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跟徐铮学习后期制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念书的孩子》杀青后,沈玲珑深知后期制作对于影片质量的重要性,犹如雕琢璞玉,关乎着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与质感。
  在思考如何为影片进行后期制作时,她将目光投向了也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的《泰囧》,决定向徐铮学习后期制作,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
  沈玲珑跟着徐铮加入了《泰囧》后期制作团队,学习在剪辑节奏上的把控。
  《泰囧》的剪辑师通过快速而流畅的镜头切换,将影片中的喜剧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紧张的观影情绪,笑声不断。
  沈玲珑边学习边中分析其中的镜头组接的规律和节奏变化。
  她发现,在喜剧冲突强烈的场景中,剪辑师往往采用短镜头快速切换的方式,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喜剧效果,而在情感表达较为细腻的部分,则适当放缓剪辑节奏,运用长镜头或舒缓的镜头组接,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中,感受温情的流淌。
  例如,在《泰囧》中有一场王宝强和徐峥在泰国街头追逐的戏,徐铮要求剪辑师通过快速切换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展现出两人奔跑过程中的种种意外和笑料,整个场景节奏明快,让观众捧腹大笑。
  沈玲珑意识到,这种剪辑手法对于《念书的孩子》中一些紧张或活泼的场景同样适用,如开开在田野里奔跑玩耍的画面,以及他与同学们在学校的课间打闹场景,通过加快剪辑节奏,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孩子的活力与天真无邪。
  而在情感渲染方面,《泰囧》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徐铮要求影片的结尾部分要将喜剧升华,喜剧不能单纯是喜剧,喜剧的底色是悲欢。
  所以剪辑师在剪辑结尾时,当徐朗和家人团聚,高博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一家人温馨地站在一起时,剪辑节奏明显放缓,音乐也变得舒缓而温情,长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人物的脸庞,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温暖。
  沈玲珑想这就是一个导演把控全局的能力吧。
  那是不是可以在《念书的孩子》中,爷爷去世、开开与小胆儿分别等情感重场戏,也可以借鉴这种剪辑和音乐搭配的方式,通过缓慢的镜头移动和抒情的音乐烘托,增强情感的感染力,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留守儿童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引发观众的共鸣。
  除了剪辑,沈玲珑还关注到徐铮在音效设计上的独特之处。
  影片中的音效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与画面完美融合,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观影环境。
  例如,泰国街头嘈杂的人声、汽车的喇叭声、独特的乐器演奏声等,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泰国的热闹氛围之中;而在一些动作场景中,如打斗、追逐等,音效的增强更是提升了画面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对于《念书的孩子》,沈玲珑深知音效对于营造乡村氛围的重要性。
  她计划在后期制作中,加入乡村特有的声音元素,如鸟鸣声、风声、狗叫声、农用车的轰鸣声等,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气息,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在开开与小胆儿相处的场景中,突出小胆儿的叫声和呼吸声,以及开开与它互动时的细微声音,以此来强化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在夜晚的场景中,着重处理风声和虫鸣声,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衬托出开开的心境。
  在画面调色方面,《泰囧》呈现出了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影片整体色调明亮鲜艳,突出了泰国的热带风光和热情洋溢的氛围,同时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如徐朗内心挣扎的时刻,画面色调会略微偏冷,以衬托人物的情绪变化。
  沈玲珑思考着《念书的孩子》的调色方向,她希望能够通过调色展现出乡村的质朴与宁静,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温情与淡淡的忧伤。
  她计划采用暖黄色调作为主色调,来烘托乡村生活的温馨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表现开开孤独、难过的场景时,适当降低饱和度,增加一些蓝色调,营造出清冷、压抑的氛围,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爷爷的葬礼场景中,通过偏冷的色调和暗淡的光线,传达出开开失去亲人的悲痛;而在回忆与爷爷相处的美好时光时,则采用柔和的暖色调,让观众感受到那些温暖的瞬间。
  沈玲珑一边跟着徐铮团队学习后期制作技巧,一边结合《念书的孩子》的自身特点,反复试验和调整,不断地剪辑样片,尝试不同的音效组合和调色方案,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
  在这个过程中,沈玲珑也跟徐铮团队成员们共同探讨,互相学习。
  不得不说,徐铮真的很有导演天赋,难怪《泰囧》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通过对《泰囧》后期制作的学习和借鉴,沈玲珑对《念书的孩子》的后期制作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她希望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精心的后期制作,让《念书的孩子》绽放出独特的魅力,触动观众的心灵,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温暖而又令人感动的乡村留守儿童故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