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电灯下的悟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淳于越当即拿出纸笔,将自家的感悟写了下来。
  “昔年圣人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前者可为五帝时期大同之治,后者可为三代之英小康之治。”
  儒家的大同之治,是五帝尧舜公天下禅让制的时期。
  小康之治则是夏商周三代杰出君王时期,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然......今时不同于往日。”
  “今秦地数千里,百姓数以千万计。”
  “此前吾常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实则不然......”
  “今土地百姓之数,十倍百倍于往日。”
  “是故儒学难见成效,不被诸侯所用。”
  “全赖于天下百姓困乏,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君子理应重义轻生。”
  “然今天下黔首百姓却重生轻义。”
  “此实非黔首之过也,若不能生,又如何能知礼仪,晓道德?”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圣人之道,在于民。”
  “民为先,道德为后。”
  “故先有民之生,而后有民之道德。”
  “道德礼仪在乎于心,亦在乎于民。”
  “无分先后,无分你我。”
  ......
  淳于越灵感迸发,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
  大体上就是论述为什么如今儒学没落,不受君王所重视。
  昔年五帝时期,国土全在河洛一带,百姓只有数十万。
  自然更容易推行道德礼治,所以能够天下大同。
  毕竟天下也就那么大,君王又能够身体力行以德行感化百姓。
  然而如今国土广阔,百姓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再想用尧舜之治,实在还是太过艰难。
  这需要整个国家上下一心。
  所以,才难以重回尧舜之治。
  若是进行大批的分封,倒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
  不过却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诸侯实力强大后出现反意。
  身为儒生,淳于越很久以前其实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了。
  甚至李斯经常拿此事来说儒家分封不可取。
  但是淳于越却对此选择视而不见。
  因为以前的他认为诸侯反叛,那是诸侯不道德。
  只要道德水平够高,自然就不会反叛。
  周朝之所以覆灭,还是因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如今他不这么想了。
  淳于越认为,这全是因为一个字,那就是——利。
  诸侯反叛,不只是他们没有道德。
  更重要的是,他们强大之后出现了更大的欲望。
  而这个欲望一旦超过了他们的道德,他们便会心生反意。
  为什么以前的诸侯,没有反叛呢?
  淳于越认为,那是因为以前的生活困苦,所以大家的道德都很高。
  就像五帝时期,人们的物质匮乏。
  帝王虽然地位高贵,但是生活同样也十分辛苦。
  需要带领族人们面对各种灾祸,解决各种问题。
  高贵的地位和付出的代价,是相辅相成的。
  想要地位高贵,想要天下共主,那你就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而且这高贵的地位所带来的,也就只是一个地位,而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
  但是如今却不一样了,过去了千百年。
  人们的物质不再那么匮乏了。
  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而贵族和君王们,可以享受之物那更是多了起来。
  随之而来,便是他们欲望的放大。
  所以天下诸侯们会为了这份欲望,而发生战乱。
  所以......五帝时期的大同之治才会降级成夏商周的小康之治。
  所以才会在春秋时期再度降级......变成诸侯割据一方,互相攻伐持续数百年,百姓民不聊生。
  淳于越以前只觉得。
  君子克己复礼。
  坚守本心,便可不为外物所动,做到舍生取义。
  那些不道德不仁义的君王诸侯,都不是君子。
  如果人人都能如他淳于越一样,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淳于越现在意识到了,他错了。
  错的很离谱。
  因为......他也渐渐的也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欲望。
  最开始是仙家酒楼的仙菜。
  淳于越吃了之后就念念不忘。
  甚至还在别人质疑自己时,歪曲圣人之言为自己开脱。
  淳于越曾在深夜骂过自己,为何会变成这样。
  不过骂过之后,淳于越第二天还是想吃。
  当仙府带来仙纸、电灯、照相机、留声机、老花镜......
  诸多仙术造物之后。
  淳于越的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
  他发现他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
  这种感觉一旦出现,就是压制不住的。
  这也让淳于越明白了:
  人啊......都是有欲望的。
  管你什么大儒不大儒的,这是无法避免的。
  只是这些欲望有的可以戒掉,有的不可以。
  像仙菜和厕纸这些,淳于越咬咬牙还是可以不用的。
  但是电灯、仙纸、老花镜......这些却是淳于越难以拒绝的。
  原来他淳于越,不是没有欲望。
  而是此前对他的诱惑还不够罢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的淳于越,忍不住又骂了自己几句。
  晚上拷问自己的内心,觉得自己不配当君子。
  可是仙术所带来的欲望......是错的吗?
  自己想要看清文字......有错吗?
  自己想要吃上可口的饭菜......有错吗?
  自己想要用轻便的仙纸......有错吗?
  自己想要用明亮的电灯......有错吗?
  自己明明没有错啊!
  仙术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何错之有?
  所以淳于越开始推己及人。
  以此来思索天下之事,思索儒学之事。
  最终淳于越彻底醒悟。
  错的不是欲望,错的是......无休止的欲望。
  为什么大同之治,变成小康之治,又变成诸侯战乱?
  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真的是今人不如古人吗?
  肯定不是这样的。
  只是生活在渐渐变好,人们的欲望也在逐渐变大。
  所以天下才会变成如今这般:
  大道不存,小康不再。
  但是如果真要回到五帝时期甚至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要是前几年有人问淳于越这个问题。
  他肯定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要选择回到过去享受大同之治的盛世。
  见证一番圣人所说的盛世。
  但是如今再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淳于越却是犹豫了。
  因为......他已经放不下如今的生活了。
  他追忆的......其实只是三皇五帝时期的那种天下为公的精神。
  而非是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
  ——
  大家的生活比以往越来越好,这肯定是没有错的。
  而且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不可逆转的。
  就像以前的人用简陋的工具耕种,如今的人用铁犁牛耕。
  总不能为了压制欲望,提升大家的道德修养,强迫大家徒手种地吧?
  到时候得累死饿死多少人呢?
  这无疑是一种愚蠢。
  “正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淳于越感受到了这种欲望,所以才能有更多的想法。
  “所以......仙府所做的才是正确的。”
  “虽然仙府看起来是以榨取贵族财富来行事的,但是却是真正的平衡中庸之道。”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要消灭欲望,是绝无可能的。”
  “只有尽量平衡人们的欲望。”
  “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
  “百姓们能够吃饱肚子,才会考虑道德礼仪。”
  “如果国家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让他们的后代子孙绵延不绝,他们也会从心底里热爱国家。”
  “如此一来,百姓们最终依然能成为君子。”
  “甚至甘愿为这样的国家,舍生取义。”
  “原本不知道德礼仪的百姓黔首们......便会从之前的重生轻义,转变为舍生取义。”
  “什么东西会比生命更重要呢?”
  “不同的人,肯定想法不一样。”
  “对我而言,道德确实比生命重要。”
  “若是我舍去性命,儒学便能够兴盛,天下便能够大同,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舍去性命。”
  “但是天下百姓们却不一样。”
  “需要有一种让他们值得珍重,值得拼进性命而守护的东西。”
  “只是口头上的道德礼仪,是无法打动他们的。”
  “人,终究是利己的。”
  “但也不完全是利己的。”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法也不同。”
  “黔首们可能会为了自己赖以为生的田地而拼去性命。”
  “商贾们可能会为了自己的财产而去拼命。”
  “父亲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儿子拼命。”
  “也有的人,完全以自己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没有自家性命重要。”
  ......
  “生命很重,如泰山一般重。”
  “为了活着,人们有的时候会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但是生命又很轻,如仙纸一般轻。”
  “为了一些理想和追求,人们会毫不犹豫的舍弃性命。”
  ——
  “当今天下。”
  “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只有少数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
  “我之前总是想通过教化,来让人们都能够为理想而活着。”
  “这本身无疑是一件困难之事。”
  “人得先能活下来,才能有理想。”
  “活不下来,还谈什么理想呢?”
  “如此看来......仙府真乃圣人也,一眼便看出了天下的症结所在。”
  “每一步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道义和生命,其实无分先后。”
  “人们生来都爱惜性命,能够选择舍生取义之人,反而是后天所致。”
  “二者,显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深夜。
  淳于越在电灯下。
  思如泉涌。
  将自家近日的所思所想,全部转换成了文字,记载了下来。
  他结合仙府的一些举措以及仙术的作用,将其融合进了儒学之中。
  整理出了一本两万余字的书籍。
  他将其命名为《仙儒》。
  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习得仙术的儒生......
  多年振兴儒学而不可得。
  淳于越心中是有郁郁之情的。
  但是今日,他的郁郁之情一扫而空。
  他有一种感觉,此书一出。
  日后儒学便将有希望再度兴盛。
  虽然和曾经的儒家经典有了许多的出入,可能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甚至被其他儒生所不认可,把他淳于越当成荀子那样的人骂。
  但是淳于越不在乎。
  因为淳于越认为他会是对的。
  唯有这样的儒学......才是适合如今天下的儒学。
  儒生,当利民。
  只有百姓富足,才是盛世之基石,才能够重回尧舜。
  儒生,当学仙术。
  只有学会了仙术,才能够更好的利民,制出各种各样改变民生之物。
  儒生,当懂得平衡人之欲。
  只有平衡了欲望,才会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儒生,当以行动为主,言语为辅。
  当今天下,行动比言语更为重要,言语教化百姓千次,不如帮百姓一次。
  ......
  洋洋洒洒写到了深夜。
  淳于越却无一丝一毫的疲惫之色。
  反而神采奕奕。
  看着自己一夜所书的成果,淳于越捋了捋胡子:
  “只可惜......扶苏并不在此处,无法将此书第一时间给扶苏看。”
  淳于越写完之后,心情愉悦。
  随后便想到了自家远在西域的弟子,心中一时间又有些伤感。
  因为他想念扶苏了。
  西域大小国度有数十个,地方又十分偏远。
  扶苏想要回来的话。
  没有数年时间,怕是是难以回来。
  “不过日后可以将此书送往西域,让扶苏从中获取一些灵感。”
  “说不定日后他也能有一些新的感悟。”
  淳于越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
  时代不同,人们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今人,其实不是不如古人。
  只是今人所需要面对的欲望。
  比古人更多而已。
  如今自己提出的仙儒之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今的问题。
  只要像仙府一样先解决温饱,再教化万民,天下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是谁能知道未来又会出现哪些欲望呢?
  就像古时候的一些人,说需要节制口腹之欲。
  但若是让他们吃到美味可口的仙菜。
  淳于越不认为他们会比自己好到哪里去。
  毕竟淳于越以前......也是一个节制之人。
  推己及人。
  淳于越认为以后的儒学......也会根据时代来改变。
  但是不论再怎么变,儒学的一些内核始终是不会改变的。
  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样的精神追求,一定是不会改变的。
  公平、公正、和谐、共享。
  儒家一直所追求的便是这样的世界,一个真正的大同之治。
  淳于越的追求,也是如此。
  只不过如今的他,在这之中又加上了一个“仙术”。
  公平公正和谐共享的同时,百姓们的生活也要过得越来越好。
  这是淳于越的主张。
  虽说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也不能真让所有人都寡到底来保持平均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