风扑面,更没有和风细雨,而是带来了无情的天灾——大旱!无情的旱情给华北大地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成为历史罕见的春旱。
  大地:缺少了往年那种绿色,黄土在烈日的照射下,像从锅里炒过的一样,滚烫滚烫的发热;干裂的裂缝就像小孩的嘴,张着要喝水一样。河流:洒河的水缺少了往日的潺潺东流喧闹,宽广的河面缩成了小溪,有的地方形成了断流。水井:缺少了往日的清灵泉涌,用辘轳摇上来的是半桶浑浊的泥浆,不得不上几十里地以外去推水,回来作为饮用水。天空:太阳天天都挂在半空中不动,赶都赶不走,看着劳动的农民在田间乱作一团。农民:天天在“人定胜天!天大旱,人大干!”的口号声中,肩挑着水桶,在田间里奔走,开始了抗旱播种的大运动。前面浇水种上种子,过几天,干枯的没有发芽儿,不得不再次播种。。。
  大旱之年,给山娃一家带来了更为难以度日的局面。由于缺粮,到了五月端午节,就没有粮食吃,山娃一封封加急电报,发给了远在东北的父亲。“家里缺粮,速寄粮票,以解燃眉之急!”赵明不得不把地方的内蒙古粮票,通过各种手段换取成全国通用粮票,一斤的、三斤的、五斤的面额,一次次寄回家里。家里收到了邮局送来的挂号信,取出来的是救命的粮票,赶紧到当地粮食所,用粮票购买法国进口的玉米面或玉米渣,到家里熬粥带有哈拉油的味道,在饥饿面前,全家人吃的却如此的香甜。往年,虽然也到了这个季节断粮,但可以到山上挖野菜,掐洋槐尖儿,剜田间的苦麻菜用来充饥。今年大旱,由田间到山上,没有了野菜生长,只有靠法国的玉米面来充饥度日。
  一天,秀兰在做饭时,发现没有了玉米面,而赵明的粮票还没寄到,怎么办?秀兰着急的和贾氏婆婆说:
  “又断粮了!山娃他奶奶,可怎么办啊?一家人都在等米下锅呀!”
  “看看还有没有别的粮食可以做饭?”贾氏挪动着小脚,好像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秀兰说。然后,翻箱倒柜的找起来。山娃听说连法国的玉米面也没有了,真的又断顿了,也着急的帮着奶奶和妈妈找了起来。。。
  突然,山娃发现了一个塑料编织袋,里面还有三斤重的黍米,农民一般是用黍米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的。山娃高兴的大声喊叫起来:
  “奶奶!妈妈!有了,还有三斤的黍米,我们可以用来熬粥,节省可以吃两天,两天后就可以收到我爸爸寄来的粮票了!”
  “黍米粥?没听说过!那是用来包粽子吃的!”奶奶惊奇的又说:
  “活了这么大岁数,没有吃过什么黍米粥?只是吃过粽子呀!如果用三斤黍米包粽子,七口人一天都不够吃的!”
  “所以吗!我们别包粽子吃,只能熬粥,可以延缓充饥的天数和时间!也许更好吃呢?”山娃解释这说。
  “呵呵!傻儿子,还真有你的!可以试试,我来做一顿尝尝!”妈妈秀兰这时也看到了希望,冲着山娃答了腔。说着,从儿子手里的塑料袋里把黍米倒出了一斤左右,用水瓢淘洗后,熬起了“黍米粥”。
  自从赵明走后,秀兰大哭了一场,精神又有些恍惚,眼神儿也有些发直,老毛病又有些复发。这种精神分裂症,最容易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复发。她一边烧火做饭,一边笑个不停,还在自言自语:
  “呵呵呵。。。哈哈!没听说过用黍米熬粥喝?这年头,什么稀奇古怪的是都出,也不知道这粥熬出来会是什么样?都是那该死的老天爷,到这前了,怎么还不下点雨呢?”她语无伦次的叨咕着。
  贾氏看着秀兰的样子,又犯了嘀咕,心想:秀兰可别再犯病了,儿子赵明走了半年多,恐怕秀兰又怀上了孩子。看着她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如果再犯病可咋办呢?更不能让她挨饿,或是挨累,否则累坏了孩子发育不好,生出来再是个怪胎,就更是麻烦了!现在秀兰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了,这第六个孩子,可别出什么差错呀!她越想心里越没底。于是,对秀兰说:
  “孩子他妈!你去歇着吧!饭我来做,我会把黍米粥做的黏黏,再放上点红糖,让它有点甜滋味,就好吃了!”说着,把秀兰拉进了屋里,自己蹲在厨房灶坑烧起火来。。。
  中午,山娃和弟妹五个,围坐在饭桌旁,奶奶把一盆黍米粥端了上来,真的,又加了一点红塘,秀兰拿来了碗筷,每人盛了一碗黏糊糊的粥,喝了起来。不管怎么说,能够充饥了!生命能够维持得以延续,不论是黍米粥还是玉米面粥,只要能够充饥,孩子和大人们都会吃的如此香甜,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唯一的食物,唯一的办法。在大山的怀抱,半壁山村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只要能够活下来,那就是胜利。
  山娃一家,在历史的潮流下,在大环境下,在天灾人祸的背景里得到了洗礼和锻炼,将会在坎坷的道路上,越来越好,这也是一种期盼和唯一的希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