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慈源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在齐相看来,自己这个位高权重的父亲,就是瑟瑟最大的障碍。毕竟前朝后宫都是由姓齐的人掌握着,但凡有点权力欲的皇帝都受不了。这次,皇后表面说是为国祈福,实际就是被罚,另外将主理六宫之权给了贤妃而不是太皇太后也很能说明问题。
齐相认为自己老了,也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再加上瑟瑟收养的那个小男孩颇为可爱,正好也可以承欢膝下。
很快,齐老就上书乞骸骨,朝野震动。不过,更让朝野震动的是,皇帝居然准了。
在皇帝看来,瑟瑟之所以对自己没那么顺从,就是因为有一个权倾朝野的父亲,搞不好自己哪天不在了,瑟瑟如果没有生育,她还能有机会再嫁人。现在,齐老相国直接告老还乡,瑟瑟没了别的指望,以后就只能一心都在自己身上,两人慢慢能过到一起去,早点有孩子,过成真正的一家人。
不过,皇帝特准,齐老告老还乡之前可以见皇后一面,等齐老相国离开京城之后,皇后再去庵堂。
雷嬷嬷知道后,倒是一边有些心疼瑟瑟和齐老相国父女,一边又觉得皇帝还好没那么绝情不讲情面。
齐老进宫后,看到瑟瑟,不禁有些情不自禁,虽然碍于宫中礼节,齐老相国要给女儿行礼。不过,瑟瑟屏退左右后,一把扶住自己的老父亲:“爹爹,别行礼了。都是女儿不好,连累了爹爹。”
齐老相国显然不知道瑟瑟说的是什么事,就说了一句:“不不,是爹爹连累了我的瑟瑟。”
瑟瑟想到这一世,爹爹是自己最亲的人,能够那么无私的为了自己的人,只有自己的爹爹。现在,自己的爹爹自己失去了所有的权势,为的就是成全自己的皇后之位,瑟瑟觉得自己在这一世最对不住的人就是爹爹了。想到这里,瑟瑟就抱着爹爹哭了起来。
哭完之后,齐老相国劝自己的女儿:“爹爹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瑟瑟。瑟瑟可一定要保重好自己,不可对陛下意气用事。皇上毕竟是皇上,皇上是瑟瑟的君夫,瑟瑟先把陛下当成皇帝,再当成夫君。等祈福回来之后,今早给陛下生下皇子,以后瑟瑟的日子才能好过。”
瑟瑟听完,更加难过了,都是自己的任性连累了父亲。这时候,齐老相国从腰带中取出一叠银票,各种面额的都有,对瑟瑟说:”去了宫外,那些奴才难免不尽心,瑟瑟拿着这些银票,日子难过的时候打点用。”
瑟瑟赶紧说:“爹爹,我手上的银票不少呢,几间铺子都在宫外,一直收益不错,瑟瑟不会缺这个的。爹爹回乡以后,比瑟瑟更需要这些钱。”
“傻孩子,到了那种地方,钱多少才是个够啊。听爹爹的,拿着,你拿着爹爹才能放心。”
瑟瑟只好先拿着了。后面,齐相国又开始安慰瑟瑟:“你收养的那个孩子很不错,有了他,爹爹的儿子好过了不少,你放心,回乡以后,爹爹也不会让孩子荒废的。以后,有那个孩子陪着,你可以放心爹爹。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回来之后,跟陛下低个头,一切就过去了。听爹爹的话。”
父女两个人也不敢说话太久,该说的说完之后,齐老相国就告退了。
没多久,齐老相国只留了几个看家的仆人在京城看着齐府,其余愿意跟着齐家的老相国就带着回安庆,再剩下的给了荣养银子和路费都遣散了。
齐老相国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风格倒是有不少人钦佩,相送的人也不算少。。。。
瑟瑟收拾之后,由大内总管派人护送去慈源庵,因为名义是为国祈福,所以一路的皇后仪仗倒是少不了的。
贤妃和后宫其他嫔妃在瑟瑟准备离宫时倒是也踏实。瑟瑟出皇后宫上轿的时候,贤妃率领后宫嫔妃也是跪送,不过皇帝没有露面,瑟瑟也没打算他能来。
到了慈源庵,毕竟是皇家庵堂,倒是规制都很不错。庵堂的住持率庵堂所有人等都在门口迎接,将瑟瑟迎进去后,瑟瑟发现自己的住处和起居处都还不错,连姚黄魏紫后来都跟瑟瑟说比她们想象中的要好。
大内总管倒是跟瑟瑟说,在庵堂里面服侍皇后衣食住行的人除了皇后自己带的两名贴身侍女外,其他的都是皇帝吩咐他挑选的,如果皇后有什么需要,也都可以跟他提,他一定竭尽全力让皇后娘娘这段时间生活舒适。临走的时候,总管还跟服侍的人说,皇后娘娘永远都是皇后娘娘,这次来这里为国祈福,更是为了社稷,所有人要尽心服侍,不然,陛下一定不会轻饶。
可能是有了这位总管的这一番话,瑟瑟在这里的日子并不难过,除了每天有一个时辰要去庵堂诵经,其余时间都是可以自由活动,甚至瑟瑟都觉得没了宫里那些压得人透不过气的气氛,庵堂的静谧还更适合她。
姚黄魏紫的活动空间更大,她们还时不时的去后山看看风景,有时候还去钓钓鱼,两人自己钓的鱼两人还自己烹饪,两个人还吃得特别香。有时候,勾的瑟瑟眼馋,也会尝一口,当然是背着其他人的。这些总管大人派来的人,似乎生怕瑟瑟接触他们没有检查过的东西,生怕瑟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他们就要性命不保一样。
皇帝虽然不说,但是时不时的情绪焦躁。身边的总管大人当然是了解皇帝的,知道皇帝是在想皇后的事情,又不好挑明了说,只是说,皇后娘娘在慈源庵一切都好,身边服侍的人都很尽心,皇后娘娘也是天天做早课为国祈福,时不时的也会看看书、做做针线,让皇帝不用担心。
皇帝只是没好气的说:“谁担心她了。”不过接着又说:“皇后的各种供奉都要按照在宫里时候一样,不可因为在宫外就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