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曾家老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次年,日本不顾国际声议,强行侵占琉球群岛,并改名为“冲绳”,还恬不知耻地将最后一任琉球国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之地。
  更让光绪大动肝火的是,身为外交大臣的崇厚,迫于沙俄施压,想要一味讨好他们,竟擅自与沙俄帝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本是胜利果实,硬生生让他搞成了败军之策,而他本人,则不堪重压,私自逃回国内。
  光绪在早朝会议上,不顾两宫太后脸色,大骂崇厚卖国求荣,是国贼走狗,强烈要求将他交部严惩,并表示绝不承认此有损国威之条约。
  而后,六部三司,地方督抚纷纷上奏表示赞同,拒绝履行条约之款,两宫太后迫于国内压力,不得已下诏悔约,并命曾纪泽为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改议战后条约。
  安稳度过几月。
  初春的紫禁城薄雾朦胧,春寒带雨。一抹新绿,一朵花开,无不预示着春日之色,即将到来。
  “皇上,近来可好?”
  刚在书房中用过午膳,正欲小憩片刻的光绪,听闻门外传来一声熟悉的浑厚男声。
  抬头一看,一个圆滚壮硕的身躯登时占满眼前。
  “父王!”
  “诶,给你说过多少次了,在宫中,要称职务。”
  醇亲王一脸慈爱,柔声责怪后,从身后精巧的竹盒中取出一格小屉。
  “这是你额娘亲手做的桂花绿豆糕,知道你爱吃,所以叫我带些来给你,说让你尝尝看,家里的味道变了没。”
  光绪从小屉中拿起一小块绿色的方糕放入口中细嚼,甜甜糯糯的,果然是幼时的味道。
  两父子盘腿对坐,又寒暄了一阵家事,随后,光绪将随侍支出门外,低声开口:
  “父王,今日怎么得空到宫里来了,自从去年你告病回家,我都近一年没有看见你了。”
  “太后今日叫我进宫议事,我顺道来毓庆宫看看你,有些心腹话我觉得还是要当面给你说一下。”
  光绪看醇亲王一脸肃穆,便端直坐好,仔细聆听。
  “这几日,我在府中与幕僚们商议了许久,离你亲政之日已经愈发接近,这段时间,我们要抓紧做一件事。”
  “请父王明示。”
  “自古以来,天子掌权,权中有贵,贵在兵字,这杖节把钺?之权绝不可流于他人之手。我们合计着,就算你亲政之后,太后也断不可能将兵权交于你,届时,你也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所以要想夺权,此权首争,我们如今应当提前着手,在亲政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做足准备。”
  光绪听后,若有所思,经这几年对古典书籍的学习钻研,再加之顶流师资指导教育,他早已不是前世那个直来直往,只会低头蛮干的理科学生。
  “儿臣谨遵父命,只是,不知道该从何着手。”
  醇亲王没有急着回答,他微眯双眼,用右手轻抚着胡须,貌似正在回忆往事,片刻后,他缓缓吐字:
  “载湉,平时你还是要多留心本朝往事,朝中的所有人和事都是很微妙的,既可以串联一起,又可以分崩离析。”
  说到这儿,醇亲王停顿了一下,侧着头看了看四周,确认四下无人才继续开口:
  “现如今,朝中有三股军事力量最为强大,它们都分别掌握在三名地方大员的手中,首当其冲的为李鸿章所领导的淮军,第二为左宗棠率领的楚军,第三则为曾家兄弟筹建起来的湘军。”
  “前两者我都略知一二,可是,这湘军不是在攻下金陵,平定捻匪后,早已裁撤干净了吗,听翁师傅讲,现在湘军几乎只剩下了长江水师一脉,如今的影响力还抵不上绿营官兵。”
  光绪紧锁眉头,提出心中疑问。
  “恰恰相反。”
  醇亲王淡然一笑。
  “你有所不知,现今的淮、楚两军中,官兵多为老湘军裁撤下的人才,且朝中大员,地方文武,绿营将官中,近一半的人都与湘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这不是退休不退权吗?”
  醇亲王一愣,哈哈一笑,拍了拍圆鼓鼓的肚皮,接着开口:
  “是你说的这个理儿,曾国藩逝世后,湘军领导人的重担就落到了曾国荃头上,曾国荃这人呐,常年呆在军中前线,性格刚直,办事牢靠,没啥心眼儿,最主要的是,她跟慈禧太后有许多不解之仇,所以外臣当中,从他着手最佳。”
  光绪似懂非懂,点点头,又疑惑道:
  “可我听说,最近他连连上折,想请病开缺,这种时候,怎么邀他入局呢?”
  “这个好办,你向两宫太后请旨,优诏挽留,并召他入京面圣,朝上,你只需好言相慰,退朝后,我自有办法邀他赴宴。”
  眼看醇亲王说完要走,光绪跟着起身,送至门口时,不解的问:
  “父王,你方才所说的不解之仇,是指什么?”
  “这个嘛,”醇亲王拍了拍光绪的后背,故作神秘道:“你就别问了,都是朝中旧事,个中详情,只有我和你六叔最是清楚,你就稍安勿躁,看看为父的手段如何。”
  光绪微微颔首,经过这几次事件,醇亲王所表现出的操盘能力,是自己目前万不能及的,有他出手,自己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呢?
  画面一转,镜头给到了年近花甲之年的曾国荃身上。
  这位来自湖南湘乡县的农家子弟,早年随大哥进京求学,他本天资聪颖,府试、公试皆得第一,寒窗苦读,日夜诵文,好不容易考取个“贡生”,却连入朝为官的候补资格都没有,一气之下,便将圣贤书朝床上一扔,回到老家荷叶塘当起了“街溜子”。
  原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混世小子”,想等大哥混了大官,再在他手里讨个差事,谁料,咸丰二年,一股农民起义之风刮遍全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霎时间,竟占领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得亏仰仗洪秀全的太平军队,大哥曾国藩领旨督办团练,顺手将他纳入麾下。
  此后,他彷如点开了金手指一般,从未驰马练剑,投石习武的他,一路开挂。
  先为兄长解困,接着自立成军,跟着连克名城、屡败双王,最后将金陵之城强围了两年多的时间,世人都笑称“曾铁桶”。
  后来,金陵城破,夺得首功,朝廷加授太子太保,一等威毅伯,众人不敢再取笑于外号,皆恭敬称呼一声“九帅”。
  平定太平军后,湖南曾氏家族战功赫赫,功勋卓着。
  但,紧跟着,湘军剿捻失利,再加上大哥曾国藩因教堂事件,名毁津门,曾氏一脉就此隐匿于朝野之中,转战于幕后之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