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三觜山李彦仙拒金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从此,李彦仙、王延二人便在李弥达手下安定下来,辅助李弥达的陕州军政之事。
  此时,正是建炎元年十月。形势已然越来越危急了,金军西路军统帅完颜娄室已然占领河东大部,正准备南下,占领陕西和河南地区。
  为了御敌之陕州之外,李弥达经过慎重考虑,将李彦仙派往河南府渑池抗金前线,担任此处的主将,负责防守崤山和渑池之间的通道,拦截金军的西进。
  这个时候,金人已然三路大军出动,除完颜娄室的部队外,还有完颜讹里朵和完颜黏没喝的部队。
  来攻河南的部队正是金军中路军,由完颜黏没喝率领,从河阳渡河,向河南各地扑来。
  此时永兴军帅范致虚接到官家圣旨,要求他率六路大军增援,从陕西长安出发,去河南迎击敌人。
  范致虚是福建人,此前曾担任过朝廷的兵部侍郎,懂一些军事。靖康元年时,被任命为京兆府(长安)知府。此次金兵攻打河南,朝廷委派他担任陕西六路宣抚使。
  此人虽然担任过兵部侍郎,但却是文人出身,对军事知之不多。按宋的体制,是以文臣节制武将,所以同等的情况下,文臣的地位高于武将。
  而且此人非常自负,甚至有些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己管过军事,却对金军的强悍并没有实质性的认识,结果他将为他的自负付出血的代价。
  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后,范致虚率领二十万人马自长安出发,到了前线渑池,准备在义马与敌人交手。
  此次李弥达也跟随着范致虚到了前线,亲手杀几个金兵这是他一直的愿望,这次范致虚同意了李弥达的要求。
  李弥达深知自己的侄儿李彦仙是有两把刷子的人,所以范致虚的部队进驻渑池时,李弥达便将李彦仙推荐给范致虚。
  然而范致虚此时是陕西六路的宣抚使,那可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而李彦仙只不过是一个守城的主将,品级很低,哪里能入范致虚的眼?
  只不过范致虚比较器重李弥达,所以给了李弥达个面子,同意见一下李彦仙,其实也就是敷衍一下而已。
  而李彦仙却是真正为战事着想,既然能够见到领军的一把手,他还是想把自己的建议说一说。为此,他根据自己在军队的经验,认真思索了此次抵挡金军的一些想法。
  然而,他并没有想到,范致虚见他只不过是给他叔叔李弥达的面子而已。
  所以当李彦仙建议说:“崤渑是险要关隘,难以屯驻大军,前进后退都容易导致军队溃散。应分道并进,寻找时机出关。还应当以一半军兵扼守陕西,才可进一步采取行动。”
  哪里料到,范致虚一听此言,竟然大怒,道:“你一个小小守城将领,竟然出此下策,如此贪生怕死,怎能抵抗金人?”
  李彦仙一听,心中百思不得其解,心道:“我只不过提了一个建议,他为何如此大怒?”正待要辩解。
  可是,范致虚一看他还想要辩解,立时拍案道:“你这种贪生怕死之人,如何能够担任主将守一城,若依汝此言,岂不是沮丧我军心?”
  遂令人将李彦仙革职降为石壕尉,李彦仙一听,心中如五雷轰顶,没想到提了个建议,把官给丢了,心中便有些闷闷不乐。
  而李弥达也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参言,只好令李彦仙退了下去。
  回到住处的李彦仙只好收拾行李,去石壕就任。王延一见李彦仙心情不好,便询问。
  李彦仙便将实情相告,王延道:“师兄,我和你一起去吧,跟着这种听不进意见的上官,迟早会吃败仗!”
  不幸的是,王延一语成谶!
  范致虚这次败得很惨,他的二十万人竟然没有抵得住金人五万人的攻击,范致虚进兵到义马千秋镇时,被敌人用冲击、包抄、分割等方式,宋军全线溃败,范致虚只带了十几骑,落荒而逃。而李彦仙的叔父李弥达在这次战斗中光荣殉国。
  在石壕的李彦仙得知叔父阵亡,宋军大败,忍不住痛哭一场,既是痛恨不懂军事的范致虚的瞎指挥,葬送了二十万宋军的性命,更是痛惜自己的叔父李弥达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然而,兵败如山倒,一切都是连锁反应!
  宋军千秋镇之败后,金兵乘胜西进,一路上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很快沿途的城池完全失守,金人一鼓作气占领了陕州。防守陕州的官吏全部逃逸。
  此时,李彦仙仍在石壕,他并没有逃跑。他知道,跑是跑不掉的,你能跑到哪里去?还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有转机。
  当然,李彦仙有这种自信,并不是盲目的。因为石壕这个地方是一个多山的地方,易守难攻。
  李彦仙被贬到石壕后,他并没有闲着,而是仔细察看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哪里可以屯兵、哪里可以阻敌、哪里可以伏兵,他心中一目了然。
  当时石壕有三座山,分别是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其中三觜山是一个防守的好地方,他便在此驻守。
  陕州被敌攻下之后,城内的溃兵和流民甚多。李彦仙便趁机招募他们,流民和溃兵便争相来投靠。
  他对前来投靠的人说:“我不是本县人,不像你们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如今我尚且努力守护国土,如果你们不尽力,那么金人就会杀死你们。”
  众人一听认为有理,于是前来加入他的队伍的人络绎不绝,没多长时间,他手下已然有了近万人。他将老幼迁至安全之地,选拔精壮精锐驻守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等地营寨,预备金人来袭。
  且说金军攻下陕州城后,少数部队在城内,绝大多数部队在城四周外二十里处驻扎,城南的一处大营乃是一名金军的千户在统领,此人名仆散术虎,乃是完颜娄室手下的一员悍将。
  李彦仙的部队在三觜山一带活动,当然瞒不住他的眼睛,他决定要彻底剿除这股宋军的残留部队。
  这天,忽然探马来报李彦仙:有金军数千人来犯。
  李彦仙闻报,赶忙召集众将,齐聚军帐之中商议应敌之策。军帐内,气氛凝重,众人皆面色严肃紧张,深知此次金兵来势汹汹,绝非以往可比。
  李彦仙对众人说:“大家休要惊慌,打仗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我们有地利和人和占全,足以自守”。
  有人不信,道:“将军,此股敌人挟拿下陕州之威势,气势正盛,我们现在人手虽多,但大多是乡民,战斗力与敌差距甚远!恐不能胜!”
  李彦仙道:“敌人气势虽盛,但我处在有利之地,我们的优势在于熟悉地形,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地势的有利条件,出奇兵必可取胜!”
  王延也道:“李将军说的有道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绝不能和敌人硬拼,必须要智取,这样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李彦仙用赞许的目光看了一眼王延,继续说道:“吾有一计,可先派部分精兵,悄悄埋伏于那山后的密林中,待我等与金兵在山前正面厮杀至酣之时,伏兵再从其背后掩杀过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定能大乱金兵阵脚,我军便可趁机取胜。”
  王延一听,大赞道:“将军此计甚妙!那金兵定想不到我军会有此招,我愿率那支伏兵,定叫金兵有来无回!”
  众人一听,也纷纷点头称是,李彦仙见众人齐心,心中稍定,便开始点兵遣将。
  不多时,金兵部队已出现在了三觜山下。远远望去,金兵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黑色巨龙,不见首尾,旌旗遮天蔽日,刀枪的寒光在阳光下闪烁,晃得人眼生疼。马蹄声如雷鸣般滚滚而来,震得大地微微颤抖,一场惨烈的大战即将开始!
  李彦仙站在山头,看着那逐渐逼近的金兵,深吸一口气,大喝道:“众将听令,随我下山迎敌,今日便是我等杀敌报国之时,休要惧那金兵!”
  说罢,一马当先,冲下山去,身后的宋军将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朝金兵涌去。
  金兵见宋军下山迎战,丝毫不惧,反而加快了速度,如饿狼扑食一般冲了过来。双方瞬间便碰撞在了一起,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山谷。
  金兵皆是精锐之师,个个身形高大,力量强悍,他们挥舞着手中长刀,气焰极其嚣张。一名兵士刚冲上前去,便被一金兵一刀砍中肩膀,那刀刃直接没入肉中,鲜血飞溅而出,那兵士硬是没吭声,却咬着牙,用手中的长枪朝着金兵刺去,奈何金兵反应极快,侧身躲过,反手一刀,那兵士的肚腹便被划开,五脏六腑流了一地,惨不忍睹。
  然而,这并没有让李彦仙的兵士们退去,反而激发他们的愤恨之心,人人拼力向前,奋勇厮杀。
  李彦仙更是手挥长枪在敌阵中纵横驰骋,长枪如灵蛇一般,精准地刺向每个金兵的要害,所到之处,人人披靡。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愈发激烈,战场上早已是一片血肉模糊,地上满是残肢断臂和双方阵亡的兵士,鲜血汇聚成了一条条小溪,将泥土都染成了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
  宋军将士们虽个个英勇无畏,但金兵毕竟金人势众。一时,宋军渐感有些吃力,可众人依旧死战不退。
  正在危急之时,忽然听得一阵呐喊,只见那山后的密林中,突然杀出一支宋军伏兵,为首的正是王延。犹如神兵天降一般,朝着金兵的背后冲来。
  金兵原本正全神贯注地与山前的宋军厮杀,哪料到背后会杀出一支奇兵。顿时,金兵阵脚大乱,慌乱之中,不少金兵自相践踏。那原本整齐有序的阵型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
  王延一马当先,手中长刀所指之处,金兵无不胆寒。他一边砍杀,一边高呼:“金兵已乱,弟兄们,杀啊!”伏兵们士气大振,喊杀声愈发响亮,朝着金兵的后方猛冲猛打。
  王延手持大刀冲入敌阵之中,那刀上下翻飞,好似砍瓜切菜一般,所到之处,金兵纷纷倒下。他挥刀朝着一名金兵将领扑去,那将举刀来挡,却被王延这势大力沉的一刀震得虎口发麻,手中的刀险些脱手。王延乘胜追击,又是一刀横劈过去,直接将那金兵将领的头颅砍了下来,鲜血喷涌而出。这一下,震慑了不少金兵,金人的士气开始动摇!
  此时,山前的李彦仙见状,也大喝一声:“众将士,此时不冲,更待何时?”宋军将士们齐声呐喊,发起了更为猛烈的冲锋。前后夹击之下,金兵终于抵挡不住,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纷纷四散逃窜。
  金军千户仆散术虎哪里料到这一股宋军如此厉害,欲待召拢兵士进行反击,可是哪里召集得来,兵士一溃,根本无法立住脚,整个阵形大乱。
  仆散术虎一看大势不好,再不走,自己的命怕要丢在这里。无奈,他也只好随着溃军逃窜而去,
  李彦仙一看金军主将溃逃,立时令人击鼓助威,随着“咚咚”的战鼓声响起,兵士们士气高昂,奋力朝着金兵掩杀了过去。
  金兵的嚣张气焰早已荡然无存,只顾着逃命,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有的慌不择路,有的直接从马背上摔下,还未起身,便被追上的宋军取了性命;有的被宋军围困,跪地求饶,可宋军哪会心软,直接手起刀落,血溅当场。
  这场战斗,从中午杀到黄昏,直到天色渐暗,战场上才渐渐安静下来。三觜山脚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惨烈的景象,好似人间炼狱。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