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反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朕想在明年年初,立刻进行清丈田亩、清查户籍的工作。你们觉得怎么样?”
之所以只召太子、薛虹、单守才三个人是因为只要隆庆帝想要改税制,那这三个人都绕不过去。
单守才不用说了,户部的领导人,隆庆帝这边有啥命令,肯定要提前和户部通个气的。
太子,下一任皇帝,就算隆庆帝把税制改革成功了,他百年之后这制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还得看如今的太子。
最后一个薛虹,他是最初改革变法的实际提出者,而且很多时候他的想法和自己等人不同,说不定关键时候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建议。
而变法一事又太大,八字没一撇的时候自然是牵扯的人越少越好。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故谋不可众。
说大白话就是: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太子也是支持变法改革的,可古今变法鲜有成功的,所以他心里也没底,想看看一旁的单大人怎么说。
单守才迈出一步,斩钉截铁的道:“臣反对在此时进行清丈田亩,改革税制。”
单守才反对的是时机不对,并不是反对变法。
隆庆帝踱步回座位上,一屁股坐下,双手搭在扶手上,看着下方的单守才:“理由。”
“回陛下,变法一事的确是必要的事情,可如今时机不对。
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以及威慑力不够,变法一事又牵扯太多。不说天下皆反,恐怕当官的还有那些豪门望族也没有几个会同意。
朝廷总不能用兵一家一户的杀过去吧?
尤其是江南及南部几个省,宗族势力之庞大,盘根错节,以至于地方布政使司下达政令都很困难。
甚至有时会出现乡俗大于皇令,家法大于国法的情况。
贸然动手,恐怕只会弄巧成拙。烦请陛下三思。”
隆庆帝对于单守才的回答没有做出任何评价,而是转头看向薛虹。
薛虹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土地人口乃国之根本,臣以为此时不能不动,也不能大动。
若有必要,可以杀鸡儆猴,以震慑地方,令其不敢继续加重现下的情况。
对付一省的官商富豪,总要比对付全天下的官商富豪要容易的多。”
薛虹的建议就一个字,杀!!!
找一个最合适的省份,直接从上到下清洗一遍,就在把所有省份的地方官员吓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太子再站出来装个好人,带百官逼个宫,请求隆庆帝不要再杀下去了。
然后再拉扯一下,以隆庆帝开恩,只杀一省为结束。但代价就是地方必须将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一部分。
开窗效应嘛!朕本来想鱼死网破,全杀了,可太子不同意。
于是在太子“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只有一省的“清官”全部殉职。
而且太子装了好人,可以让地方官误会太子对这件事情的立场。
让他们看到只要熬走隆庆帝,就可以继续在地方吃的满嘴猪油,当土皇帝的希望。
这样一来,虽然割了些肉,但他们也不会直接被逼的造反。
国库的银子也能得到补充,短时间内土地兼并的事情也能得到一些遏制。
在此期间,朝廷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才能稳定的推行下一步计划。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原因,薛虹也好、单守才也罢,甚至隆庆帝本人也清楚,但就是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
那就是底层的农民。
清丈田亩最大的阻力不单单是地方官员与豪强相互勾结。
还有被蒙在鼓里,不知道真相的百姓。
或者说,就算他们知道隆庆帝是为了他们好,他们也会坚定不移的站在地方官那边。
因为皇帝再好,距离他们也太远了。大明太大了,他们不可能越过头顶的父母官去直接寻求皇帝的庇护的。
所以历朝历代变法改革最大的阻力反而是变法成功后的既得利益者。
当然,这里面也有地方官员乡绅的愚弄的原因,也有一些办法太过理想化的原因等等。
可说到底大明百姓的奢求不过就是简简单单的活下去。他们不敢赌,也不愿意去赌。所以只能做墙头草。
百姓不会知道的道理:不应该是谁赢他们站谁,而是他们站谁谁才会赢!!!
这个道理华夏几千年了,也只有封建社会走到末尾,天下人才明白过来。
万岁的不是皇帝,更不是任何一个朝代,恰恰万岁的就是在达官显贵们看来卑劣如尘土一样的,却又生生不息,顽强生存的芸芸众生!
想让百姓坚定不移的相信朝廷,那就必须诞生一个近乎完美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神一样的领导者。
这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绝对的统治力量,能够对下面进行绝对的镇压,同时道德、智慧也拥有对下面绝对的碾压。
名望也必须让百姓全心全意的信服。
否则老百姓永远不会相信朝廷说的任何一句话。
文人再吹,皇帝再会装好人也没用。
将军,我饿的实在跳不动了!
在百姓看来,说场面话,与民同乐谁不会?老子吃饭都是问题,你乐你xx呢!!
封建王朝就是这样的,百姓虽然愚昧,但他们心里也有一杆秤。
现在的大明朝或许安稳太久了。
这个死气沉沉的大明,太需要一场大胜仗来树立皇帝、中央政权在地方的绝对威严了。
说到底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啊!
百姓看不清楚谁会赢,不敢站队。
没关系!那就一步步的,让他们看看,到底是地方那群硕鼠会赢!
还是手握重兵,拥有绝对碾压势力的朝廷会赢!!!
就这样,一个省官员的生死,就在这寂静的夜晚中,由四个人敲定了。
今年年末最后的一场大戏,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