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应对Al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林宇迈着略显沉重却又坚定的步伐走进了出版社那扇明亮的玻璃门。出版社内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气息,编辑们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地敲击着键盘,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讨论声交织成一片文学的喧嚣。林宇径直走向会议室,那里,编辑团队已经等候多时,会议桌上铺满了打印出来的新作品稿件和各种市场调研报告。
  林宇清了清嗓子,率先打破沉默:“大家都知道,这次的作品创作过程中 AI 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既是亮点也是挑战。我们得制定一个全新的宣传推广策略,突出这个独特卖点。” 编辑小李推了推眼镜,拿起一份宣传文案初稿,说道:“林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开头,‘在科技与文学的交汇点,林宇老师大胆探索,运用先进的 AI 技术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带你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学世界。’ 然后详细描述您在创作时,比如构建世界观的部分,AI 是如何提供海量新奇元素,而您又是怎样筛选整合,赋予其灵魂的。” 说着,小李翻开作品中的一段关于未来城市的描写,AI 生成了许多充满科技感的建筑和交通方式,林宇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居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故事,让这个未来城市鲜活起来。
  编辑张姐接着说:“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短视频,展示您与 AI 互动创作的过程,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这种创作方式的独特之处。比如,在设计主角的性格时,AI 给出了几种性格模板,您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将不同的性格特点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主角形象,这背后的故事一定能吸引读者。”
  林宇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对方的讲述,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他不时轻轻地点头,表示对所听到内容的认同和理解。同时,手中的笔也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舞动着,将那些关键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那字迹工整而清晰,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一次的宣传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要去吸引众多读者的目光,让他们仅仅被表面的华丽所吸引,更是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让他们能够真正地领悟到这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由文字构建而成的奇妙世界,感受到其中无尽的魅力与智慧。
  会议结束后,林宇回到家中,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着手准备与读者的互动活动。他登录社交媒体平台,创建了一个名为“AI 与文学的碰撞”的话题讨论区。他在开篇写道:“亲爱的读者们,我是林宇,我的新作品尝试了 AI 辅助创作。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你们期待在这样的作品中读到什么?是更离奇的情节,还是更深刻的情感?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很快,读者们的留言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来。一位名叫“文学探索者”的读者留言道:“我很期待看到 AI 能创造出怎样独特的故事架构,但我也担心会失去文字的温度。希望林老师能在作品中平衡好这两者。” 还有一位“科幻迷幻梦”的读者说:“我希望能看到 AI 生成的科幻场景更加宏大和细致,同时主角要有坚韧不拔的人性光辉,能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我。”
  林宇仔细地阅读着每一条留言,内心既感动又充满斗志。他决定选取作品中的几个关键章节,精心制作成试读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一些活跃的读者,并附上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对文字风格、情节节奏、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感受和建议。
  在等待读者反馈的日子里,林宇并没有闲着。他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回想起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想起在创作一个重要的情感冲突场景时,AI 提供的对话显得生硬刻板,于是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目睹过的一场朋友间的争吵,将那种愤怒、伤心和无奈的情感融入到角色的台词中,让整个场景充满了张力。他明白,只有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与 AI 的创意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几天后,读者的反馈陆续回来了。林宇打开一封封邮件,看到了许多真诚而有价值的意见。有的读者指出某段情节的转折过于突兀,建议增加一些铺垫;有的读者觉得某个配角的性格不够鲜明,希望能进一步刻画。林宇将这些意见整理成册,贴在书桌前的墙上,开始了新一轮的修改工作。
  他重新梳理了情节的逻辑,为每一个转折都添加了细腻的铺垫,让故事的发展如同潺潺溪流,自然而流畅。对于那些性格不够鲜明的配角,他赋予他们独特的生活背景和动机,使他们在故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经过这一番忙碌而充实的准备工作,林宇的作品终于迎来了初步的蜕变。虽然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不断地倾听读者的声音,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创作,就一定能够在 AI 创作带来的市场变革中站稳脚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文学新天地。
  在经历了漫长而精心的创作之后,林宇那充满新意和想象力的全新故事终于迎来了最后一轮关键的润色与调整。每一个字句都被他反复斟酌、打磨,力求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当一切准备就绪,这个备受期待的故事开始小心翼翼地迈出走向大众视野的第一步——它首先在几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线上平台展开了小规模的市场试水。这些平台犹如一扇扇窗口,让这个故事得以有机会接触到一小部分早期读者,并接受他们的检验与评价。
  林宇紧张地坐在电脑前,手指微微颤抖地点击了上传按钮,将自己精心润色后的新故事的部分章节发送到了几个知名的线上文学平台上。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的喧嚣似乎都与他无关,此刻他的世界里只有那等待着市场检验的作品。
  在那漫长的等待反馈的时光中,林宇仿佛置身于一个时间凝固的世界里,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缓慢,犹如度日如年般煎熬难耐。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对于他来说,都好似被一只无形的手无限拉长,变成了一段漫长到几乎没有尽头的旅程。
  终于,在某个时刻,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打开那个熟悉的平台时,惊喜地发现上面开始陆续出现了读者们留下的评论和给出的评分。那一刻,他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快速点击着鼠标,急切地想要刷新页面,看看最新的反馈信息。
  他的心情就像坐上了一辆疯狂的过山车,随着读者们的一条条评论和不断变化的评分而上下起伏、跌宕不定。有时看到赞扬的话语,他会兴奋得心跳加速,脸上绽放出欣喜若狂的笑容;可一旦瞥见批评或者负面评价,他又会立刻感到心如坠冰窖,整个人都变得失魂落魄起来。
  “哇,这个故事太有创意了!AI 创作的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些奇妙的场景和独特的角色设定,简直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一定是个天才,能把 AI 运用得这么好!” 一位网名为“新奇阅读者”的读者兴奋地留言道,还配上了一连串的星星眼表情。林宇看到这条评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在探索 AI 创意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然而,喜悦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一些不太乐观的反馈也映入了他的眼帘。“虽然故事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很生硬,人物的情感好像是被强行拼凑在一起的,没有那种能让我真正感动的力量。是不是因为 AI 太注重逻辑,而忽略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呢?” 一位名叫“情感至上者”的读者直言不讳地写道。
  林宇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知道这位读者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他回想起创作过程中,在描写主角与亲人分别的场景时,AI 生成的文字虽然符合逻辑,但却缺乏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和不舍。于是,他决定重新修改这部分内容,他闭上眼睛,回忆起自己曾经离开家乡时与父母告别的场景,父母眼中的牵挂、自己心中的愧疚和不舍,那些细腻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将这些真实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中,重新撰写了这段情节,让主角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读者的感受,林宇决定深入到读者群中。他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加入了作品的讨论群。在群里,他看到了读者们更加真实和热烈的讨论。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世界观很宏大,但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好,比如主角在穿越神秘森林时,遇到的那些怪物的描写太简单了,感觉像是走过场。” 一位读者说道。
  “是啊,而且我觉得主角的性格有些前后不一致,前面还很胆小怕事,后面突然就变得勇敢无畏了,这转变太突兀了。” 另一位读者附和道。
  林宇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中紧握着笔,将那些宝贵的意见逐一认真地记录下来。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重量,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
  随着记录的不断深入,他渐渐陷入了沉思。过往创作时的画面如电影般在眼前不断闪过,他这才恍然惊觉,原来一直以来,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过于执着于整体的创意构想以及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与快速推进。这种过度关注宏观层面的做法,使得他不经意间疏忽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之处,就如同璀璨夜空中被忽视的点点繁星。
  同时,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缺乏连贯性。他意识到,人物性格应该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无论遇到怎样的曲折与阻碍,其本质和特点都应保持相对稳定且连贯一致。然而,由于之前的粗心大意,导致部分角色的性格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突兀的转变或断裂,给读者带来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回到家后,林宇重新打开作品文档,开始了艰难的修改之旅。他逐字逐句地推敲每一个情节,为神秘森林中的怪物添加了详细的外貌、习性和攻击方式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于主角的性格转变,他增加了一系列的事件作为铺垫,使主角的成长更加自然合理。
  在这个过程中,林宇也遇到了一些创作瓶颈。他在修改一个重要的情节冲突时,怎么也想不出一个既能符合故事逻辑又能让读者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他感到十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
  一天晚上,林宇独自一人走在街头,街边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脑海中不断地回想着作品中的问题。突然,他看到一个街头艺人正在表演魔术,艺人手中的道具在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观众们发出阵阵惊叹声。林宇被这一幕深深吸引,他突然想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像魔术一样,在关键时刻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灵感突发,跑回家中,重新构思了那个情节冲突的解决方案。他让一个原本不起眼的配角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关键作用,利用配角独特的技能和性格特点,化解了主角的危机,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层次感。
  经过这一番艰苦的修改和完善,林宇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优秀。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正式出版发行后,在文学的海洋中掀起一阵属于自己的浪潮。
  林宇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灵感和不同的视角。他决定举办一场小型的创作研讨会,邀请一些读者、文学爱好者以及其他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参与。
  研讨会的地点选在了一个宁静的郊区小屋,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屋内,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而融洽。
  一位年轻的画家首先发言:“我觉得文学和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我的画作中,我会注重色彩与情感的呼应。林宇老师的作品中,也可以在描写场景时,更加细腻地运用色彩来烘托氛围,比如描写悲伤的场景时,可以多使用冷色调的词汇。”
  林宇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想起自己在描写一个废弃的古镇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建筑的破败,却没有深入到色彩所传递的情感层面。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古镇,青灰色的石板路,斑驳的墙壁爬满墨绿色的青苔,天空是铅灰色的,压抑的色调笼罩着整个小镇,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哀伤。”
  一位资深的影评人接着说:“在电影中,角色的动机和背景故事往往通过一些细节和闪回镜头来展现,这会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您的作品中,有些角色的行为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如果能增加一些回忆或者内心独白的段落,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林宇认可地说:“您说得很对,就像主角在面对抉择时,我可以增加他回忆童年经历的部分,童年时他目睹父亲在类似情境下的错误选择,这促使他现在更加谨慎,这样就能解释他的行为动机了。”
  在大家的讨论中,林宇还得到了一个关于故事结构的启发。一位擅长写短篇小说的作家提到:“短篇小说通常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让读者回味无穷。您的长篇作品也可以在章节结尾处设置一些小悬念或者情节的反转,这样能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
  林宇决定在新的章节中尝试这个建议,他设计了一个情节:主角在寻找宝藏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看似友善的老者,老者给了他一个关键的线索。但在章节结尾处,林宇写道:“当主角离开后,老者脸上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他从怀中掏出一个与主角手中一模一样的线索物件,喃喃自语道:‘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
  经过这次研讨会,林宇的作品又有了新的提升。他再次将修改后的章节发布到线上平台进行试读,这次的反馈明显好了很多。
  “林宇老师的作品越来越精彩了,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情节也更加扣人心弦。特别是那个章节结尾的悬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一章。”
  “对场景的描写也很有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充满哀伤的古镇,感受到主角内心的纠结。”
  看到这些积极的反馈,林宇充满了信心。他开始着手准备作品的正式出版事宜,联系了专业的排版设计师,设计精美的封面。封面以深邃的星空为背景,象征着故事中未知的世界,主角的身影在星空下显得渺小而坚定,手中握着代表希望的宝物,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同时,林宇与出版社商讨了出版的具体细节,包括印刷数量、发行渠道等。他还计划在作品出版后,举办一系列的线下签售会和读者见面会,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推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在 AI 创作道路上的探索与成果。
  在筹备签售会和读者见面会的过程中,林宇精心策划每一个环节,力求给读者带来难忘的体验。他选定了几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作为活动地点,这些城市有着众多热爱文学的读者群体和活跃的文化交流场景。
  林宇与活动场地的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确定场地的布置风格。他希望场地能够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文学气息的氛围,让读者们一进入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世界。于是,场地内布置了与故事相关的精美海报,展示着书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在签售会的桌子上,摆放着特制的书签,书签上印着书中的名言警句和作者的签名。
  为了增加活动的互动性,林宇还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环节。他邀请了几位在文学领域颇有造诣的朋友作为嘉宾,在读者见面会上与他一起探讨 AI 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嘉宾们提前阅读了林宇的作品,准备了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在签售会现场,林宇早早地来到场地,看着工作人员忙碌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他心中既紧张又期待,这是他与读者们近距离接触的重要时刻。当读者们陆续入场时,林宇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许多读者拿着他之前的作品和这次试读的章节打印稿,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喜爱。
  一位年轻的女读者激动地走到林宇面前,说道:“林老师,我从您刚开始创作就一直关注您。这次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您的创新和突破,我特别喜欢您对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感觉就像是在写我自己的故事一样。”
  林宇微笑着感谢她的支持,并认真地为她签名。他与读者们交谈着,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对作品的感受。有的读者提出了一些关于书中情节的疑问,林宇耐心地解答,还分享了一些创作时的灵感来源。
  在读者见面会上,林宇与嘉宾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嘉宾们对林宇在 AI 创作中如何保持作品的文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进一步探索 AI 与不同文学体裁的融合方式,以及如何利用 AI 更好地挖掘小众文化元素并融入作品中。
  林宇认真地听取了嘉宾们的意见,表示会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探索和尝试。他还向读者们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成长,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传统创作与 AI 辅助创作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克服 AI 创作带来的一些挑战,如避免情节的模式化和人物的刻板化。
  随着签售会和读者见面会的顺利进行,林宇的作品也在文学市场上逐渐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销量稳步上升,口碑也越来越好。许多媒体开始关注林宇和他的 AI 创作实践,纷纷邀请他进行采访和专题报道。
  林宇在接受采访时,始终强调 AI 只是创作的工具,而不是创作的主体。他认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阅历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够为更多的创作者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推动文学创作在科技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在作品出版后的一段时间里,林宇并没有停止创作的脚步。他开始构思一部新的作品,这次他计划更加深入地探索 AI 与人类情感的融合点。他想要创作一个关于未来世界中,人类与 AI 共同生活、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将深入探讨人性、爱情、友情等主题在 AI 环境下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林宇深入研究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未来学以及人类情感心理学的资料,为新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与一些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了交流,了解最新的 AI 技术发展趋势,以便在创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描绘 AI 的形象和行为逻辑。
  在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林宇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故事中自然地展现 AI 的情感。虽然 AI 本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但在作品中要让读者相信 AI 能够拥有类似人类的情感体验,这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
  林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尝试,决定从 AI 对人类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入手。他设计了一个 AI 角色,这个 AI 通过学习大量人类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反应系统”。例如,当它看到人类因为失去亲人而悲伤时,它会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安慰的举动,并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同情的“情感”。
  为了让这个 AI 角色更加真实可信,林宇还为它设定了一些“缺陷”。比如,它可能会在某些复杂的情感情境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它的“情感理解”还不够完善。这种设定不仅增加了角色的真实性,也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冲突和悬念。
  随着新作品的逐渐推进,林宇再次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挑战。他知道,在 AI 创作的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文学世界带来新的活力和惊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