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在大夏国,姓张名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大夏国,湖广南省昭陵府武隆县。
湖广南省的四大河之一昭水河在武隆县的支流从清河镇中间穿过,正好把清河镇一分为二。
此时正值初秋,刚收完夏谷,今年的丰收使整个清水镇都笼罩在喜悦的气氛中。
在昭水河左岸的高坡上,一个略显瘦小的少年正在对着河水独自发呆。
少年脸上显出几分不合时宜的苦笑色:“都三天了,看样子真回不去蓝星了,这下惨了。”
少年本名尹如展,原是后世蓝星上一名普通的打工人。
尹如展做为一个大学毕业后,打工快十年的社畜,好不容易还完一身债,省吃俭用攒下一笔小钱。
才准备买个代步车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就在红绿灯路口被一辆超速的车辆带到了这陌生的大夏国。
尹如展刚刚在大夏醒来,就发现自己灵魂穿越到了一个落水的大夏土着少年身上。
还来不及惊讶穿越的现实,尹如展在被救上来之后不久,便顺利的融合了张伟本身的记忆。
有了这个土着的记忆,尹如展快速的认清大夏国及现在所处社会的情况。
根据张伟的记忆,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一直到北宋都与蓝星基本相似,从北宋中后期才开始与蓝星的历史完全分道扬镳。
在北宋与辽国的对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蓝星上完全不存在的大英雄,华太祖华云。华云华太祖天纵奇才,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建立大华政权。
随后用不到二十年时间便亡宋灭辽,统一中原,顺便镇压了还没来的及完全崛起的女真和蒙古部族,使得大华成为继大唐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大华王朝巅峰时文治武功都极其兴盛,国内四海咸服,国外万国来朝,一度“盛超汉唐”。
然而曾经再怎么辉煌,最终也没能逃的过“兴亡三百年”的历史规律,在经历了二十三帝三百二十年的统治后。
七十年前大华朝庭在皇室贵族内战,农民起义以及草原外族入侵的三重打击下轰然倒塌。
大夏太祖周浩以华朝的地方军功小贵族的身份起家,十数年间,斩灭各方势力,重新统一了中原大地。
于是华夏故土又恢复安定,建立了新生的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从夏太祖起传太宗,太宗传高宗,到三年前高宗传今上,坐拥江山已经六十又三年了。
大夏统一天下后,吸取前朝教训,更加注重文教,倚重文臣。
朝廷开科取士,以科举论英雄,所以民间跟着兴起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当然开国以来这些年,大夏朝武功也还算兴盛,周边国家和草原部落无不臣服。
限于张伟的年龄和童生身份的见识,只知道大概的历史大势,至于这些历史的具体细节,张伟的记忆里是完全没有的。
视线回到张伟本人,今年十六岁不到,童生身份,湖广南省昭陵府武隆县清水镇张家村人。
从张伟有记忆以来,他就是专门在读书。
张伟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张伟本身也就是个不算正式功名的童生,为什么可以不务农,专职读书呢?
这得从张伟爷爷张一元开始说起。
张一元出生在华朝末年,本是清水镇的一个孤儿,靠着清水镇身后雪峰山上的野菜和小猎物加上放牛和乞讨,勉强长大成人。
在华朝末年动乱的最后几年,张一元在同乡的劝说下加入了夏军。
这个时候大夏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张一元入伍后仗没怎么打,功也没怎么立。
他当了七年兵,最后只是以一个最基层的副百户军官身份退伍返乡。
要知道虽然是最后几年才当兵,但他们那批入伍的军队也是参加了扫平广南和闽南两省的各种战斗,最后甚至是平贵入滇的主力军队。
与张一元同批入伍的袍泽,不说封侯拜相,各种将军总兵,游击守备,还是出了不少。低一点的千总,百户更是一批一批的出。
只有张一元这种副百户,是他们那一批入伍的人中除了战死的人之外最差的。
甚至他这个副百户都不是正常晋升的。
而是张一元退伍时,夏太祖正好颁布了一道诏书:“凡大夏元年之前入伍,并且入伍满五年的退伍老兵一律授副百户”
才得授副百户,相当于一个阳光普惠奖。
这个副百户没有品级也不能算正式授官,完全是个安抚老兵荣誉奖励。
夏太祖这个诏书的根本目的,是利用退伍的老兵来稳定刚平定不久的南方地区,所以这个副百户除了是荣誉奖励,也还是有一定的配套机制的。
这批退伍的副百户可以选择去当时新平定的滇贵地区当县区级的捕快或捕头。
也可以拿一笔不菲的退伍费返回原籍,在原籍开荒的话还可以免税三年。
张一元选择了后者,带着退伍费和七年军伍全部收入回到原籍清水镇,在同姓聚集的张家村购置良田和荒地共一百二十亩,然后娶妻生子。
张伟一家从此在张家村安顿下来,在本村倒也可以算小地主一个。
张一元退伍后思考自己的人生,觉得大字不识是自己没有在军队混出头的关键原因。
并且在回乡之后与官府打交道中更是吃尽了不识字的亏。
因此张一元极力要求自己的后辈读书,最好是读书出来当个真正的官。
张一元和妻子一共生育了十个子女,养活的只有三子二女。
长女张英嫁到隔壁县,生了一子一女后早早离世了。
张伟的父亲张伯山是长子,生一子两女,即张伟和两个姐姐。
次女张凤嫁给清水镇本地贺姓木匠,生有二子一女。
二子张仲石,生二子二女。
三子张孟玉,生一子三女。
张家二代三个男性都被张一元送去读过书,奈何张伯山三兄弟都不是读书的料,要么极为憨厚实诚,过于老实了,要么完全志不在此。
张家二代读了几年书,日常用字都认不全,家书都写不了。
张氏三兄弟读书的不给力,再加上张家条件也有限,没办法,张一元只能放弃儿子们把的注意力放到了第三代上面。
作为张家长孙的张伟,一出生就极受爷爷重视,从小就被教导:\"乖孙呀,你要读书啊,读好书才有肉吃,将来能娶漂亮婆娘,做人上人。“
等张伟稍微懂事一点,爷爷就把利诱改成了讲利害:“伟崽啊,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啊。太平时节咱普通人家只有靠读书才能出头,不然像你爸你叔他们干到死也是没前途的。\"
在爷爷的大力支持下,张伟从五岁起就在镇上唯一的私塾读书。
幸运的是张伟在读书这件事上确实有点天赋,五岁求学,不到七年,就已经从私塾学校的最高班级,也就是科举班毕业了。
清水私塾的科举班毕业,理论上就可以参加童生和秀才的考试。
当然了科举班毕业只代表了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能力,并不代表真能考得科举功名,真想获得秀才功名,还得要县试—府试—院试一步步都考过关才行。
张伟毕业后的当年一路过关斩将以第三的成绩通过县试,再以第五的成绩拿下府试,第一次参加科举就直接考取到童生身份。
一时间张伟神童之名传遍清水镇,令当时年过七十卧病在床的张一元极为高兴,最后怀着对孙子对张家极大的希望含笑离开了人世。
但是等张伟守孝一年后,再参加院试也就是正式的秀才考试时。
也许是命运不再向从前那样眷顾,也许是张伟的天赋和努力不够用了,张伟十三岁第一次院试名落孙山了。
尽管张伟落试后更加废寝忘食的又苦读了两年。
张伟今年第二次参加院试还是再次落榜了。
再次的落榜令从小在考试中一帆风顺的少年张伟极为沮丧,并且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科举的料。
再加上爷爷张一元的去世,让张家从小地主直接跌落为富农,这两年的学习和后面的两次考试也把张一元留给张伟的科考专用小金库几乎全部花完。
爷爷的去世,第一次让张伟感受到了再读书下去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村里有人,甚至是张伟的亲戚也明里暗里嘲讽张伟:
“本是就是一个泥腿子,幸运的多读了几年书,还真以为自己能当秀才公了呀。”
“就是,再读下来,迟到把张老大那点家产全花光。”
还是少年的张伟,在第二次又没考中后,本来就相当失落同时又很自责,再听到同村人的嘲讽,整个人都变的有点迷糊了。
所以考完回家后,张伟好像丢了魂一样,竟然一不小心落入了从小熟悉的清水河中。
幸好张父张伯山最近也看出了张伟的不正常,一直留意着张伟,常常跟在张伟身后不远。
因此听到张伟落水呼救后,只用了不长的时间便将张伟救了上来。
张伟在河里昏迷的那一小会,他原来的意识就被后世尹如展的意识给吞并了。
“阿伟,阿伟,回来吃饭了。”
随着张父张伯山的声音从高坡下面传来。
张伟一边回应,一边甩了甩头,小声的自言自语道:“既然回不去蓝星,那这里从此就没有什么尹如展,只有张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