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丈母娘家的往事,开恩科的圣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邹五妹继续说:“我外祖父原是华朝的一员武将,后来投降了本朝太祖。
太祖为了奖励外祖父的“反正”,安排他负责查抄前朝最富有的藩王之一楚王。“
“那楚王实在太富有了,外祖父把大头上交给太祖后,又给同僚和下属分了近百万两。
就这样他自己也还剩下了十几万银子,这笔银子是太祖默许的,相对来说也是可以见光的。
但是外祖父后来又无意找到楚王家一处暗室,暗室里还藏了几十万银两子。
后面这笔银子也有人风闻小道消息后,上告太祖,但查无实证。
太祖当时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对我外祖父这种“反正”功臣,在没有证据的情况就没有再追究。“
邹五妹停顿一下说:“这批横财对我外祖父来说,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我外祖父“反正”时,华朝杀了他之前所有的子女,
我外祖父得了这笔横财之后,在本朝纳了很多妻妾,但最终只有我娘这个小女儿活了下来。
我娘长大后看上了我爹,她出嫁时我外祖父把大部分的银子都给我娘做了嫁妆。“
“我娘手里到底有多少银子,我也不清楚,但我娘说她的银子三七分,我拿三成做嫁妆,七成留给小弟。
父亲留下来的产业不多,主要就是邹家的府邸,这些全部给小弟。“
“这三成银子,我娘怕全部用嫁妆的名义一次性送过来太引人注意了,所以才趁着这次送礼的机会先送过来一部分。“
“我娘出嫁时就是嫁妆一次性送的太多,引起了有心之人的贪心,才跟涐三叔家闹成这样。”
张伟听邹五妹说了这么长时间,总算理清了问题。
一句话总结就是,自己未来岳母因为她爹得到了一笔很大的钱财。
岳母决定分三成给自己的未婚妻,怕一次性当嫁妆送过来太张洋,就提前送了一部分过来。
张伟估算了一下,以今天的银子来看,邹五妹这三成的嫁妆至少在十万两银子以上。
这么大的软饭,张伟有点接不住。
所以张伟对邹五妹说:“为夫听明白了,这就是娘子嫁妆的一部分呗,都由娘子全权处置就行。“
邹五妹:“不是那个意思,妾身都是夫君的人了,妾身的嫁妆夫君自然有权处置。“
张伟:“傻媳妇,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但这么多的银子,还是你来保管我才放心。“
邹五妹说:“咱们这个街区一般都是官宦人家,治安极好。
但这么多银子放家里没有护卫总是不放心,还是尽快请一批护卫来看院子吧。“
张伟心想,自己区区一个秀才买了三个童仆,请了四个长工,本来就已经超标了。
不过邹五妹的话言之有理,所以张伟接着说:“那就娘子来安排这院子的护卫吧。“
邹五妹说:“护卫的事,妾身来安排,府来的其他杂事,可以让妾身上次送过来的阿荷,阿梅帮忙处理,她俩都是我娘和我调教了好多年的稳妥人。“
张伟也发现了上次邹五妹送的奴仆中,有两个女丫头比较出色,但张伟最近一直太忙,也没来的及安排什么。
于是张伟说:“行,一会就安排她俩做这内房的管事,在你嫁过来之前把这里管起来。“
邹五妹贴在张伟的耳边说:“夫君就没发现她俩长的也很可人么,也可以叫她俩侍寝的。”
张伟是真没这个心思,于是对邹五妹狠亲了一口,然后说:“好呀,你个小妮子,为夫本想为你守身如玉的,你竟然再三挑逗为夫,看我的家法。”
张伟狠狠亲向邹五妹。
过了许久,邹五妹小声在张伟怀里说:“妾身是怕每次都这样,夫君不尽兴呢。”
张伟:“再有四个多月你就正式嫁过来了,这点时间为夫还是等的起。现在我不想再分心了,还要全心准备恩科呢。”
两人的私情暂且不说,到了十月底,朝廷正式下诏:“大顺六年,圣母六十大寿,举国同庆,为了显示太后仁德,圣上纯孝,特加开一届恩科。”
最让天下读书人兴奋的是,其中的“恩科中试人数一律比正常年份多两成。”这句话
这意味着平白多了两成晋升上层阶级的希望。
看到诏书的读书人都像疯了一样准备应试。
在大夏朝,湖广南省正常的年份的乡试中举名额都只有六十八人左右。
恩科加两成中岸人数,也就是最多可能有八十三个举人名额。
张伟决定接下来的十个月,除了过年回家接父母亲来长沙和二月份娶亲这两件早已经定好的事情之外。
所有的事都要放下,包括《西游记》等话本都要暂停下来,专心科举。
长湘书院针对明年的恩科,也做了特别的安排。
专门把优秀学生抽调出来,组成三个加强班,再把全书院最好的夫子抽调过来,给有希望中举的学生加班加点。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在不影响明年二月份的会试基础上,毕竟举人班的会试才是书院第一重视的大事。
张伟自然是加强班的学生之一,自从进了这个班,张伟的生活完全变成了三点一线。
新家的琐事完全交给邹五妹推荐的阿荷,阿梅两个大丫头来打理。
当然努力的不止是张伟,连一向对读书只出七分力的邹标这次也表现了特别的决心。
他利用关系把自己也送进了加强班,开始高强度的学习。
邹标这么多年学业没有特别长进,家族给的压力也非常大。
特别是他父亲来信说,跟在父亲身边的四弟明年恩科大有希望的情况下,邹标不得不拼了。
邹家第三代包括邹标一共八个男丁,成年的四个,其中老大和老三是长房大伯家的,老大早已经中了进士,老三比邹标小一岁,也在两年前中了举人。
老二和老四是二房的,邹标本人就排第二,老四是邹标的同母弟比邹标小三岁,一直跟在邹标父亲身边学习。
哥俩从小就喜欢较劲,这次父亲特意来信夸老四,邹标被刺激的不行,这才有了拼命学习的动力。
除了张伟自己和邹标外,张伟很少有精力关注到其他人了。
例如曾经的舍友吴扬,例如一直以经商为志向的三班班长曾大海,张伟就没有注意到他们也都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着。
毕竟能考进长湘书院的,文化基础都不算差,谁不想拼一把,万一考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