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消失的地丁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嗯?夏大伴,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月的银子数量怎么少了这么多?”
隆庆帝一边用着晚膳,一边翻看着手里的账本。
这账本上面是自从省亲别院一事后,隆庆帝靠搞垄断建材、造假假山、园景布置获得的收益。
“不少了,陛下。这眼瞅着年关将至,很多活现在不能动工。估计得来年开春才能继续动工呢。”
君不见贾府也只是早早的买了材料堆放在那里吗?
不得不说,这群勋贵平时哭穷,但花起钱来也真是眼睛也不眨。
就为了这么一个可笑的别院,就往里堆山填海的扔银子。
隆庆帝合上了折子,接着又问:“嗯,义忠亲王那边什么情况,最近怎么这么安静。下面有没有查出点什么消息来?”
“回陛下,义忠亲王那边暂时没什么消息,倒是贾家、甄家、北静王府都有些动静。
贾家的贾琏私下频繁去平安洲找平安洲节度使。
根据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今年自平安洲走私出去的粮食,比去年足足多了一倍还要多。
这些粮食大多是晋地富商提供的。有贾家替他们打通边关的关系。
甚至……甚至据传平安洲那边还流出去了不少军中制式的兵器……”
隆庆帝夹起一筷子菜当今嘴里:“平安洲节度使,已经好些年没动过了吧?朕记得还是父皇退位前一年升上去的。
北边到底冷,而且边关苦寒冷操劳,平安洲节度使到底年纪大了。
升授予镇国将军从二品,立刻拟制,年前召他入京交接谢恩。”
“是。奴才明白,稍后就吩咐下去。那晋商走私粮食兵器一事……”
“先让人敲打敲打,粮食多些少些无所谓,毕竟不能逼的太狠了。虽然朕手中的军队已经不惧这些蛮夷之辈。
但若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最好。那些仨瓜俩枣的兵器也无所谓。但铠甲、弓弩、火炮一张都不能流出去!”
夏守忠又拿出一个折子,打开看了看然后禀报道:“至于甄家也是所督织造一事,今年……又是亏空。
甄家上折子说,因为今年气温骤降,所以蚕丝减产,自然织造出来的绸缎数量也不如往年,加上人工、工具损耗……
不久前甄家又往义忠亲王、北静王、贾家还有柳家送了不少现银。合计五十万两。”
织造业,一顶一的肥差,大明的主要收入之一。已经连续亏损三年了!
从隆庆帝登基开始,织造一事上的银子就越来越少,到了三年前干脆直接一两银子都没有,还和上面直接报亏空!
这会的江南织造业和后世的企业不同。
后世的某些企业亏损除了贪污腐败等问题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企业不用挣钱也能活着,这些企业的意义是帮助政府管控市场,调节价格。
可江南织造不是啊!!它的目的就一个,给大明朝的国库捞钱!
这样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居然能被甄家干的连续赔了三年!
嘴上说着赔钱,一边又偷偷给勋贵那送钱。
真当天下的百姓和隆庆帝是傻子不成!?
隆庆帝对甄家的做法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行了,把忠顺亲王叫回来吧。江南之事距离了解也不远了,没必要再看着了。
户部的地丁银算出来了没有?”
听隆庆帝终于提到地丁银的事情,夏守忠心直接提到嗓子眼,因为奏折里的东西他看了都觉得离谱。
要是自家陛下知道了……
隆庆帝只是扫了一眼夏守忠的表情就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深吸一口气,做好准备后下令:“说。”
“是,今年各省所收缴的地丁银,总计……七百一十三万两。可能……可能还有零零散散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将地方税银上缴,过些日子数目可能还会涨上一些……”
前面无论的事情无论是晋商通敌卖国,还是贾府走私兵器。或者甄家公然贪污,都没有让隆庆帝动了真火。
因为这几家是什么德行他心里有数,这些事都在他的预期内。
而且这几家就这么大的能耐,逃不出他的五指山,闹不到哪里去。
可地丁银不一样,地丁银收上来的多少,代表着地方土地收入、人头税的多少。
一般情况下,本朝的地丁银是地方留下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要收归中央。
地丁银越少,说明大明朝的人口越衰退。
隆庆帝刚刚登基那会地丁银还能收上来一千三百多万两,现在居然只有七百多万两?
怎么?他隆庆帝这十几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废寝忘食,难道还把大明的百姓给治理死了一半不成!
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国家的百姓不增反减就已经是天大的罪了,是足够写罪己诏,上昏君榜的存在!
按照地丁银的数量去算,大明朝这十几年里,至少稳定的死亡了两千万的百姓,才会将地丁银缩减到七百万两。
这个数字哪怕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纣王、杨广那也是望尘莫及啊!!
在位期间,在没有大规模战争、叛乱的情况下,治理国家治没了一半的人口,隆庆帝自己都想说一句自己牛逼。
这和往隆庆帝脸上吐口水有什么区别?
“反了!都反了!!真是欺天了!!!”
隆庆帝实在没有忍住自己的怒火,一巴掌将桌子上的饭菜扫了下去。
整个御书房内的太监瞬间跪了下去,头都不敢抬。
夏守忠也不例外。对于自家的陛下他是最清楚的。
这十几年来支撑他对这个王朝夜以继日的缝缝补补的最大动力,就是希望后世子孙能称他为文。
地丁银一收上来,简直和拽着隆庆帝脖领子打他嘴巴一样。
“地方官府糜烂至此!!召太子、户部尚书过来议事!立刻!!”
夏守忠擦了擦汗,就要起身下去请人。
“等等,把朕的门生也叫过来。他虽年轻,但对此事早有预见,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