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匠心筑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春末夏初,咸阳城外的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
  然而这日清晨,范雎却面带忧色匆匆入宫。
  \"陛下,物资供应出现问题了。\"范雎快步走进大殿。
  秦天正在查看工程进度图,闻言抬头。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深知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才是考验治国能力的真正挑战。
  \"具体什么情况?\"
  \"回陛下,石灰供应跟不上了。\"范雎展开一份详细的竹简统计,
  \"按现在的施工进度,每日需用石灰三千斤。可现有窑场日产不足千斤,已经开始影响工程进度。\"
  秦天眉头微皱。他知道在这个时代,石灰是修路的关键材料。
  没有充足的石灰供应,再好的工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现有几处窑场?情况如何?\"
  \"回陛下,咸阳周边共有六处。\"范雎指着地图答道,
  \"但都是民间小作坊,多是陶窑改建,工艺粗陋,产量有限。
  更糟的是,烧制的石灰品质不稳定,时常影响路基质量。\"
  正说话间,吕不韦匆匆而来。
  \"陛下,臣刚从北郊考察回来。有个发现或许能解决眼下的困境。\"
  \"哦?说来听听。\"
  \"在北郡发现一处废弃的大型窑场。\"吕不韦展开随身携带的图纸,
  \"这处窑场十年前曾是远近闻名的制灰之所。窑主因损失惨重,举债难还,这才荒废至今。\"
  \"继续。\"秦天示意他说下去。
  \"臣仔细查看过,窑体主体结构尚存,周边更有取之不尽的优质石料。若能重新启用......\"
  \"好!\"秦天眼前一亮,\"命工部即刻派人勘察,要快!\"
  他继续补充道:\"另外,让工匠们研究改进窑炉设计。要提高产量,还要保证品质。这可是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根基。\"
  白起这时也提出建议。
  \"陛下,依臣之见,不如成立专门的供应司,统筹各类物料。否则光解决石灰问题还不够。\"
  \"有道理。\"秦天对这个提议很是赞同,
  \"就由范雎负责筹建。要建立起完整的供应体系,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范雎领命后立即着手组建供应司。
  很快,一套完整的物资调度体系初具雏形:
  首先是原料采购。
  在各产地设立收购站,就近收集石料、木材等材料。派出懂行的人专门负责把关,确保质量。
  其次是加工制作。
  新建大型窑场,统一技术标准。
  秦天特意让工匠们参考现代的轮窑理念,改进了窑炉设计,既提高了产量,又保证了品质。
  再次是运输配送。
  根据工程进度,合理调配物资。
  在各个关键节点设立中转库,确保供应及时到位。
  最后是质量监管。
  设立专门的检验队伍,对各类物料进行严格把关。
  这套体系运行没多久,就显现出成效。
  一个月后的清晨,秦天微服来到北郊新启用的窑场。
  远远望去,但见高大的窑炉群冒着白烟,周围车马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这窑场日产多少?\"秦天问正在查看成品的工匠。
  \"回陛下,经过改良后的窑炉,日产石灰可达万斤。\"工匠自豪地答道,\"而且品质稳定,完全符合修路要求。\"
  秦天满意地点头。
  他注意到,窑厂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工业区。
  有人专门开采石料,有人负责运输,有人制作工具,还有人经营饭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都是自发形成的?\"他问范雎。
  \"正是。\"范雎答道,\"一个大型窑场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现在很多百姓都找到了新的营生。最近还有人开始钻研如何改进工具,提高效率。\"
  \"好啊!\"秦天欣慰地说,\"这才是长久之计。产业兴旺,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看到物资供应逐渐走上正轨,秦天又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
  他知道,要建设强大的秦国,光有道路还不够,还需要完整的工具制造体系。
  \"范雎,\"
  \"我们要在咸阳设立专门的工具作坊。铲、锹、夯等工具都要统一规格,保证质量。这样施工才能事半功倍。\"
  范雎立即领命着手筹建。很快,一座占地百亩的大型作坊拔地而起。
  作坊内部分工明确,有铁匠打造工具,有木匠制作手柄,还有专人负责打磨、试用。
  每一件工具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检验,确保符合标准。
  这些精良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原本需要三个人合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两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看来咱们找对了方向。\"白起感叹道,
  \"有了好工具,干活就轻松多了。现在施工进度比预期快了不少。\"
  秦天点点头:\"是啊。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把这套物资供应体系推广到全国。等这条官道修好,就该着手其他路段了。\"
  \"还要建立起完整的运输网络,\"范雎补充道,\"让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各个工地。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秦天说,\"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有了这次的经验,相信会越来越顺利。\"
  站在高处眺望,但见大大小小的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石灰窑冒着白烟,工具作坊叮当作响,运输车队往来不绝。
  晨露未退,咸阳城外的官道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
  老工匠周大正带着一群年轻匠人围在沙案前,研究着路基结构。
  \"你们看,\"周大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着沙案上的分层图案,
  \"这第三层用砂石和石灰拌制,讲究的是火候。石灰太多,路面易裂。太少,又不够结实。\"
  \"师傅,\"一个年轻工匠发问,\"那该如何把握这个度?\"
  周大从怀中取出一个粗布袋,倒出一把配好的料。
  \"你们都摸摸看。要像这样,搓起来既不散又不黏。这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
  年轻匠人们依次上前,仔细感受着料子的质地。
  有人用指头揉搓,有人放在掌心细看,都想把这宝贵的经验牢牢记住。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陛下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