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清军入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就在林宇凡训练火炮士兵的时候,一条消息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任命多罗饶贝勒阿巴泰为大将军,率领清军再次入关。
  林凡宇得知此消息后,面色凝重,立即派人将正在外剿匪的陆景行、孙路飞、卫名哲等重要将领召集在一起。
  几人后,陆景行、孙路飞、卫名哲等人返回,赵弘武、潘启铭、韩皓宇等众将领齐聚到总兵府议事厅,
  林凡宇率先开口:“诸位,如今清军任命阿巴泰为主帅率领大军入关,满清鞑子来势汹汹,我不想崇祯十一年满清鞑子在济南屠杀百姓的旧事在我们澄莱镇上演,我们现有的澄莱镇加上大嵩卫两万人防御有些力不从心,我决定再招募一万五千人,作为预备役,防守重要城市,诸位对此有何看法?”
  赵弘武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招募新兵虽可扩充兵力,但时间紧迫,新兵训练恐难速成。当务之急,是利用好现有的兵力与红衣大炮,制定合理的防御策略。”
  陆景行点头称是:“赵总兵,所言极是。我认为可在关键隘口设置多重防线,以红衣大炮为核心,配合步兵坚守。”
  ……
  林凡宇听着众人的分析,心中渐渐有了计较:“各位所言皆有道理。我命令,赵副总兵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招募一万五千人,进行训练;潘参将负责军队防御和新招募士兵的粮草;陆景行与卫名哲互调,陆参将负责统领在登州府的一万人,孙参将为辅,驻扎在潍县防御满清鞑子部队;卫名哲你统领澄莱镇剩余的五千人驻扎在福山防止满清鞑子海上登陆;郑宇轩参将你做好水师调度,战船立马出海侦查满清鞑子防止他们海上登陆;韩主事,军械所现在立马开足马力,全力生产火绳枪、火药、火炮,把已经生产出来的火炮调拨四十门道陆参将哪里,剩余的十十门给烟台卫,我要求你在一个月内在生产三十门火炮,生产完后分别调拨威海卫十门、莱州府十门、黄县十门。”
  众将领齐声领命:“遵命,大人!”
  随后,各将领迅速奔赴各自岗位,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
  赵弘武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招募新兵。他在澄州府、莱州府及周边地区张贴告示。一时间,许多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前来应征。赵弘武将他们集中起来,按照身体素质和初步军事素养进行分组,挑选出一批有经验的老兵作为教头,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潘启铭开始忙碌筹备粮草,陆景行率领着部队开赴潍县。到达驻地后,他立刻组织士兵勘察地形,依据地势修筑防御工事。安置从韩皓宇处调拨来的四十门火炮。其他人均按照会议确定的事情进行安排部署。
  时间来到了崇祯十年十一月,驻扎在潍县的陆景行,派遣细作和斥候经过侦查,得到消息,十月份清军兵分两路入关。其中,左翼部队从抚宁卫以北的界岭口毁长城而入;右翼部队从雁门关、黄崖口进入。之后两路军队会师于蓟州。在蓟州,明军与清军交战,被清军击败。击败蓟州的明军后,清军继续南下,经北京、河北等地区。进入华北平原后,清军开始分兵向山东进发。其中,左翼部队向东前来澄莱镇;右翼部队则南渡黄河,掠夺济南府等地。
  得到消息后的陆景行,一方面加紧加固潍县防御,潍县是满清鞑子进入澄莱镇的第一座城池,将会在这里与满清鞑子进行激战,一方面向林凡宇报告情况。
  林凡宇收到陆景行的禀报后,眉头紧锁,他立刻传令各将领,再次齐聚总兵府商议应对之策。
  “诸位,清军左翼直奔澄莱镇而来,潍县首当其冲。陆参将已在全力加固防御,赵总兵,新兵训练的怎么样了。”林凡宇神色凝重地说道。
  赵弘武率先发言:“大人,新兵招募虽已初见成效,但训练时日尚短,此时若仓促投入战斗,恐难有大用。”
  林凡宇微微点头,想了一会儿说道,“从大嵩卫抽调二千人,从福山抽调一千人,从新招募的士兵中抽调三千人,共六千人,由楚逸尘带领,驰援潍县,驻扎在昌邑与潍县互成犄角。我大明将士与澄莱镇共存亡!”
  众将领齐声高呼:“与大明共存亡!与澄莱镇共存亡!”
  随后,各路人马迅速行动起来,大嵩卫和福山的军队向昌邑集结。赵弘武在新兵营中精挑细选,选出三千余名表现突出的新兵,在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下,向着昌邑疾驰而去。
  陆景行在潍县,一方面督促士兵们不分昼夜地加固城墙,增设防御设施。他将四十门火炮合理分布在城墙上各个关键位置,亲自检查每一门火炮的状况,确保其能在战斗中发挥最大威力。同时,他还组织士兵们准备了大量的石块、滚木、油水等防御物资,严阵以待清军的到来。城中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士兵们搬运物资、照顾伤员,军民一心,共同抵御即将到来的清军。
  一方面将城外的百姓迁往城内,派遣士兵组成小队,分赴各个村庄,组织百姓有序向潍县迁移。士兵们向百姓们耐心解释着清军的残暴与危险,劝说他们尽快离开家园。百姓们听闻后,纷纷拖家带口,带着仅有的干粮与衣物,跟随士兵们踏上前往潍县县城。
  与此同时,清军左翼部队在贝勒博洛,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的带领下逐渐的进入山东东部朝澄莱镇的方向前来,此时清军左翼前锋的部队,在参领罗实的带领,逐渐的逼近了潍县。
  罗实率领的清军前锋部队一路烧杀抢掠,所过之处村庄被焚,百姓惨遭屠戮,一片凄惨景象。他们的恶行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意识,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勇军一直在进行反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